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

小学低年级“废除考试”之后◎林国安


10月31日,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在其个人推特宣布,从2019年起,小学一至三年级将废除考试,以主观式评估替代考试。

翌日,马智礼在国会走廊进一步说明这项改革是延续年前推行的校本评估,但不会让老师和学生感觉压力。教育部希望学校回归教育本原,注入爱、欢乐和互相尊重的元素,让老师专注教学工作,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1月4日,教育总监拿督阿敏瑟宁博士正式公告,从2019年起,我国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发展或学生学习为中心,不再以考试为导向。一项包含课堂教学评估的校本评估方式将取代现有考试模式,以形塑愉快与有意义的学习文化,让教师教学注入爱心、愉快与互相尊重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个性与特质发展。


勿轻言“废除考试”

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型,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纳多样化教学方式,如因材施教和补救教学等。与此同时,引进适应“21世纪教与学模式”的多元评价方式,诸如观察、讨论、演示、实验、专项学习、成长档案、竞赛活动等,以培养学生协作、交际、创新、批判思考等能力。

综观教育部长的宣布和教育总监的公告,教育部实质拟在小学低年级推进教学评价模式改革,而非“废除考试”。毕竟考试只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考试也只是一种手段,检验学生学习状况、诊断教学问题、改进教师教学,它不是目的。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在于摆脱以考试为目的、把手段变成目的,遏制学生个性发展,片面追求及格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反对考试。

再说,考试与应试教育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应试教育及其种种违反教育规律现象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诸如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教育异化”的办学制度,助长对考试及格率的过分追求等。这些有待整体教育体制的改革,加以综合治理,而非归结于考试制度的存在与考试的弊端。



诚然,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有所能必有所不能。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夸大考试的局限性与负面作用,特别是把应试教育现象归结为考试制度的存在,而要革考试的命,倡议“废除考试”,把考试与教育教学对立起来,这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教育部“废除考试”的宣布,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诸多疑惑:“真的没有考试吗?”、“不考试了,怎么知道学生知识点掌握了?如何评定成绩、等第?”、“当局将以什么评估方式替代考试?”、“不会又给教师增添行政工作负担吧?”这些反映教育部对制订新措施的理论基础语焉不详,教师和家长对教学评价模式转型的理念认知不足。

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型或改革,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需要什么样的理念认知?是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回归教育育人本原

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仍没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考试导向、分数指标唯上、以结果制约过程,一直是教育体制运作的惯例,并且成一种“社会标尺”。


社会上普遍把考试成绩、排名论序和及格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业绩和学生学习成就的唯一标准;教育系统内部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往往依循这一传统惯性,熟练于利用考试引导教学和评价学生,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关照,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求,制约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清楚地认识到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把考试成绩作为教育教学根本的、唯一的追求目标,把对学生的加压变成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结果造成教育价值观偏移、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因此,我们必须对教育本原价值、学校内涵建设、学生培养目标做深度审视和实践突破。

在教育理念重塑上,寻求回归教育育人本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学习文化;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上,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向“学”转移,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改变学习方式,使教育教学发生结构性变革。然而,教学评价或考试的改革却滞后于课程教学改革趋势,甚至制约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带动人们对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深刻思考与探索。人们尝试寻求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构建“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学习与评价”三位一体,通过“常模参照”转型“标准参照”,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来支持教学评价与考试系统的改革目的,追求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体效益。

“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表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评价或考试测评。




它采纳“标准参照”界定学生学习水平,而不着眼学生之间学习表现的比较与排名。当前,这种评价模式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教学评价与考试的主要形式。例如美国的“共同核心标准”与“共同评量”、英国的“学生发展评估”、中国大陆的“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台湾地区的“国民中学学生学习成就评量标准”,还有我国年前推行的“中小学校本评估”,都属于“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

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或考试,须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学业标准”规划评价内容和建立指标体系。

我国现行“中学标准课程”(KSSM)和“小学标准课程”(KSSR)各学科的《课程与评价标准文件》(Dokumen Standard Kurikulum dan Pentaksiran),就是根据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与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详尽规划学科“内容标准”、“学业标准”、“表现等第与表现描述”,整合课程、教学、评价于一体,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评价工作。

根据上述教育总监的公告内容,未来小学初年级学科教师应该是依据《课程与评价标准文件》所提供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表现的定位点,采纳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状态进行评价,同时诊断教学成效。



加强教师评价专业发展

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或考试,教师可谓任重道远,也是关键人物。但长期以来考试主导教学、教学为考试服务的定势思维,或让教师对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型产生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冲突,甚而引发抵触情绪。

因此,实有必要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评价观念,让教师充分理解新评价政策制定者的意图与实施目的意义,并内化其价值取向,全心全意投入执行相关评价工作。

为优化教师执行“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工作,教师支援体系不可少。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评价专业职能。

培训课程内容可以包含教师认知图式转变与实务操作两大领域,以协助教师转变理念认识、态度和情感;引领教师如何设计评价课业、组织评价活动、善用各种评价工具或手段,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加强教师对学业质量的分析应用、对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评价能力。

当然,完备教学评价管理机制,简化教师“文书”工作,关注安抚教师的忧虑,纾缓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是实施“基于标准”教学评价的重要保障。



我国教育部计划从小学初年级着手教学评价改革,这是深具意义的。毕竟,“基础不行,地动山摇。” 教学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攻坚重任,教学评价改革却也是回归教育育人根本、关注学生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切入点。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必须在教育理念、专业技术、实施策略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做系统研究与部署。

我们期待小学初年级教学评价改革,落实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学习质量评价,其结果在于改进学习,不再分分计较,也不再排名论序,减轻学生学业压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健康地成长。

评论来源:
南洋网  2018年12月6日
教育视窗●林国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