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6月26日星期三

丁杰隆:教育分权与地方自主


马来西亚是少数实行多元教育体系的国家,拥有完善的国民学校、华小、淡小、华文独中、宗教学校、私立英校乃至公私立大学系统,能够满足孩子受教育的需求和选择。然而,特定政党人士普遍认为多元教育是团结国人的绊脚石,无法培养爱国精神,因此关闭各源流学校和废除母语教育课题在我国很容易成为廉价宣传和煽动工具。





那些提出停办母语教育,或欲使阿拉伯文成为主流的政党人士,第一,他很大可能来自半岛,而可能忽略了沙巴和砂拉越也是组成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且东马有着不同于西马的人口结构和风土人情。第二,各源流学校其实一直都贯彻教育部统一的课程教学纲要,只是传授语言不一,包括近年来独中为争取统考文凭获政府承认,教学内容也逐渐趋向本土化,因此多元教育体系分裂国人的论述很难令人信服。

相对的,马来西亚位处东亚、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的交通交汇枢纽,理应充分利用其具有多元民族、丰富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在日益动荡不安的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谋求站稳脚步,培养出更多可迎合不同地域和经济领域所需的跨国人才,使多元教育体系成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所以,政府在未来更要积极拓展,而非收缩。

无可否认,我国当前教育仍然趋向中央集权,不论是学校行政、教学内容乃至软硬体建设,皆由上而下,一层叠一层。教育改革应当聚焦在教育分权和地方自主,而非肤色。特别是在资源分配和教学方式上,各州政府和各源流学校单位理应有着更多自主权,甚至可鼓励各州各校自行撰写和出版更加趋向本土的教学内容,以符合国内不同地方和族群的需要,因为后者更为了解在地社区与风土人情。




比如,在砂拉越的各校可弹性增设伊班文班;由伊斯兰党执政的吉兰丹欲要把该州打造成为区域阿拉伯文学习枢纽,我们也应当鼓励,惟不能否决学习其他语文的权利;同样的,以原住民为主的内陆学校,也应可弹性编制自己部落的教学课纲,使孩子们更能了解部落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习俗。

美国著名制度派学者Daron Acemoglu和James Robinson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中简化提出国家制度有着包容性(inclusive institutions)和攫取性(extractive institutions)之分,说明国家之所以成功,在于鼓励权力分配、建立制衡制度和社会多元创新;反之,走向衰败的国家无不是统治集团为保护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剥削大众,阻碍良性竞争和社会进步。

后者是我们必须警惕的,以避免刚从一甲子的独裁政府走了出来,又走向另一个独裁过程,再次令国家陷入专制泥沼。在增进和尊重对他族与文化了解的前提下,希盟政府必须确保国内各族群乃至各地方皆拥有自由学习、发展和传播本身母语的权利和空间,不受任何人为或政治打压。





作者 : 丁杰隆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06-2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