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
2019年6月2日星期日
郑丁贤:大學生太少,還是不夠好?
大马中华总商会(中总)对属下企业会员做了一项有趣,也有意义的调查。
它通过问卷询问:“通晓中文(书写及表达),是否是征聘的必备条件?”
结果,在368份回收的答覆中,18.1%答“是”,81.9%答“不是”。
而答“是”的企业,表示是基于企业功能的需要。
综合来说,这些企业认为员工的诚信、经验、能力和态度,比他们是否通晓中文更加重要。
很可惜的,这项调查似乎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未能在政府内部,以及马来社会引起注意和讨论。
大家自然没有忘记,教育部长马智礼埋怨说企业界要求员工必须懂得中文,因此对马来同胞很不公平。
此话一出,获得绝大部分马来领袖的共鸣,从朝野政治人物到公立大学校长,都坚决扞卫马部长。
如此汹涌澎湃的热情,一下子就把大学预科班的录取弊病给冲洗得干干净净。
这也加深了马来同胞相信他们在就业市场遭到歧视,因为不懂中文而受到排斥。
然而,根据中总的调查结果,情况并不是如此。82%的会员没有设下如此条件,另外的18%,则是基于业务需要。
中总的会员,当然是华商企业;华商都没有如此要求,更遑论马来企业、政府相关企业(GLC)和跨国企业。
根据一项错误的假设,来制造一个结论,进而拟定一项政策;肯定的,政策会出现大问题。
x x x
马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华裔大学生,这无从否认。
年前的一项调查,大学毕业生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者,优大(拉曼大学)是97%,而国内各公立大学平均低于70%。
而根据政府的一项统计,发现失业的马来青年之中,拥有大学资格者,失业率最高;远远超过只有中学和小学学历者。
从中或许可以作出两个归纳:
1. 马来大学生的数量太多;
2. 部分马来大学生的素质,不符合企业的期望。
两者之间有直接的关系。数量太多,肯定影响素质。这在任何领域都可以得到应证。
(小编:这和滥印钞票,造成币值大幅下跌而通货膨胀是同样的道理。)
从1970年代新经济政策推行以来,政府在催谷土著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工夫。
通过教育来提升土著素质,提升其竞争力,原则上并没有错。
问题出在新经济政策的迷思,以为让愈多土著进入大学,土著的教育水平就会提高,竞争力也会提升。
于是,政府透过各种管道,从设立玛拉工艺大学、大学固打制、保送海外留学、大学预科班,大学基础课程等等,大量生产土著大学毕业生。
单单是玛拉,就已经制造了100万的土著大学生。其它公立大学,以及海外留学,数量可达数百万人。
马大经济与行政学院曾经对职场作一项研究,发现29.9%的马来雇员有大学资格,而华人雇员只有25.1%具大学资格。
新经济政策以来,政府投下天文数字的资源,制造了大量土著大学学额;而土著学生可以轻易的,甚至太过容易的就进入大学。
门槛如此之低,素质怎能会高!
结果,土著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问题,或是薪水偏低的情况。
而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过于泛滥,成为国家财政重担。此外,政府为了协助土著大学生就业,而必须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员工,又制造了另一层负担。
x x x
50年来拚命增加土著大学生的政策,积累了目前的困境,包括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族群待遇不对等,国家经济竞争力薄弱。
换个思维,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大学,也不是只有大学生才能作出社会贡献。在任何国家,包括先进国家,都有大学数量的规划,一来是顾及大学教育的素质,二是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力需要。
提升土著的教育素质和竞争力,除了把他们送入大学之外,还有其它更好的途径。
作者 : 郑丁贤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06-0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