页面

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

和孩子對話 ☆ 了解孩子背後的想法

這一年,我多了一份好奇,好奇孩子的內在,好奇孩子行為問題,想了解孩子背後的想法,冰山下的感受、觀點和渴望。

不管是乖和頑皮的孩子,都渴望與人連結、被人看見和接納,欣賞孩子好行為的同時,也接納孩子犯錯的時候。(Shutterstock)








一年又過了,今年又多了四個學生,畢業離開自校了,恭喜四位畢業生,祝福他們升中後,能享受中學生活!

今年,自校依然有很多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有很多很多的體會,明白的東西也多了,我想說幾個小故事,讓大家更了解自校的孩子。

多關注 少責罵

有一天,一個頑皮的學生在禮堂外面,嘗試用竹棍搞打窗戶,引起禮堂內同學的注意,儘管沒有真的打下去,但也確讓人苦惱。我知道以後便去處理,但花了很多時間,處理了很久,也沒法讓他停下來,既不想用責罵的方式,更不想討好同學,心裏面既生氣,又無助!那一刻,即使有20年教學經驗,也感到一陣茫然和不安,孩子一直這樣,行嗎?突然,心裏冒出一個念頭,我去拿相機,把他的行為拍下來,做證據,說不定在生活教育法庭上有用。



想到便去做,我把相機對準他,他也看見我了,此時此刻,戲劇性的事發生了,他把竹棍舉高,做了一個很有型的動作,看似一位威風凜凜的武士,讓我盡情地拍照。孩子呀!究竟你想怎樣?然後我想起一位曾來自校來分享的嘉賓,搞鬼的孩子只是想你關注他,是connection seeking,不是attention seeking。那是一種震撼,真實的體會,孩子是多麼渴望和人連結,渴望被別人接納,他這麼一個頑皮的孩子,經常被老師責罰,難道他喜歡被罵,被罵反而讓他感到老師的關注嗎?那他在家裏又是否常常被罵?罵孩子能改善孩子的行為嗎?多給予關心,會否能否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這一次體驗,帶給更多的問號,但也更確信,只有打罵孩子,是無法改善行為問題的。



了解孩子的渴望

另一故事,是來自一位很乖的孩子,老師請假了,她的班要找代課老師,她主動來校務處詢問老師誰是她的代課老師,剛巧問我。過去,我會立即回答她是誰代課,很快便處理,然後繼續忙。可是當天我多了一分好奇,好奇一個乖巧的孩子,怎麼會關心誰來代課?誰來代課,又有什麼差別?於是我問她很多問題,原來她怕嚴厲的老師來代課,她希望和善的老師來上課,她便不用扮乖,她可以在自由無壓力的情況下,回答老師,問老師問題。若是嚴厲的老師,她只好扮乖,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不回答也不提問,把自己縮小,儘可能不犯錯,更不要讓老師看見。

原來我們不自覺地要求孩子乖,孩子對乖的理解是聽話、安靜、不犯錯。但孩子底層的渴望是好奇、創造、互動、與人連結,如此跳脫的思維,偶然會犯錯或越過界線,老師容許嗎?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乖巧聽話,還是懂得思考,活出個性的人?




互相了解大家的心意

還有一個插班的孩子,很喜歡來自校上學,大部分時間都很愉快,他很享受自校開放及自然的文化氣氛。不過,他也是個敏感的孩子,有時遇上直率的孩子,他會認為對方是惡意對待,一句說話,足以讓他心裏會感到生氣和委屈。於是我和班導師,跟家長和孩子一起對話,互相了解大家的心意,內在的困難等。我由他的感受開始,打開對話的門。

我問他:「被同學指責,你會有什麼感受?」
孩子很自然地說了他的觀點,強調沒有做過對方指責的事。
我請他停一停,不用急着回應,請他回想當時的情境:「被人這樣說,會感到生氣嗎?」
他停了兩三秒,回答說:「會生氣!」
我問他:「生氣什麼?」
他:「我沒有做錯事,他也沒有禮貌!」
我不打算針對事情的對錯,反而關注他的觀點,問:「他的那些表現,讓你認為他沒有禮貌?」
他:「他很大聲的說話!」
我認同他的感受,並且核對他的觀點:「哦!原來如此!你認為他沒有禮貌,所以很生氣!除了生氣,還有其他感受嗎?」
他停了很久,說:「想不出來!」



我提出一個猜想,請他確認是否如此:「你會不會認為同學相處,應該要有禮貌,所以會期望他能禮貌的說話,但他沒有如此,會令你失望嗎?」
他說:「對!會有一點失望!」
我追問:「你也生氣,但你認為人要有禮貌,所以即使生氣,也只能要求自己有禮貌地回應,於是壓低自己生氣的情緒,不能向他宣洩,或指罵他,所以心裏還有一點點委屈的感受,對嗎?」
他點頭稱是:「是有委屈!」
我仍然關注他的感受,是怎對對應當時的處境,問:「你委屈又生氣,的確很難受,又不許自己發脾氣,難怪你如此不開心!」
他:「是啊!」
我追問:「你們後來還有說什麼嗎?」
他:「我跟他解釋過,說是他誤會了。」
我:「他怎樣回應?」
他:「他也沒有再說什麼了,後來他說這是他的個性。」
我:「所以他是否明白你的話, 也就沒有再指責你了,但也沒有表示抱歉,這也讓你感到不開心。」
他:「是啊!」
我:「那你現在明白他多一點了嗎?」
他:「明白多了!」
我:「現在心情會好一點嗎?」
他:「會,現開朗一點了。」
我:「你是不是想在自校結交新朋友,希望能和大家做好朋友?」
他:「是啊!」
我直接表達:「你有一顆敏感的心,來到自校,剛開始的時候,或會有交朋結友的困難,若果你願意,有心事,有困難,來找我聊天,談談心事,好嗎?」
他笑一笑:「可以!」




這插班生,一向被教導要有禮貌,是乖孩子應有的表現,他努力做符合師長期望的學生,但卻不懂得處理衝突,面對衝突,他既生氣,又委屈,更不能生氣,難怪成了敏感的孩子。但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與人連結,希望能交新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生活。

三個故事讓我重新看待孩子各種各樣的行為,不管是乖和頑皮的孩子,都渴望與人連結、被人看見和接納,欣賞孩子好行為的同時,也接納孩子犯錯的時候。這一年,我多了一份好奇,好奇孩子的內在,好奇孩子行為問題,想了解孩子背後的想法,冰山下的感受、觀點和渴望。




海星
原名葉頌昇。熱愛教育工作,更愛自然生活,並且實踐簡樸自然生活。香港浸會大學應用物理學學士,1997年開始擔任村校教師,2000年加入自然協會擔任幹事,2001年開始與一班好友研習創立自然學校的可能,2007年創立鄉師自然學校,現任校長。現為自然協會幹事及資深導師。多年來書寫在自然教育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讀者一同分享其中教學的樂趣,在各大報刊發表。文章部分收錄在書籍《自然學校十年生活札記》、《螢火蟲學苑綠色生活札記》,2011年出版了個人作品《放手自然教出好孩子》。

文章来源:
<灼见名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