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9月4日星期二

莫让政治因素牺牲教育 ◎ 温思拯

宏愿学校的计划是早于1995首次被提出,在2000年11月政府批准在梳邦再也兴建首间概括国小,华小和淡小的宏愿学校,随后在2003开始运作,但历经15年的时间,宏愿学校的概念发展至今,全国只有5间宏愿学校。然而前任教育政策规划和研究司助理主任却说宏愿学校成立的目标已经实现,因为学子们可以在同一个屋檐下互相交流。

回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观念转变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扭曲的,因为政客常常把教育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久前首相敦马再提宏愿学的政策,并且认为这样的教育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同屋檐下学习,以达到种族团结的目标。但他理想的教育模式与建议受到许多的批评。





宏愿学校的计划是早于1995首次被提出,在2000年11份政府批准在梳邦再也兴建首间概括国小,华小和淡小的宏愿学校,随后在2003开始运作,但历经15年的时间,宏愿学校的概念发展至今,全国只有5间宏愿学校。然而前任教育政策规划和研究司助理主任却说宏愿学校成立的目标已经实现,因为学子们可以在同一个屋檐下互相交流。

她补充,不同源流学校的学生可以共享运动场,大厅,食堂,资源中心,计算机实验室等基本设施。

惊讶的是,在没有研究报告或数据的支持下,这项计划却被视为 “成功”和 “有效”的计划。身为讲师,当我们设计任何课程与课外活动时,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与衡量指标。可衡量的学习目标是决定效率的关键,但可惜的是在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下,政府考虑重新落实宏愿学校的计划。







笔者认为倘若大家都是平等的马来西亚公民,在不同源流的学校学习不会是人民团结的阻力。若是人人都享受同等的社会地位与人民的权益,那么我们就是一等的马来西亚公民,办宏愿学校与促进团结是没有直接关联的。包容性平等社会和团结的基础是基于 “平等” 与 “尊重”,而不是同质化和透过活动来融合和减少多元的因素。当然透过 “学生交融团结计划” 可以让各类型学校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是好的,但大费周章的鼓吹宏愿学校的计划是对种族团结无济于事的。

虽然马哈迪在《透视大马》的访谈中强调不会取消多源流学校,而是透过宏愿学校让不同源流的学校聚集一起来促进团结,但马哈迪模糊的宏愿学校概念与言论遭到教总的反对。笔者认为,最大的争议是来自于政府没有明确的表明其概念的运作机制和各源流学校的自主权。华社最担心的是母语会被国语取代而不是反对教学的纲要与内容。因为各各源流学校都是在一个单一的大马教育体系里,虽然用不同的语言媒介教学但都是采用教育部所制定的统一课程纲要和学习一样的课程和共同的价值观。因此,透过宏愿学校不会让人民更团结但无可厚非的是这样的交流平台确实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友谊。

因此,宏愿学校的课题之所以敏感是因为政府与相关利益者缺乏沟通和对教育机构的运作有不同的见解而导致的。既然不管是宏愿学校,华小或淡小都使用教育部所制定的统一的课程,那么在我们在这个多元包容性的社会里就没有必要再 “制造” 一个单一的教育空间让不同的种族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反之,我们应该鼓励各各源流的学习保留其原有的特色与文化来巩固马来西亚多元和包容的独特性。因为一个只有 “意识形态” 而没有包容性的多元概念是二分化的,是自相矛盾的。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信任,沟通和透明的交流的平台,而不设法的逃避多元的事实或合理化单一主义。






回到教育的境况,今天大马“过时”的教育制度是政府应该下功夫的一个最主要议程。政府应该改进和提升我们现有的教学方针,以预备我们的学生在今天全球化和高竞争的时代有一席之位,而不是专注于发展宏愿学校的计划,因为没有学生要就读的学校是失败的学校。近年来“国际化”为取向的教育制度受到许多家长的青睐,因此许多家长选择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根据ISC世界领先的市场情报权威的研究,2017年马来西亚有170所国际学校,同时马来西亚是拥有最多国际学生的东南亚国家。2017年的第一季,马来西亚有7万1589名学生报读国际学校,其次是泰国6万4928名学生和新加坡6万3789名学生。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不信任大马的教育制度和水平?为什么他们愿意付上昂贵的学费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我认为各各源流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把重心放在回到教育的本质上,对我们当下缺乏竞争力的教育体系与制度展开深度的研究和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重新赢得家长们信任。另一方面,教育部的当务之急不是研究和探讨实行宏愿学校的计划,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与新加坡看齐。

教育影响国家未来政治的去向,但教育不应该被政治化,因为被政治化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教育。一份在2015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显示,全球最大规模基础教育排名前五名均由亚洲国家和地区取得。然而马来西亚在76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名第52名,排名榜首的是我们的邻国新加坡。

因此不管是什么源流的学校,教育的本质都是一致的。教育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理想的信念。学校的目标是传承,是立德树人。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是国家的成功,所以教育部应该提供每一位学生都有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因为政治和政策因素牺牲了学生的前途。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迦南地·作者:温思拯·讲师·2018.09.0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