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双紫【制定教育政策是看谁的需要?】

图:小编摘自FMT News

日前阅报,看到教育部长马智礼说,他只会制定有需要的教育政策,而不是人民想要的教育政策。我不知道报纸引述他的谈话有没有失误,无法求证,只能权当他确实这样说。




作为一个对教育有点认知的平民,我第一个想问的是:所谓“有需要的教育政策”,是谁的需要?他先否定了他不会制定人民想要的教育政策,那么,是制定谁想要的教育政策呢?—— 政府?马老爷?政党?老师?……还是谁?他没说明,我们也猜不着。但从教育的角度看,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只能是出于学生的需要——不是老师的需要、不是家长的需要、不是政党的需要、当然更不是教育部长的需要!

如果不先弄清楚这个大前提,说什么都没有用。以他前此制定的“白鞋换黑鞋”与“爪夷书法”,就让人摸不着头脑:那是根据谁的需要制定的呢?而这两个政策其实有点矛盾:以爪夷文书法来说,马老爷说这是艺术美的欣赏。再看白鞋换黑鞋,学生穿着白衣浅蓝裙子或白衣白裤,配上白鞋多好看!换上黑鞋,不但劳民伤财、商家亏损,视觉上也欠缺美感。这不和他提倡“艺术美的欣赏”相互矛盾吗?

另一方面,白鞋换黑鞋是根据谁的“需要”制定的呢?爪夷书法又是根据谁的需要?

回到教育主体


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也曾经是学生,别说我不懂学生的需要),有需要换上黑鞋吗?有需要学爪夷书法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应该回到教育的主体和目的,才会明白。教育的主体(主要对像)无疑是学生,而教育的目的也可以用简单的话说清楚,那就是“成人又成才”——也就是说,先学会做人,才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因为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做人道德都没有,本领越大,危害也就越大。教育就完全失去意义。

从这个角度思考,大家都会同意,小学生最需要的,是学做人的道理,掌握好母语,再加上一些基本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知识,就够他们学了。

小学和中学都属于基础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让他们能在广大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或者为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特别是小学,学生最需要的是先掌握一种语言文字,让他们能利用这种语言文字学习、交流和思考。如果不能最少掌握一种语言文字,而学一大推其他科目,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知识掌握与思考能力,是不利的——特别是思考能力,更值得关注。

降低民族素质


语言或文字是思考的“符号”——完全不会说话的人(如狼孩)是很难进行思考的,动物因为没有语言,当然也无从思考。现在我们的学生要学三语,能得“精”吗?百分之十或可以,其余百分之九十怎么办?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三语并重”,结果他们的语文能力是无一精通,也就是说,每种语文的词汇都很少或者很简单。

用简单贫乏的语言就只能做简单贫乏的思考,无法做深层或高端的思考,也无法在复杂及变化多端的时局中明断是非,成为“头脑简单”容易忽悠的人,那才糟糕。只要我们客观对比一下周遭国家,不难发现我们各方面都不如人,这和几十年实行的种族政策和宗教极端脱不了关系,其实也和教育政策偏离正轨有关。华校强调“母语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起码可以掌握一语,才不至于连简单的思考也无法进行,民族的素质就会大大降低,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每一任教育部长上台,都会推出自己的一套政策(上次是“教育发展大蓝图”,这次是“爪夷文书法”),今后还不知道有什么新东西!“大蓝图”倒也罢了,“白鞋换黑鞋”与“爪夷文书法”实在太“奇葩”!若说“需要”,也许会像一些论者所说,现在最“需要”的,是换个教育部长!

来源:中国报 2019年9月05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