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
2019年5月27日星期一
练珊恩:教育必须服务社会
有时候,我们似乎都忘了,学校和教育最初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
那天把此问题抛给董总教改专案项目的主任,询问他独中教育在协助学生融入我国的多元社会上,扮演什么的角色?他坦言,以前的心态就是一直往外走,国家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那独中就自立自强往外求发展。
于是,许多独中生,甚至是觉得自己被国内教育制度“亏待”,而不得不往外发展的国中和华中生,都纷纷去到新加坡、台湾、中国、英国或澳洲等地留学、工作和定居。
爱国精神、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宿感,实在无法透过历史课本或公民教育课本,如灌水泥般“由外至内”地“灌输”。这种在认知层面上对国家的认识,若少了对本土人事物情感的连接,在考卷上拿到满分,也不具任何分数以外的意义。甚至如今教育部提倡以小组讨论、上台演说或以作业等方式,代替过去的黑板教育与考试,皆无法真正让学生因学习历史或公民教育科目,而打从心底地爱国、为国。
一名来自台湾教育研究院课程及教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分享如何在美术教学上,让学校教育与社区产生连接。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接着要学生走进社区,向别人讲述这副画的故事。有的学生走进菜市场,向卖菜的小贩说故事,有的走进小食店,向老板说故事,有的走进传统理发店,向理发师讲故事。学生们的“功课”还未结束,他们需要征求老板同意,把画作留在档口或店里,之后还能时不时回来问候老板,聊聊这幅画放在店里,有否带来什么趣事。
这样的作业,真正做到跨学科教学。美术作业,不止是要学生完成一幅画、掌握绘画和上色的技巧,还提供学生实际运用语言与舒适圈以外的人沟通的机会。这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关怀社会、了解社群,也让社群与学生一起成长。如此一来,乡亲邻里会知道现在的教育不再只是“高大尚”的读书和考试,他们能感受到这些未来主人翁为社区增添的美学,感受到这些未来主导社会的学生对社区的了解与关心。
教育,尤其在如今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走出校园,并让社群走进学校。当学生能运用所学,帮助社群一起成长时,才达到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与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坚守应试教育家长和社会的观念,减少推动教育改革的限制与障碍。
作者 : 练珊恩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05-2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