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8月23日星期四

吳軍:為什麼我們要接受教育? (第三篇)

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那麼,究竟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差別在哪裏呢?


專欄:名家論教育 作者: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日期:2018-08-16    摘自灼见名家
 

編按: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吳軍博士,人工智能、語音識別和互聯網搜索專家,曾任騰訊主管搜索的副總裁。本文是2017年11月他在北京做了題為「教育改變命運」的主題演講。本社分三篇刊登,現為第三篇。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積累。你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就能主動地來做事情。(Shutterstock)

我們為什麼要學語文?

講完了技能教育,接下來講一下素質教育。




每年感恩節前,我會和我女兒的每一門課的老師做一對一交談,一些老師會在交談中告訴家長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其中,她的語文老師是一位文學博士,她不會直接和家長講,而是會先和孩子聊,而且她給孩子提的問題很有啟發性,會讓孩子們想想自己和過去相比今年有哪些進步。

我們把語文放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有什麼作用?語文對你這一步步的成長起什麼作用?後來我的女兒就跟她頭腦風暴,聊了很多,下面就是她倆討論出來的觀點,不完全是我的觀點。

一、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

學語文不是為了一點兒簡單的文采,是要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很多人講東西講不清楚,不僅是學生講不清楚,很多老師講課也講不清楚。因為他們的語文太差了,不善於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適的語言對合適的觀眾表達出來。

我們在職場中要做職業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師寫郵件寫不明白,講半天自己的意思也講不清楚,這樣會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個人不職業化,希望我做什麼,半天說不清楚。相比而言,美國人起草的一份比較正式的郵件信函,就能寫得清清楚楚。




二、語文是職業化的基本訓練

語文是你成為一個職業化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把一個東西寫清楚,正式地告訴他人,這就是一個職業化的訓練。

我們都希望我們找的會計師、律師、醫生等是個職業化的人,而不是業餘的,如果你的語文不好,永遠給別人一種業餘的印象。

三、語文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如果看一些美國原版電影你會發現,黑人說話就是這樣的(模仿)。比如,在公對公的對話中,一個律師說話用詞是不一樣的,黑人就有一些「哈哈哈」的語言,不同階層用詞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好語文是你說出來的話、用的詞,能夠達意準確。有的人為什麼叫他「土豪」?因為他說來說去就是那些基本詞彙,完全沒有文采,這是語文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表達好就會一個詞:「好!」,沒了。有些時候你都不知道他說好是真的好,還是他知道這件事了。



這也是語文的作用,你想進階,往上走,語文必須好。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時候,像哈佛、耶魯這些大學只教拉丁文,為什麼?三個原因:

讀懂拉丁文的《聖經》。
那時的學術語言是拉丁文,就是要訓練你做事的職業化。
你學會拉丁文,就學會了上流社會的語言。就像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得會文言文一樣:白話文早就有了,但只有讀書人會寫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你進入更高階層的敲門磚。

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

數學的重要性在於它培養科學的常識和基本的素養,講究邏輯和方法。每一種解決數學題的方法,都是可以用於工作和創業。當你遇到一個不會解決的問題,以前那些解數學題的邏輯全都用得上。




為什麼很多人學不好、考不好數學?有一天,我女兒有些數學題做不出來。我把我自己的成績單拿來看,我高中的數學平均99分,就是期中期末考試加起來平均分99分。後來我就在想,我倆在學數學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1)讀題。很多人題就讀錯了,或者是沒讀懂。那這是語文的問題,說白了數學不好是因為你的語文不好,這個因素佔了三分之一。

2)基礎知識。你真得學會一些數學知識,否則肯定不會做題。比如說勾股定理你不知道,好多幾何題就都不會做。老師天天讓你做練習題,只能幫助你解決基礎知識的問題。

3)邏輯。把題讀懂了,從已知到未知,讀懂題就是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在哪兒,未來要去哪兒。分析和邏輯就是找到這條路,基本知識是你的工具。你的邏輯就是這條道路,你得自己學會把它走通了。

學好數學就是這三條,很遺憾,大部分人學數學只知道學第二條。仔細想想,數學競賽題做不出來,並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老師把第二條全教給你了,關鍵是你題也沒讀懂,也沒找到邏輯。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這也是那次開家長會,跟女兒歷史老師聊天後我的一個體會。歷史在英語裏叫history(男人的故事、他的故事),當然女權主義者說應該叫herstory,甭管是什麼,歷史不是要講故事。




中國老說以史為鑑,這件事其實不容易。真要是有以史為鑑,當年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是為了以史為鑑,讓皇帝不要做荒唐事,司馬光之後的昏君照樣數不勝數,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為什麼不能簡單地以史為鑑呢?因為條件是在變化的,什麼事都是在變化的。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吧?就是明英宗去打瓦剌(西部蒙古族),被人圍在土木堡了,全軍覆沒,瓦剌軍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你說怎麼辦?當時大家說逃吧,于謙就說要堅守,結果一仗不但把瓦剌軍打敗了,把明朝救了,而且從此蒙古的部落就完蛋了。

到了崇禎皇帝,他也這麼幹,李自成快打來了,說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結果自己到煤山上吊死了。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終年35歲。(Wikipedia Commons)


情況看上去差不多,以史為鑑並沒有用,因為條件變了。

那麼,學歷史是為了什麼呢?主要是這麼幾件事:

美國老師說最好把歷史當做研究。那麼怎麼學歷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給你一個問題,你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證據,發表你的觀點、證實你的觀點,這就是做研究。

比如,華盛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抄歷史書是沒用的,他是美國的國父,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等等,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你要寫這個,在美國的歷史課是會不及格的。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英雄,有什麼什麼證據,可以。你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白人奴隸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證據。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歷史是可以培養做研究的。



歷史是美國的第二寫作課。因為你做完研究後,還要寫一個十頁紙的報告(初三的學生),你自己要到圖書館查資料,要有自己的觀點,結論還要和前提、論據能夠自洽。歷史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有好與壞。這是歷史訓練你做研究。

了解過去有助於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個有點兒像我們中國說的以史為鑑。因為歷史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線看問題的,從歷史出發,你有可能了解未來。

我在寫《智能時代》時就講,你了解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會造成什麼結果,你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樣的結果,第三次照樣也是一模一樣的結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你不想成為被淘汰的人,應該怎麼做就很清楚了,這就是能知道未來,讓自己處於更優勢的位置上。

中國人研究歷史和美國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中國人一般會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進行考古發現,當年光緒皇帝就是給毒死的,這個很重要,這是真相。當年朱允炆(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沒死,不知道跑道哪兒去了,研究出這個結論就是為了發表論文的。



去年有一本書叫做《地質時代的中國史》,是劍橋大學出的。這個書是很有趣的,有兩個大特點:

根本不管中國是5,000年歷史還是3,000年歷史,以前搞不清楚歷史就不寫了,從秦漢開始寫,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他會把每個歷史事件放在這2,000多年的時代裏,來看這件事到底有多大意義。

把中國這個歷史事放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去看它的意義有多大,而不是孤立地寫中國這一件事。

這就體現了美國人研究歷史很重要的特點。

回想到我剛才一開始說的,學習語文有什麼好處,你把語文放到所有的學科裏看有什麼好處。語文你去年什麼水平、今年什麼水平?從長遠來看學語文有什麼好處?這樣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所以,今天我講來講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目標在哪兒,無論是學歷史還是學語文都是這樣的。

學歷史你還會了解世界的多樣性,會變得更包容。學了歷史,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是多樣化的,並不像我們周圍的生活這麼簡單。




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

什麼是科學的素養?今天看到很多說法,就是我們信仰科學,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科學從來不是信仰,科學是懷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說信仰科學,那是宗教,不是科學。科學是要不斷被證偽的,今天看上去正確的結論,明天可能就會過時了。

但是你不能瞎懷疑。有時候我們在海外的時候諷刺一些人逢中必反,凡是中國人說的話他就一定要反,有些美國人是這樣的,這種就是瞎懷疑,科學不是這樣子的。

科學是說,這個真理成立是有條件的,研究科學就要看在環境變化的時候,或者說過去對條件不夠了解的時候,得到的結論在更大的範圍內、更廣的範圍內是否還成立。

比如,過去是生活在比較慢速度的環境下的,自然覺得牛頓定律是千真萬確的事,當你到了光速的時候,發現好像牛頓定律不成立了,這就是環境變化產生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德國有一個化學家發明了兩種藥:阿士匹靈和海洛因。這是一個人發明的,拜耳公司的。剛開始的時候海洛因是個不得了的藥,為什麼呢?它可以讓人戒掉嗎啡,後來發現它的危害比嗎啡還大。



剛開始出現阿士匹靈的時候,大家說這是一個壞得不得了的藥,因為它的副作用太大,後來把它做成了腸溶片,不要在胃裏溶解,到腸子裏溶解就沒事了。

所以,原來覺得很正確的事,換一個新的環境,就會有新的認知,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在進步的。

科學不是迷信,不是說某一個院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來得到這個結論,這是你學科學的目的,學會了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為一個不迷信的人、一個理性的人。

阿士匹靈通常用作止痛劑、解熱藥和消炎藥。(Wikipedia Commons)

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

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那麼,究竟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差別在哪裏呢?

這就在於科學和經驗是不同的。經驗往往在於個人的悟性,而科學則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得到延續和發展,並且能夠一直往前走。




譬如你小學時候學習過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初中又讀了幾何原本,你學會了幾何,這是2,000年前歐幾里得寫下的知識,你能夠學習到並且傳承。如果你是一個數學天才,還能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定理,讓幾何更加完美,之後的人在你的基礎上又可以繼續推出新的定理,這樣幾何這樣一門科學就一直在發展,隨時時代在向前走。

今天任何一個三甲醫院主任級的醫生,他都敢拍着胸脯講:「我比5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醫都要好。」這是因為科學是一個積累,過去的醫學成就他都學到了,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和接受教育的原因。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積累。你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就能主動地來做事情。

我們知道人類到目前為止最偉大的一件事是工業革命。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全世界發展2,000年平均GDP就是600—800美元。中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人均GDP只有180美元,這是沒有工業化的結果。今天中國的GD將近人均9,000美元,因為我們工業化、現代化了。

所以,工業革命很重要,那麼工業革命是靠蒸汽機起來的?對蒸汽機貢獻最大的人是瓦特(James von Breda Watt),他改進了蒸汽機,製造出了萬能蒸汽機。在瓦特之前的發明家,都只是工匠。他們只憑經驗做事。沒有辦法把經驗傳承給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他的技術就失傳了。

中國瓷器的發明就是這樣的,發明、失傳、再發明、再失傳,這就是工匠式的發明。




而瓦特不是這樣的,他是有一套科學知識來指導他。瓦特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一個名商人,只是後來生意賠了,導致瓦特沒有讀大學。但是,他在大學工作,大學裏的課他都上過,只是沒有學位而已。

當時,瓦特工作的大學裏的蒸汽機壞了,需要他去修。在維修過程中,他看到了很多蒸汽機的不足之處。因為他在大學裏學了所有力學和熱力學的課程,在此基礎上,他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成功改進了蒸汽機。

之後,我們就知道要做一件事,首先需要具備科學指導(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條件),這也使人類在工業革命以後發明的速度變得非常快速,與以前的完全靠經驗積累發展相比,進步飛速。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因為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你不能靠着工匠式的積累,那個太慢了。學習前人的經驗是最快進步的路徑,這是我們要接受教育,而且一輩子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奠定了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Wikipedia Commons)




最後的總結

今天把我所講的內容總結出這樣四條,倒着來講:

一、你要相信這個時代,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當然你要找一個相對好一點兒便於自己的發展環境。這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再努力,也不如環境好,這點非常重要。

二、人的見識、教育可以加速進步。

三、素質教育很重要,但是在一開始溫飽階段,必須掌握一個技能。

四、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教育改變命運三之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