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11月2日星期六

郑丁贤【华裔生真的这么差吗?】

小编:马来人的尊严终于捡回来了。



在新马来西亚2030年共享繁荣的愿景下,我很为大马华裔年轻人感到担心。

是这样的。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在国会说,2019/2020公立大学收生,总共录取了4万7570名新生。

在这之中,土著占78%,非土著22%。

她没有说明非土著之中的华裔和印裔比率。这里假设,如果印裔新生占8%(全国印裔人口平均比率),那么,进入公立大学的华裔新生,只有14%。

换句话说,华裔新生进入公立大学的比率,远远低于华裔全国人口比率。

副部长也说,目前公立大学已经没有固打制,而是实行绩效制,即90%是学术成绩,10%是课外活动表现。“这符合新马来西亚2030年共享繁荣的愿景。”

既然是绩效制,不看种族和宗教,只看成绩和表现,这应该是很公平的竞争环境。

而华裔新生在这种“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只有大约14%能够进入公立大学,那是不是代表华裔生的成绩太差,被土著远远抛在后头?

如果是这样,玛拉工艺大学就无须保留为土著大学,因为即使开放,以非土著差劲的成绩,要进也进不了。

还是说,教育部的绩效制,比固打制更加固打制,有著人们看不到的门槛,把非土著给拦了下来?

譬如,土著学生多数是以大学预科班的成绩进入大学,非土著多数是以STPM成绩进入大学。

一个苹果一个橙,两者没有同样的比较标准,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考试。

以两种标准进行招生,一种标准放得很松,另一种标准定得很严,前者的产量,肯定远远超过后者。

如此的绩效制,不就比固打制更糟糕?

固打制虽然不公平,至少它还比较实际,没有欺骗。

这让我想起1970年代,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后,公立大学大量招收土著学生,导致非土著比率遽降。

很多华裔年轻人升学无门,前途茫茫,华社充满焦虑,也酝酿了不满情绪。

当时马华总会长李三春破釜沉舟,直接找首相胡先翁谈判,要为华裔争取一条生路。

最后,双方达致结果,今后大学招生,土著生比率是55%,非土著是45%。

当年的华人社会,一些人接受45%,另一些人不接受,坚决要落实绩效制。

以后,果然遂他们所愿,取消固打制,改用绩效制。

而非土著的比率,从当年固打制的45%,进入绩效制之后,跌到如今的22%。

这完全符合西谚所云:一个已知的魔鬼,总好过一个未知的天使。

可惜的是,人们必须真正尝到“天使”的滋味之后,才会领悟。

22%代表了新马来西亚2030年共享繁荣愿景,是在自我陶醉,还是一种障眼法?

或者,承马哈迪贵言,华人很有钱,可以去念私立大学?

华裔学生真的要担心,他们的选择只有14%比率的公立大学、100万令吉拨款的拉曼大学学院、学费超过10万令吉的私立大学,或是准备50万令吉出国留学?

星期天拿铁  作者 : 郑丁贤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11-0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