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10月1日星期一

【风云对焦】华校督学「除名」● 牵动华教必须慎重



马来西亚向来以多元文化共存为荣,多源流教育体系也受到宪法保障,但始终有一股不认同多源流教育体系的声音与暗流,使到华文教育工作者如履薄冰,对任何关于华教条例及政策上的风吹草动,採取非常谨慎的態度,以避免华教前途「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教育部近期的州教育局行政架构重组,爆出各语言科督学將统称为「语言科助理总监」,各源流学校的督学也统称「小学助理总监」,这也使到华小督学及华文科督学,將会改名,与关注去掉了「华小」、「华文科」字眼,从而引起舆论。

各源流督学统一称为「小学助理总监」而引发的风波,华教团体的抗议,是否小题大做?





相较起其他源流学校,华小的日常操作有时会有阳奉阴违,没有根据教育部 標准作业程序。比如收费电脑班列为正课,已违反了教育部的规定。因此, 华小督学必须多办讲座及匯报会,让华小教职员更了解教育法令及通令。
相较起其他源流学校,华小的日常操作有时会有阳奉阴违,没有根据教育部 標准作业程序。比如收费电脑班列为正课,已违反了教育部的规定。因此, 华小督学必须多办讲座及匯报会,让华小教职员更了解教育法令及通令。

对於这个疑问,在政府教育体系出来的前督学游雅伦及彭德生看来,华教团体的抗议並非小题大做,因为政府部门向来依章行事,职称及条文字眼显得重要。

雪兰莪州前华小督学游雅伦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直言,以政府部门行政作风,任何爭议点都会「依章行事」,即便政党轮替,但公务体系的標准作业依然如此。因此要谨慎看待任何信件的条例,否则未来一旦发生问题会百辞莫辩。





雪兰莪前华小督学游雅伦。(摄影:伍信隆)
雪兰莪前华小督学游雅伦。(摄影:伍信隆)
他提到,全国各州都有一位华小督学的职位,在华小较少的半岛东海岸地区,华小督学则兼任教育局的其他职务。

「现在的问题是, 当名称统一为『小学助理总监』之后,如何保障每州都有一位深諳华小事务的助理总监呢?」

他直言,对不少教育局掌权者来说,不諳华文资格的督学也可以去视察华小,未必要具备华文资格。但对华教而言,华小督学必须要具备本身的使命,以在政府体制下扮演好角色,基本要具备华文资格、熟悉华小事务及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

雪州空缺一年未补

他也向本报展示当年出任华小督学时的文件,信件清楚列明他是华小督学(DGA32 Penyelia Sekolah Cina)及华小高级督学(DGA34 Penyelia Kanan Sekolah Cina),并表示其实教育局没有必要在重组时,去掉「华小」的字眼。

他也提醒,雪兰莪州华小督学从2017年10月空缺迄今近一年尚未填补,职务相信是由非华裔官员暂代,这对雪州华小长远规划,并不是好事。

而吉隆坡前华文科督学彭德生在接受本报访问时则提到,他在2007年至2012年于吉隆坡教育局服务时,在近500名教育局官员当中,只有3人是华裔官员,分別是华小督学、华文科督学及管理財务的主管。




吉隆坡前华文科督学彭德生。
吉隆坡前华文科督学彭德生。
他点出,由於在州教育局的架构下,具华文资格的华人官员屈指可数,而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谈得上是州教育局內等级最高处理华教事务的官员,因此大家有必要谨慎看待这次的重组。

据雪兰莪州教育局的档案资料,华小督学可追溯到8 0年代,首任雪州教育局华小督学为黄世连(任期从1980年3月1日至1983年12月31日),但资料也显示雪兰莪在2017年10月15日之后,华小督学一直空缺迄今。

至於华文科督学则迟至2000年才设立,以协调华小课程及中学华文班的事务。

推荐信乱飞 督学如夹心饼

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被视为州教育局里负责华小事务的最高级別官员,而这个「官」是否好当,或许还需要感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卸下华小督学7 年的游雅伦感慨,这些年来因推荐信乱飞、校长调派无法服眾等问题,使到有些教育界人士对督学抱持负面的看法。

他称,华小督学实际上属於教育部与校方之间的「夹心饼」,儘管州教育局的原则是不受干扰,但有时难免身不由己,有时还要面对教育部里拿著鸡毛当令箭者的干预。




游雅伦提到,在各源流学校中,国小及泰米尔文小学较跟从教育部的標准作业程序(SOP)来行事,而华小则会阳奉阴违,比如:电脑班课题、课外作业簿及鞭打学生等等,这时就非常考验华小督学对教育法令等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下,华小督学必须多举办讲座及匯报会,向华小教职员讲解教育法令、保护儿童法令及教育通令,传达减少作业簿的教学法等。

在游雅伦的3年华小督学生涯中,其中一项最为成就感的事就是一口气填满70多个副校长的空缺,因华小老师的確对升任副校长的兴趣不大,將副校长一职视为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而他当时是日以继夜打电话去询问校长及鼓励老师升级当副校长,最后凭著一股劲完成了这个任务。

曾有人同时推荐4人

在访谈中,游雅伦还谈到了推荐信问题,这也是他最感到难为又痛恨的「產物」。大至內阁部长,小至政党的区会领袖,都会捎来推荐信,甚至有些领袖同时推荐了4个不同人当同一所学校的校长,令他啼笑皆非。

他说,这些推荐信只能作为参考,不可能100%採纳,他当时也拒绝了几次,甚至还有一次写了一封信给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投诉推荐信不合理让督学难为,后来听闻涉及的官员向魏家祥解释是误会。

他提到,有些学校的校长做得很好,不可能一封高官的推荐信就要逼有关校长离开,只因他曾拒绝了好几次推荐信的人选,而得罪了人。

坊间流传很多督学都是马华写的推荐信才有机会担任,游雅伦不否认有存在这种现象。不过有些推荐过来的人选是真心为华教工作,有些则是害群之马使到督学给予人负面印象。

他赞成希盟政府早前採取的废止所有支持信的行为,并希望真正可以做到选贤与能,因督学的任务任重道远的。



协调工作繁重 华文科督学要有使命感

吉隆坡前华文科督学彭德生称,在华文科督学设立之前,中学华文这一领域几乎是属於「真空」状態,没有专人去处理,使到许多有意报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华文科的莘莘学子,错失修读华文班的机会。

他说,根据教育法令,只要有15名学生要报读母语班,就可向校方提出开班,而督学可需扮演协调角色,包括处理安排师资等工作。

华中校长调派谨慎处理

彭德生也是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副主席,据该会的统计,自设立华文科督学,中学华文班的开设情况日益稳定,目前我国每年在全国各中学(国中及国民型中学)需开设约1100班华文班,以应付需求。

他提到,华文科督学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数据统计的工作,根据需求好让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培训专职的中学华文教师,并协助调派的工作。

他不讳言,这些安排及调派的工作涉及多个单位,有时会出现乱象,有时则不如愿,尤其是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校长调派方面,更是要谨慎处理及协调。

「因此,华文科督学必须要有使命感,才能办好这项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他提到,除了本地师范大学的师资培训,华文科督学都会配合与国內外文教组织,以筹划中小学华文教师进修课程,包括参与汉办及留华同学赴华培训的活动。

他补充,华小的整体情况比中学华文班来得好,因华小有三机构及华小督学的把关,而华文科督学在华小的任务主要是积极掌握教育部课程发展司、课本局及考试局的最新教材与政策,以確保能在第一时间传达。




权限比校长大 升级无可厚非

教育部计划把官员最低资格从41级提升至44级,或使到大部分的督学无法留任,但2位前督学皆认为,教育部提升等级是无可厚非之举,亦是与时並进的做法。

雪兰莪州前华小督学游雅伦提到,华小督学在10年前的最低门槛为32级,相等於副校长的级別,当升至34级后则调升为高级督学,当年属於校长的级別。

在他看来,州教育局的督学的职权及权限比正副校长来得大,等级的確应该要高于校长及副校长。

儘管目前大部分华小督学或无法留任,但游雅伦相信会有新的人选可以替代。这些人选可以来自资深华小正副校长,或具备教育行政管理文凭或全国教育领导者专业资格课程(NPQEL)资格的资深老师。

他说,督学具备行政管理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否则难以驾驭及管理州內华小事务。
游雅伦当年是修读为期1年的全国校长专业资格课程(NPQH),这项课题已改制,学生只需就读为期3个月的全国教育领导者专业资格课程(NPQEL) 。

他也建议,符合资格的资深华小老师进修全国教育领导者专业资格课程(NPQEL),时刻做好准备,避免升职当华小及华文科督学的合格人选不够。

他提到,国小资深老师比华小老师,更自动自发去进修教育部给予的培训课程,因此不少国小资深老师都考获NPQEL资格。反观华小则是准备升职当正副校长的资深老师,为了升职才去进修有关课程。​


督学经典个案:白小原校重开




游雅伦在2008年甫担任华小督学不久,適逢白沙罗华小原校在隔年(2009年)重开,因此全程跟进了白小原校重开的过程。据他所述,教育部內部对重开白小原校的课题,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他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当时担心教育部有人扯后腿,试图阻扰白小原校准时开课,因此指示他每日去监督工程的进展。

为了確保白小原校如期开课,游雅伦即使在週六週日也去监督工程,最终在群策群力下,白小原校如期开课。


白小重开,教育部曾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白小重开,教育部曾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