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母语教育出路与宣教

图片摘自《捍卫母语教育工委会》

2018/04/26 中国报/评论  ~作者:邓世轩

直到今天,社会上很多华教界的宣教者,仍然以简单、片面、过去的民族主义视角,向听眾灌输华文教育的伟大或母语教育的重要。最近笔者听了一场关于华教出路的讲座,產生了一点疑惑和思考。




第一,就是母语教育如何促进国民团结?母语教育工作者经常强调 “语言差异并不是国家团结的绊脚石” 。但它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在母语教育体系下如何去接触其他族群?在多元社会中如何进行跨族群交流?

以笔者為例,笔者是华小生,独中生,从小到大生活在马来西亚,生平第一个马来朋友却是在北京认识。我们经常强调独中教育是三语并重的多元教育,但这往往只是个理想,普遍独中生国文和英文能力出到社会,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况且,我们对其他族裔的瞭解,往往只能从课本及外人口头上的描述获知,我们没有机会认识,也就没能真正瞭解其他族群。这种 “活在华人世界裡” 的环境难道不是另一种单元教育吗?




很多时候的纷争在于对 “融合” 与 “多元” 的不同解读。支持国民教育的人认為马来西亚社会分化太严重,政府有责任促进国民团结和相互瞭解,这样的方法唯有各民族在 “同一个屋簷下” 接受教育,而為了良好沟通就要使用国语作為统一的教学媒介语;支持母语教育的人认為,多元社会的基础在于良好地保持民族性,因此各民族必须接受母语教育。

笔者认為,这两种观念都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一种民族和国族的争执,都是上世纪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歷史问题,我们或许没必要把它单纯理解為 “政府有意图要消灭华教” 这样上升到种族对立的敌我思维。我们可能可以探讨这两者是对立还是共存的。如果是共存的,那边界在哪裡?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华人人口比例逐渐锐减的这一事实。面对这情况时,华人怎么与马来人口佔多数的社会 “融合”?



不能忽视社会需求

第二,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模式比较,母语教育的优势在哪裡? 面对私立学校与其他主打素质教育学校的兴起,主打母语教育的学校应该如何面对他们的冲击,出路在哪裡?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社会越来越多元,也不断追求专业化,母语教育要怎么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到了大学及社会,英文依然是最主要的语言,母语教育应如何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怎么说服人家选择母语教育,而不是其他以英文為媒介语的私立学校或国中?母语教育虽然扎根于草根,但也不能止步于草根。

教育虽以育人為主,但也不能忽视社会需求。很多人在為孩子选择学校时,都是以教学素质与出路為考量。



其实以上问题都是老调重弹,也已经有人在一些场合给予解答,只不过针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很可惜的是主流宣教模式仍然只是停留在 “母语教育是天生的权利” “要守住前人的华教成果” “华人要把根留住” “不懂母语的人没有文化” “新加坡人不懂母语,所以……” 云云来煽动民族悲情,製造神话,使华教成為一种不容任何质疑的信仰,而没有回应社会提出的疑问,也没有深入回答母语教育的意义。这一套意识形态的灌输可能可以感动中学生,但这种类型的演讲和论述显然说服不了大学生的疑问。这些是笔者听完讲座的一些想法。笔者毕业自独中,自然也是為了母语教育的未来思索,希望可以激起更多诚恳的讨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