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0年6月10日星期三

黎翰辉【疫情下的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在我国有百多年历史,从英殖民地时期到我国独立以后,华教多年来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即便近年来,面对国际学校的强势竞争下,华小与独中生源也不完全流失;然而,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在社会经济崩坏下难免遭受波及。






回顾当年,先贤最初到东南亚落脚时,随之带来的除了有各省会的籍贯公会等地缘组织,另外就是宗亲祠堂等血缘性组织,其余的还包括商会、神庙,社团组织等。前人努力工作不忘教育,早期的会馆与宗祠,就是供华裔子弟读书识字的地方。

华文教育在殖民地时期已开始发展, 除了乡亲组织在教导传统教育之外,当时还有遍布港澳和新马各地的教会学校。根据记载,著名的英华书院于1818年在马六甲创立,并于1843年搬迁到刚开埠的香港,除了传教,也印刷报章传授知识。

英华书院的创办,在华教史上意义深远,除了象征基督教在华人世界传播的一个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在清朝末年的教育制度改革,新式学堂出现之前,是马来亚英殖民地的华裔子弟早期接受教育,学习和吸收西方知识科技的主要途径。

清末洋务运动,催化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改革,新式学堂取代了私塾教育,然而,新式学堂最早也是要在20世纪初才在东南亚各地拓展。尤其在马来西亚全国各地的华校,建校时间大多在清末民初,不少华小发展至今都已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早期的华文教育虽提供华裔子弟受教育的机会,却也被视为反殖民主义的温床,因此,不断遭受英殖民地政府的猜疑。然而,真正的噩梦则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3年零8个月时期,有不少华校被日方勒令关闭,甚至被改制为日本学校。

二战结束后,华校虽然得以恢复办学。然而随著国家独立,在教育政策上出现许多不利华文教育发展的限制,加上当时世界冷战格局,华文教育唯一连接点只有台湾。当时的华裔子弟仍坚持未放弃华文教育,所以才能发展至今。

华文教育在60多年来,面对不少风雨波折但都已熬过来。虽然,国家政府可以不承认,但独中文凭仍获国外许多名校大学所认可。同时,在面对国际学校的强势竞争下,许多独中学额无法满足华社的需求,每年超过3000学生被拒于门外。




在21世纪初, 社会面对物价高涨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当时,各校董事部就已开始探讨以商养校,通过种植业,出租学校名下产业来为学校增加额外收入,以避免学费高涨的情况。然而,至今为止,学费虽然比当年高,生源却未因此而中断。

随著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国家社会经济难免受创。除了家庭受疫情的影响,政府也鼓吹没上课不应收学费论。在这许多负面情况下,难免担心独中在疫情冲击下,是否会掀起退学潮。随著开学复课在即,希望独中在疫情后能够见到曙光。

来源:东方日报 2020年06月11日
评论: 黎翰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