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9月12日星期四

杜尚玉:何谓国际学校与独中共融?

小编:难道,独中课程已经走投无路,需要国际课程来挽救?






日前在华文报看到一则启事,柔佛州永平中学正在积极筹备18依格的新校区迁校计划,而其未来也将同步落实“国际学校与独中共融的理念”,其启事标题也大大写著“追求卓越.走向国际”。

由于其只有短短两行的未来办学理念说明,我们无从得知进一步的具体详情,因此只能根据现有的资讯作出初步评论,从字面上的释义看来,“国际学校与独中共融的理念”应该只有两种可能。

首先,该校董事部要把现有的永平中学办成“国际学校”,顾名思义和参考国内有的国际学校办学模式,这即是要办一所以英文作教育媒介语的学校,变成永平华文独立国际学校;其二,永平可能在保留部份独中课程之馀,同时开办以英文作主要教学媒介语的IGCSE(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或其他以英文为主的中等教育课程。

照顾弱势精神


独中是民办体系的学校,其是由全体华社共同出钱出力所筹办出来的母语教育学校,如今永平中学董事部要将这所“民办”的学校朝向国际学校模式办学方针,其是否有征询过当地华社的民意?是否有违反母语教育精神?

如果这样的教育理念只是董事部一厢情愿,或方针已偏离华教办学精神,其已经不再具有华社民意基础,那其是否仍然适合向广大的华社群众募款办校呢?具体来说,如今的永平董事部是否要“用华社捐给华教钱来办国际学校/英文教育”,这样的情况是否适合、恰当?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独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精神在于照顾弱势,华社在马来西亚是相对弱势,从独立建国以来所分配到的国家教育资源是相对地稀少,我们可以从每年华小获得的杯水车薪拨款,以及大学预科班的种族固打制就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从独立建国以来,多少国语能力不佳,以及中下阶层或偏远乡区的华裔子弟,因为他们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相对低落,无法适应国中的国语教学而被逼中途辍学,也因此失去阶级流动的机会。

独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照顾处于弱势的华裔子弟,让那些被国家教育体系排除的华裔少年获得第二次的学习机会,让这些因年幼尚未掌握学习技巧的学生,至少能使用母语/华语来学习,然后在6年的中学生涯再循续渐进,慢慢掌握基本的国语和英语,至少达到A2或B1(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EFR)的水平。

民办永平中学的办学经费来源是广大华社捐款,而且事实上许多义跑、义演、义卖等,都是中下阶层的华裔大力支持,道理上这些华裔子弟都应该要被照顾到,但是国际学校是相对精英办学,所以永平如今向华社募款,但办学模式与设计却偏向中产家庭需求,不利于中下阶层学子,这是否形式上就排除了基层华裔子弟的受教权益?

即向华社捐款,但是却给贵族办教育?努力捐钱给独中办华教的华社基层,结果他们的子弟却进不了独中?这些教育程度不高的平民百姓已经是国家教体制下的边缘族群,如果再被转向英文办学的独中二度淘汰?缴了两份税的中下阶层华裔人士被“双边边缘”,这让人情何以堪?

永平中学困境


再退一万步来说,天资聪颖的学生和经济能力优渥的家庭,无论念国中或国际学校都游刃有馀和应付自如,照顾在国家教育体系处于弱势华社子弟,照顾被国家教育排除的华裔少年,才是华文教育的根本精神,这些人也才是真正需要母语教育的人;而办国际学校,已经是偏离了华文教育的基本精神,也不符合中华文化传承的理念。

笔者明白永平中学的困境,其招生面对了华仁、銮中、中化等三所大型独中的夹攻,但是变成国际学校或开设英文课程,这个困境是否就能迎刃而解?柔佛的国际学校十年来已激增至32所,学生人数也破万人,永平中学放弃本身的特色,转身投入与另外更强大的32所国际学校作竞争,这会是个好的办学策略吗?

笔者必须强调,以上言论并非要否定英文的重要或将国际学校视为假想敌,英文是这个世界经济与科技等重要知识的载体,也是国内最主要的通行语言,掌握好英文就几乎等同于掌握立足大马、放眼世界的通行证。事实上,国内许多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也非常出色和与时并进,例如它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发展本身特色,其高思维的创意课堂教学更是结合知识与生活,以及末来国际趋势等。




笔者要在这里说明的是,在如今全球都掀起强调高思维与创新的教育改革洪流当中,拥有高素质和稳定的教育团队和领导,在教育专业的领域不断精进与提升,与社会接轨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符合地方的需求和创造本身特色和优势,才是打造一所好学校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用英文或用华文,它都绝对是一所好学校。

独中办学要自强,是要学习国际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精神,但不是依样画葫芦,并不是说将自己变成以英语为主的学校或引进一套讲英文的国际课程,就能摇身一变挤身名校之列,不要以为变成英校就能解决本身的困境。

笔者也并非否定华社捐款不能办英文教育,例如拉曼学院与大学就是非常出色的华人教育机构,为华社子弟提供了廉价但有素质的高等教育。笔者认为,教育原本就是多元共存和百花齐放,因此有志于办“民办”英文学校者,应该另起炉灶名正言顺地办学,而不应该假借独中之名但办英文教育之实,独中在全马已硕果仅存剩下60+1,但是全马国际学校就已经有150多间,实在没有必要让独中变质。

来源:东方日报 2019年09月13日
杜尚玉(自由撰稿人)

链接:【读者来函】何谓落实国际学校与独中共融的理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