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星期六

坤中110週年庆 ◆ 首届乐龄校友回巢





(吉隆坡30日讯)坤成中学今日举办110週年校庆大型嘉年华会,超过5000人共聚一堂齐欢庆,今年更有22位年龄介于八九十岁的坤中第一届校友返回母校见证,场面温馨、和乐融融。

今年適逢坤成创校110週年, 坤成中学联合坤成小学一校、坤成小学二校、坤成幼儿园于今日和明日(7月1日,週日),一连2天从早上8时30分到下午3时,举办大型活动嘉年华会;校园內挤满在籍师生、校友和3校董家教代表,大家都投入在欢乐的氛围当中。

感谢先贤奠基

这场主题为「当科学遇上艺术」的嘉年华会,丰富的活动包括有艺术展、科学展、手作艺术市集、铁线艺术、文艺表演、宿舍20週年特展、校史展、创意教学课室、美食街道与游戏体验、名人讲堂和校友回校乐悠游活动等等。




眾嘉宾为今年適逢坤成创校110週年,举办的大型嘉年华会,主持剪綵开幕仪式。左起为张秀华、张秀珠、魏瑞玉、陈达真、钟廷森、林伟才、蔡明樺、叶美丽和蔡莉莉。 (摄影:张真甄)

其中,在坤中董事长丹斯里李深静礼堂举办的艺术展,展出了超过300幅在籍师生和少部分校友的艺术作品,分成5大展区,即美术、漫画、摄影、书法和校史展,可说是坤成创校以来,举办最为大型的艺术展之一。



年龄介于八九十岁的坤中第一届校友,週六喜悦地返回母校,参与坤成110校庆,场面欢乐又温馨。 (摄影:张真甄)

坤中署理董事长丹斯里钟廷森致词时说,时间过得很快,2008年坤成100週年庆典的画面依然歷歷在目,转眼间10年就过去了。这10年来,他们遵行了100週年的主题「脚踏实地,走向光明」,勤勤恳恳一步一脚印地努力耕耘。

「一所学校能走过110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坤成有今天的规模,我们必须感谢先贤打下的稳固基础。今年来到了110週年,主题是『腾飞』,希望坤成继续在稳固的基础上腾飞,如鹏鸟展翅,飞得高看得远。」

钟廷森是在今早,为110週年校庆嘉年华主持开幕礼前,如是表示。






希望不再分裂

陪同出席者,还包括坤中副董事长陈达真、丹斯里林伟才、坤中署理校长张秀华、坤一副校长张秀珠、卸任坤中校长魏瑞玉、坤中新任校长蔡莉莉、坤二董事长蔡明樺、坤二校长叶美丽和坤成校友会会长林芳凤。

此外,今年83岁的陈达真表示,她在坤成有70年的光景,从13岁就进入坤成,从学生、校友会主席再做董事,跟坤成的关係非常密切。今日,看到校友充满喜悦地返校,显示校友们一直掛念著母校。

「爱护、奉献和关怀母校,是所有校友应有的职责, 希望校友能继续给予母校支持,而非分裂;我们曾经有过分裂,这是痛苦的记忆,希望分裂不会再出现。」




蔡莉莉接任校长

在坤中掌校28年的卸任校长魏瑞玉,今日正式移交职权给新任校长蔡莉莉。

將从明日起正式出任坤中校长职的蔡莉莉(48岁),1995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文学士(中文系)、1999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现代语文研究硕士,2014年9月,于马来亚大学教育学院修读教育博士学位(课程与教学)。

在坤中掌校28年的卸任校长魏瑞玉(右),週六正式移交职权给新任校长蔡莉莉(左),由钟廷森(中)见证。 (摄影:张真甄)



坤中署理董事长丹斯里钟廷森指出,感谢魏瑞玉校长28年来对坤中的贡献,新任校长蔡莉莉则责任重大,期许她也能为坤中服务20多年,董事部会给予新校长支持。

魏瑞玉表示,这些年来她能顺利地掌管校务,最主要是董事部对她的信任与支持,也因为董事部的领导能力,才有今天坤中的规模。

蔡莉莉也感恩如母如恩师的魏瑞玉提拔。她也提及在坤中执教过程中,多次受到魏瑞玉校长的协助,让她一直铭记在心。她坚信,校长的工作并不容易,但她会坦然去面对,带领坤中继续发展。

亞洲補習瘋【經緯線】三集視頻

亞洲補習瘋 之 補習王國
開學不久,又是補習社收生的高峰期。補習風氣在亞洲盛行,除了香港,南韓及台灣的學生補習情況相當普遍。《經緯線》一連三集,探討三地補習文化。第一集《補習王國》會看看三地的補習紅人各有甚麼特色,補習產業到底有多龐大?








亞洲補習瘋 之 考試兵團
本港中六學生丁丁、台北高三學生佳柔,生活離不開上學和補習,各自為即將面對的公開試打拼。日以繼夜的補習生活,對南韓的大學四年級生尹支垠似曾相識。為了畢業後可考上公務員,她去年仍然在補習。《亞洲補習瘋》系列第二集《考試兵團》,看看為了考試,她們的補習生活有多厲害。







亞洲補習瘋之反轉教室
亞洲學生讀書求分數,考試比天高。有香港學生辛辛苦苦考上大學, 發現中學的學習方法,令他好難適應大學的學習。南韓的重讀生, 為了專心溫習,甘願犧牲自由。《亞洲補習瘋 》系列第三集《反轉教室》會看看,為了找回教育的初衷,南韓、 台灣、香港做了甚麼嘗試?競爭心態一日不變,成效又有多大?




教部將重新检討 ◆ 允许学生使用电子產品政策





(怡保30日讯)教育部部长马智礼透露,教育部將重新检討前朝政府允许学生携带智能电子產品到校的政策。

他指在此政策上,教部將著重探討的是使用电子產品,尤其是教学软件的安全性,其他需探討元素还有流动网络数据的渗透率,以及科技教学环境的接纳度。

「我们必须確保所有元素,如电子產品安全性及网速等元素都得以探討,並在確认其可行性及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效益后,才能实践。」

他週六为怡保翁姑奥玛理工学院的金禧校庆典礼主持推介礼后,接受媒体询及有关前朝政府在去年计划落实的上述政策时,如是回应。

至于教育部何时会重新检该项政策的结果时,马智礼呼吁媒体耐心等待。







另外,询及有关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表態愿在柔南新建华小课题上协助政府,马智礼则以一句简短回应:「我张开双手欢迎任何人的帮助」。

魏家祥日前表示本身已做好准备协助政府,包括转达之前和发展商商討的结果,还有为政府寻求义务专业人士以减低建设开销等,好让柔南新华小顺利建设。

较早时,马智礼在致词时也指出,我国教育必须基于3个核心价值,第一是保持敞怀开心,切勿胡乱猜忌;第二是要有爱心,学业成就並非一切,希望所有师生能將爱心渗透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上。「最后一个价值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包括掌握不同的语言,除了能从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外,也能强化自身的交际能力。」

新聞來源:
《東方日報》2018年06月30日

阿德里史上首位甲首长 ◆ 参与培风中学105週年校庆




(马六甲30日讯)配合培风中学105週年校庆,甲州首长阿德里宣佈,马六甲州政府无条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並以委任独中生林国团出任马六甲生物科技机构首席执行员,州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首炮」,以行动证明一切。

阿德里说,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是希望联盟竞选宣言的一部分,而这项政策现阶段在马六甲州政府体系內实行,未来將会根据需求而进行调整或扩展至其他领域等。

阿德里今早出席培风中学105週年校庆庆典,在会上向所有出席者送出这份大礼。

阿德里(左3)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参与马六甲培风中学校庆庆典的首长。(摄影:朱智威)



当询及这政策是否有任何附加条件,如国语需要获得优等时,阿德里强调,州政府现阶段並没有设下任何条件,但未来或许会进行迎合不同的需求而做出调整。

他说,独中在马来西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州政府也知道培风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来维持运作,因此州政府未来將会制度化拨款,款项也至少25万令吉,只要州政府的財政状况有改善,拨款数额一定会有所增加。

此外,阿德里早前致词时表示,儘管培风中学是一所独中,但是仍然积极地参与各种州政府活动,包括管乐团、华乐队及二十四节令鼓等。

阿德里也是培风中学创校105年来首位参与该校校庆庆典的行政首长。

史进福(左2起)赠送纪念品予阿德里,左起为房有平、曾昭明及校长黄雪莱。(摄影:朱智威)

阿德里在会上致词时甚至2次以標准的华语来念出「培风,生日快乐」,向培风「贺寿」,令现场逾千位观礼的嘉宾感到非常惊喜及温馨,贏得所有人的掌声。






仪式后,阿德里及一眾嘉宾移步到篮球场进行第二部分的仪式,並为慈善市及义卖会主持开幕,临走前还参观该校设施及义卖摊位。

出席活动的嘉宾还包括培风中学董事会顾问拿督林源瑞、冯秋萍律师、董事长史进福、署理董事长杨桂莲、总务曾昭明及校长黄雪莱等人。

阿德里参观义卖摊位。(摄影:朱智威)

独中和政府中学都需受国家重视

培风中学董事长史进福表示,独中和政府中学都需受国家重视,给予公平对待,期盼在一个健全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青少年,对国家社会都有强烈的使命感,人人都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他说,教育是建国和强国之根本,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教育;独立中学长久以来都在为国家分担国民教育压力,为国家培养各领域人才。




阿德里(左2)为义卖会主持开幕礼。(摄影:朱智威)
他指出,这一次的全国大选是60年来首次政党轮替,为马来西亚开启政治新篇章,而甲州首长阿德里日前宣布培风中学將获得制度化拨款,而拨款数额最低为25万令吉,让人振奋,更是全体培风学子之福。

培风105週年校庆主题为「日新105」,今年也首次分2个校区举行义卖会,除了培风中学外,另一边则是培一小学旧址。




一眾嘉宾移步到中场参与第二部分的仪式。(摄影:朱智威)
新聞來源:
《東方日報》2018年06月30日




 「培风,生日快乐」马六甲州首长阿德里今早出席培风中学105週年校庆庆典时,在会上亲口以华语向培风中学「贺寿」,赢得全场的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阿德里也是培风中学创校105年来首位参与该校校庆庆典的行政首长。(视频:朱智威)

2018年6月29日星期五

【 华社醒一醒 】作者:范纯玮




在首相心中,太聪明、太努力、太未雨绸缪甚至太为下一代着想而劳碌大半辈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可能造成和其他民族产生冲突的导火线。

聪明如首相,断不可能不知道 “ 政府必须辅助我国大多数马来民族,避免与更富有的族群尤其华人产生冲突 ” 言论会引起华社的反弹,但是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在新加坡亚洲新闻台专访时公开发表这番言论。

这番话,实实在在反覆掌掴了丢出成千上万令吉捐款给希望基金的华社,火辣辣地毫不留情。有人感觉到了耻辱,感叹变天是换汤不换药,有人沉默了,不敢批评自己的选择,但有人还在垂死挣扎,想要继续美化。






说残忍点,那 95% 支持希盟取代国阵的民族,从一开始就没有被人家放在心上过,人家觉得改朝换代喊了10年,都不如换一个领导人来得有效,因为能主宰变天的民族从来都不是华人。

华裔从10年前红红火火搭上反对党号召的 “ 改朝换代 ” 列车,铁定心要一个更美好的马来西亚,不曾动摇反而更壮大,但结果这种豪情壮志从来都不曾被人珍惜。就像大选前有人说,行动党可以放下火箭搭上蓝眼,不用谈什么尊严地位,因为华人的在乎从来都是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不要全怪政党和领导无情无义,也要检讨是华裔不够清醒,一头热地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对变天贡献良多,值得这个那个的重视。希盟有答应选民去种族化、政策各族平等、开放市场自由? 还是大家忘记了希盟要保障马来民族的权益?

希望基金捐不捐是个人选择,但眼见小商家、大企业如此慷慨捐助时,有华社人士这么跟我说:如果华校、华社及贫苦人家需要捐款时,大家能够如此热情捐助,该有多好!只是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里,谁敢说这句话?



如果领导人不觉得民意重要,再嚷嚷也于事无补,毕竟这些领导人就是人民自己选的。我只是想问一句,509变天后的路走到现在,华社是时候醒了吗? 可以从地上捡回尊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赚自己的钱及培养下一代吗?

不能否认,是人民做出了选择,把国家变成近乎零反对党的政局,如果希盟里只有一个人说了就算的时候,大家还是好自为之。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古城‧真情告白‧文:范纯玮‧ 2018.06.27

【我的孩子逃掉了中考、高考, 到了美国, 但永远逃避不了竞争 】

 




“ 在国内是学渣,到了美国之后就变成了学霸 ” “ 出国的都是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 ”......虽然“洋高考”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还是有大量的人对出国抱有不正确的态度和理念。

但是,随着留学的低龄化愈演愈烈,留学生们所饱受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大洋彼端的孩子们,面对的竞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 洋高考 ” 大热,留学队伍的结构迅速变化——越来越多中学生把美国的大学作为本科教育 “ 目的地 ”;而为了上美国名校,诸多学生在读初中或高中期间,便远涉重洋。

但家长们花了大把钱把孩子送出去,真的能让他们对接优质教育吗?还有,提早留学而躲开国内的应试教育模式,孩子真的就轻松了吗?

“ 我逃过了中考、高考和应试教育模式,但其实竞争是逃避不了的。”

在耶鲁大学,记者遇到了硕士研究生李伟伦,她说起另一种竞争:“ 我总算分两步跨进了名校,但一路看到很多小留学生同伴选择放弃。”







李伟伦是四川人,早在2004年读初二时,就被父母送到美国东部一座城市。一家人的梦想,是希望她申请进入一所排名前50的美国大学读本科。但成绩全A的李伟伦,在竞争路上栽了个大跟头。

“ 在美国上高中,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3点以后的自由时间,美国同学都安排得满满的,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社会服务、艺术类或科学类社团活动……”

事实上,美国本土的同学从高一开始就在为申请名校作准备了,因为除了高中的学习成绩和SAT分数,美国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很注重申请人的履历 —— 一张履历表能否被填满,他们认为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李伟伦对美国的升学行情一时没弄清楚,况且融入当地环境要有一个过程,后来她也努力想参加社会服务等等,可是得花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 —— 比如最简单的一件事,美国同学花20分钟就能在网上找到活动信息,她却要花上1个小时甚至更多。

“ 申请名校的本科,一个重要录取指标是看你是否展现出了领导才能。对我来说,成为当地学生的领袖,显然很难在高中三年里做到。” 高中毕业前,李伟伦申请了15所全美排名前50的大学,结果一份录取通知书都没收到,只能去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学。

“ 进大学后,我重新分配了时间和精力,30%学习,40%社会服务,还有30%用来建立社会关系 —— 最终在大学期间换来了一张填得满满的履历表。” 4年努力,李伟伦赢得了耶鲁的认可。



但在耶鲁念硕士,她心里别有滋味:“ 其实耶鲁这样的名牌大学,最重视的是本科生,其次是博士生,硕士生排在最后。”


无论中外,永远只有前1%的尖子生才真正有 “ 选择权 ”

在没到美国之前,像李伟伦这样认为自己“肯定拼得过美国同学”的国内尖子生,有很多。这显然低估了美国名校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申请名牌大学时,普通中学的学生往往吃点亏,除非你是学生中公认的领袖人物,甚至要在所在地区或所在州出类拔萃。其次,美国人也相信,名牌中学有更多资源,特别是拥有众多优秀学生能造就更好的学校氛围。



所以,在美国孩子读高中、初中时,择校也是普遍现象。正如纽约史戴文森高中的学生辅导员杰瑞米说:

“ 亚裔家庭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已是世界闻名,但竭力帮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一样是美国家庭的大事,这和肤色、国籍等等无关。”

史戴文森高中,是一所在全美能排进10强的公立高中。每年它的毕业生里,总有七八十名被康奈尔大学录取,二三十名被哈佛录取,二十名左右被麻省理工录取。难怪它是纽约州的家长们“挤破头”也要帮孩子挤进去的学校。录取比例达到了100∶1。

在美国入读好的高中,学业并不像国内传说的那样轻松。“ 美国人不捧奥赛,但好学校的学科难度一点不比奥赛低。而且,美国也充斥各种冲刺班、补习班和家教。只不过白人圈子、亚裔圈子有各自追捧的辅导班。” 一名刚被麻省理工录取的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虽然所有名校都在招生广告中宣称:“ 欢迎每位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加入。” 但事实上,无论中外,永远只有前1%的尖子生才真正有 “ 选择权 ”。








名校招生,实则是一种萃取,且不同名校有不同的标准

波士顿剑桥镇马萨诸塞大街77号,是小舟和记者见面的地方。我们身后,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地标建筑 “ 大穹顶 ”。 “ 本科四届学生加起来,真正从大陆考过来的,也就20出头。”

像麻省理工这样的名校,更想选择怎样的学生?小舟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读本科,她很清楚,SAT高分根本不是她被录取和给予全额奖学金的主要原因。

她曾经连续3年获得国际奥数金牌,曾是奥数国家集训队成员。虽然如今小舟很不愿意说这个,但她知道:不挑明了,就不能把很多高中生从“SAT的迷梦”中叫醒。

小舟出国前,家乡好几家报纸和杂志争相报道她的事迹,但都隐瞒了一个关键信息:从小学起她就进了奥数培训班,然后接受了长达10多年的奥数训练。

“ 在这里,拿过各种国际大赛金牌的学生多的是,不稀奇。” 小舟身边的那几个大陆同胞,她赴美前就有印象,“ 有一个拿过物理金牌,比我高一届;有两个先被北大录取,大二才来这里,也都是我们这种级别的。”

名校招生,小舟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是在 “ 萃取 ”:“ 美国名牌大学强调文化多元化、生源国际化,所以招生时会在世界各地、各种族、各民族的尖子生中按比例萃取若干。”



当初申请学校时,小舟更心仪普林斯顿和哈佛,但被婉拒。因为不同名校对学生各有 “ 气质 ” 的要求,这一点恰恰最容易被国内学生忽略。

在波士顿剑桥镇,麻省理工学院跟哈佛大学紧挨着。小舟去隔壁的哈佛听过课,也渐渐结识了不少哈佛的学生,最终想通了:

“ 哈佛更喜欢招收有 ‘领袖气质’ 的学生,果然,他们在大学里总忙着给自己组织的各类活动拉粉丝,总能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我真要去了那里,肯定像个傻瓜,也会被烦死。”

性格沉稳文静的小舟,如今已经释然:除了分数、能力之类,各名校对学生的性格、特长更有诸多细节要求,很讲究精准度 —— 国内大学招生,是用考分做网眼、撒网打鱼;美国大学招生有点像钓鱼,而且只钓某几个品种。

弄明白了这些背景,再来看SAT高分,就不难明白:它管用,但程度有限。指望考得高分就进名校,那是中国式思维。








融入美国当地社会很难,回国发展也同样很难

“ 到美国读大学,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业,而是融入当地社会。这很难,真的很难。” 留美之前,不少过来人告诉小舟,比起读博士,读本科的一大好处是融入美国社会相对容易。但日复一日的生活,总不时在提醒小舟,“相对容易” 跟 “容易” 不是一个意思。

比如打牌。当中国留学生围在一起玩“三国杀”,美国同学也在玩自己的牌。“ 有好几次,他们邀请我试着玩玩。我很快熟悉了他们玩的牌的每一条规则,但真的玩不到一起,感觉融不进去,别扭得很。”

那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从小到大看过许多美国卡通片和电影,但来了之后发现,美国同学从小到大看的是另一些卡通片、电影和电视。玩牌时或其他时候谁说一句逗笑的话,他们一听就乐开了,可我十有八九听不明白。”

在国内,不少人反对“低龄留学”,他们认为: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并不是小留学生能够轻易适应的,适应不了差异,会让你在国外过得不好。

而有些过来人看得更远,“过得不好” 很可能不只是一段时间,所谓的 “适应期”,也不只是在国外的若干年。



“许多人还是想回国发展的,或者想留在国外却留不下来;而一旦回到中国,他们很可能也会过得不好。小留学生更是在观念、行为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待在国外,或多或少西化了的人,回国后能否适应国内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又是一道坎!”


对大学专业和大学教育的认知,展现着中美两国学生的差异

在国内,搏进名校的尖子生爱往经济、金融、管理等少数几个有 “ 钱途 ” 的专业扎堆。因此国内大学一面鼓励学生按照兴趣选专业,同时提供中途改换专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却由于热门专业资源有限,不得不设置高高的门槛。

小罗在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的电子工程专业,来美国读本科前,小罗在国内有过一段不太愉快的求学经历。这个北方小伙当年高考的第一志愿是上海交大,后来却被北京一所二本院校的计算机系录取。父母便鼓励儿子退学留美。




虽然这一番折腾耗费了两年,但小罗觉得值:“ 我读的这个专业在全美排名靠前,以后不担心找不到工作。” 电子工程、计算机等专业,因为就业前景好,是很多中国学生留美的首选。

在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读研究生的张旭,一入学他就吃惊地发现:“ 有个哥们辛辛苦苦挤进来,理工科基础不错,却居然选了自己不怎么懂的音乐系。他说音乐不仅是音乐,也是一门技术活。”

中国学生坚信,在选专业上扬长避短是在异国求学争取出类拔萃的不二法门,或许这同时也 “ 谋杀 ” 了个人发展的很多种可能。

和美国同学谈就业选择,张旭感慨更多:

“ 本来以为他们的目标是去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或者去华尔街,可发现根本不是。美国同学心目中理想的公司,是刚刚起步、有潜力的小公司;而更多的人,根本不想去公司工作。”

麻省理工的校友迄今总共创办了近26000家公司,合计有330万名员工,每年创造销售额2万亿美元。 “ 这里的科研氛围很浓,但它更是一所鼓励创新和创业的学校。” 张旭正在慢慢适应麻省理工,他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搞了一个平台,鼓励大家也尝试创业,不要整日忙于考试、实验。







周鹏从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有了自己的观察结论:“ 耶鲁人真正骄傲的,从来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培养出了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法官的法学院。这里从教授到本科生,最津津乐道的是耶鲁有最好的艺术教育,戏剧很棒,建筑学也很棒……”

对大学专业和大学教育的认知,展现着中美两国学生的差异。留美已七八年的周鹏说:“ 中国学生来美国,选专业大都跟找工作挂钩。比如以前生物专业很热,但现在读生物的人,连博士后也不容易找工作,所以这个专业就冷了。”

“ 在美国,很多本科生真正在意和感到自豪的,根本不是自己读什么专业,而是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周鹏回忆起自己本科毕业前的最后一课,那是他第一次被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震撼到:

“ 学校请来一位搞艺术的校友给我们上那一课。她讲的,是在欧柏林读书期间,她怎么拒绝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最后给自己设计了一个专业,她要研究的竟然是巫术。而大学竟然允许她这么做了,最后还给了她学位!”

当然,教育环境跟学生的求学动机关联更大。

本文来源:公众号“文汇教育”(ID: wenhuieducation)

这两种能力远比金钱重要,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罗(Annette Lareau)教授,曾针对美国家庭教育子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田野调查,整个研究计划始于1990年,共采访了88个家庭。拉罗分别从日常生活组织、语言的使用、家庭与机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家庭的做法,从中得出了两种教育模式: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那么,这两种教育模式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何启示呢?
 


近年来,金钱与教育成为人们眼中的敏感话题,总是刺痛着家长们的神经,似乎金钱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就。然而,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逻辑和方式才是影响孩子成就的关键因素。安妮特·拉罗的研究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可能很多人都感受过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情景:

你有没有问你的英语老师,这次作业中有什么问题?

你爸爸回家后,会和你一起看一个有趣的纪录片。

还有,这周末我们可以去野餐,你可以想一想去哪里,带一些什么。

妈妈工作太忙了,晚点回家,你放学后就和好朋友去玩儿吧。

刚接到老师的电话,你怎么在学校这么不懂事,你就不能体谅下妈妈吗?让我在老师面前多没面子。

这两种家庭教育情景,恰好对应了她发现的两种教育模式。
 




两种家庭教育模式

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

第一种家庭情景被认为对应的是协作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家长会积极培养孩子的天赋、观点和技能。让孩子参加有组织的活动,这类家庭一般都十分繁忙。孩子的业余活动也非常充实、丰富,比如:足球比赛、旅行、家庭作业、生日聚会。而父母也需要帮忙安排这些活动。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培养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在家里,家长会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问题,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些家长意在训练孩子的思维,将一些思维传达给下一代。

此外,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家长会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等社会场合的表现。他们认为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己不仅仅是简单的 “参与”,而应该是 “协作”,与学校是 “伙伴”关系。当孩子感到受到不合理对待时,会出面与老师沟通、理论,力求为孩子争取良好的教育模式。

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孩子获得了一种新生的权利意识(Sense of Entitlement),感觉自己的意志受到了尊重。
 


成就自然成长‍(the 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

这种模式对应的是放养式教育,这些父母也比较关心孩子,并为他们设置一定的限制,但在这些界限之内,他们允许孩子自我成长、玩耍,很少参加有组织的活动。这些孩子大多和邻居或者兄弟姐妹一起闲聊,在附近闲逛,在大家庭一起看电视。

在日常对话中,这类父母经常使用指令,没有形成互相讨论的氛围。父母会向孩子们发号施令,而不是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针对日常问题进行讨论。

此外,父母较少参与学校活动,不会每天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很少花精力了解学校和孩子之间的潜在矛盾。

因此,处于这种培养模式的孩子,逐渐形成了一种约束意识(Sense of Constraint)。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第一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学校环境中感到自信,面对陌生人不卑不亢,讲话时会看着对方的眼睛,也会主动握手。这些孩子在日常学习中,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从小习惯了与成人讨论,也能够主动表达不同的观点,甚至据理力争。

而在第二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社会适应性比较差。在进入学校中,会与他人有距离感,习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有种受约束,不自在的感觉。而且,由于他们在家接受的大多是命令式的口吻,谈判能力和质疑能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不懂得据理力争,也没有向成人提要求的意识。

但是作者坚持,无论是协作培养的方法,还是放养的方式,并非都没有瑕疵,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第一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一种筋疲力尽的状态,因为有太多的活动和兴趣班,日常生活被塞得满满当当。这类孩子会被娇惯,优越感十足,自理能力比较差,也会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抢。而另一边的孩子比较自由,抱怨少,懂得如何自我娱乐,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也比较强,拥有无穷的精力,与大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让孩子收获充实、快乐的人生

分析完这两种模式之后,可以看出家长传递给孩子的精神资本,远比经济资本更重要。抛开金钱,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影响孩子以后成就的两种关键因素。

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能够自信地表达观点,并能给对方留下积极的印象。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也有着较高的社交能力。作为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他们作为独特个体的重要性,这样他们从小就具有比较强的自我表达意识。

而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相比于被动地接受权威意见,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够敢于质疑权威,用自己的思考与对方平等对话。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与自己讨论,可以用问题来回答问题,鼓励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自己的指令,服从权威。

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并且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这样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会更具适应性,视角独特且能发挥所长,减少环境对自己的约束性。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融入日常的普通生活中,而并非一定要用金钱来铺就。
 




当然,在看到两种模式下孩子的幸福指数,这对家长们也有一定的启示。如何平衡孩子的成就与幸福指数呢?很多情况下,压力大的孩子往往是因为过于忙碌,参加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这样对家长来说,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要考虑对方的兴趣所在和接受能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的,需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适度而行,耐心地静待花开。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没有什么完美的教育模式,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远、过得更好,就要着眼长远,重视能力的培养,而非金钱的投入。同时,要结合孩子的身心条件,多一些耐心,让孩子在收获能力的同时,也拥有快乐的童年。

来源:搜狐教育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周成刚在路上” 编整

电脑班挪至课外 ◆ 勿提高收费增负担

(巴生29日讯)巴生发展华小工委会希望,学校电脑班挪至课外时间进行后,收费也能维持合理,以免造成家长负担沉重。

巴生发展华小工委会总务吕志勤说,將电脑课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或会导致收费提高,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




巴生发展华小工委会希望电脑课挪至课外时间后,收费也能合理。左起为罗文彬、陈伟后、陈义骏、汤荣坤、吕志勤及张荣杰。

他进一步解释,在教育部还未发出禁令之前,大部分华小几乎全校学生都有参与电脑课,由于学生人数眾多,因此电脑承包商的收费也相对较便宜。

「如今,家长可依据经济能力,选择是否让孩子参与电脑班,因此报读电脑课的学生人数相信会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脑承包商为承担成本,或会把电脑课收费调高。」因此,他希望,挪至课外时间进行的电脑课,不会因为学生人数减少,而收费暴涨。



他也说,该会將尽快安排电脑承包商、家长及校方召开会议,一同探討学校课外电脑班的收费问题。

「我们希望就算报读电脑课的学生人数减少,电脑承包商也能制定一个合理收费,以免加重家长的负担。」

吕志勤也提到把电脑班挪至课外时间进行,將会面对的问题。

「如果把电脑班设在放学后进行,一些实行上下午班制的学校,也可能会面对问题,包括课室及电脑的不足问题,而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也会推迟。」



各造会面协商

他指出,学校增设电脑班的用意,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电脑知识,但有些家长却把智能手机与电脑画上等號,忽略孩子需要这方面的学习。

吕志勤于今午在巴生发展华小工委会,针对教育部长马智礼正式发出指示,华小不能在正课內办收费电脑班一事,召开会议时,这么表示。

与此同时,巴生县华校督学陈义骏说,只要校方没违反教育部指令及获得家长同意,学校的任何方案,都可被接纳及实行。

他表示, 只要家长同意,以及没违反教育部不能在正课办电脑课的指示,学校可让电脑班在课外时间继续进行。



「我们呼吁电脑承包商,与工委会会面討论,以便大家可以商討对策,达到一个更全面的方案。」

巴生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拿督汤荣坤也说,该会將尽快安排各造会面协商,以达到最有利的方案,再把有关方案提呈至教育局。

出席者尚包括巴生发展华小工委会副主席陈伟后、查账罗文彬及理事张荣杰。

新华小喊停 ◆ 建委会忧白费心机






東方日報 2018年06月29日 • 报导:温丽媚

(吉隆坡29日讯)隨著教育部提出,內阁將针对由前朝政府批准的「10+6华小」计划中的8间华小进行喊停检討后,提交建校申请已2年的建委会担心,之前的努力会付诸东流,也疾呼华小建校工程刻不容缓!





华教人士今日纷纷出面声援,指增建华小计划逼在眉睫,望当局尊重地区人民的需求,公平对待华小。

其中,受影响的8所未动工的新华小中,其中的5所坐落在雪州,分別是李莱生华小、征阳华小、翁毓麟华小、敦林苍佑华小和朱运兴华小。

朱运兴华小建校委员会主席江国民受访时透露,虽然建校计划目前仅进入校地转让的步骤,但在此之前,建委会花了不少心力处理文件和图测,包括找到热心人士义务绘图。

「我们提交建校申请至今已有2年多,因为没有政治背景也不是大財团,所以寸步难行。去年年底,我们才终於获得建校批文,惟改朝换代后,看似又回到原点,到头来还是苦了华社和蒲种居民。」

他表示,如今建校计划进退两难,并坦言过去的费用都是由建委会自掏腰包,同时还有一群热心居民帮忙,才能走至今日,故希望人民代议士能协助爭取在当地完成建校工程。




多地方迫切需华小

另外,征阳华小董事拿督黄祚信也说,该校前期工作已经完成,若计划喊卡只会让原有的华小持续爆满,而家长也会继续为子女入校抢破头。

「其实华小都是当地居民需要,我们当初才会去申请(增建),並不是无端端说建就建。」

他引述首相宣称要为东马的印尼籍学生建校的消息,并回应称为何本地华裔子弟盼望的华小却容纳不下呢?

此外,雪邦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蔡澐伻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也表示,建议新政府重新审视早前提出的建校计划,並且派人实地考察每个地方的教育需求,因除了雪州以外,许多地方都迫切需要华小。







「我个人认为应该检討,无论如何,新政府应该到每个地区实地考察当地人对於教育要求,然后针对每个区域的需求,增建华小。」

他说,若教育部不能解决雪邦和蒲种一带华小爆满的问题,许多华小生只能到赛城(Cyberjaya)或是更远的地区求学,为难家长之余,也苦了早出晚归的小朋友。

「早在多年前,华教人士就已经向政府反映了蒲种区华小爆满的问题,如今更约有1万4222名华小生,被迫挤入5间华小。」

也是蒲种新明华小董事长的蔡沄伻透露,该校明年的新生人数不仅爆满,而且还多出逾百名学生,让他不禁叹息多出这一百多名小学生应该何去何从?

「纵使朱运兴华小现在的校地(位置)不是最理想,但有好过没有,至少能够解决燃眉之急。」

董總:校址引人詬病 ◆ 增遷華小或有政治考量




 

(吉隆坡29日訊)董總認同前國陣政府所批准的16所增遷華小,選址標準和原則確實頗令人費解,並未應當前急迫需求的教育原則擇地增遷校,不排除偏向選票政治的考慮。




董總今日發表文告說,許多面臨學生爆滿的地區,在爭取多年都沒有被納入這16所增遷的華小名單當中,反而有些獲得圈點增建的地點卻是還待開發的新發展區,這無疑是並未應當前急迫需求的教育原則,擇地增遷校。

“ 前朝政府批准的16所增遷華小當中,有些華小選址確實引人詬病,包括人煙稀少的新住宅區(如座落在雪州依約的李萊生華小)、附近已有數所約400至600名學生的華小(如森州的Kota Seriemas)、不排除偏向選票政治的考慮。”

董總要求政府按教育需求制度化增建華小,并由政府承擔全部經費和土地,並促請政府在重新檢討有關增遷華小計劃的同時,能夠公平對待各源流學校。




另外,董總要求政府明文規定分配學校保留地給各源流小學,按照社區學校規劃原理、人口結構和各源流教育需求,制訂增建各源流學校的標準,納入教育部以及房屋和地方政府部城鄉規劃局的學校規劃指南,發出通令給相關部門。

新聞來源:
《中國報》2018年6月29日

教長回應魏家祥 “增建新華小視政府財務狀況”


(布城29日訊)教育部長馬智禮強調,該部將落實搬遷6所華小事宜,至於增建10所新華小的計劃,則胥視政府財務狀況和透明度問題。

“ 教育部將依據財務狀況和透明度,客觀研究增建10所新華小一事,但2所已動土的華小將繼續興建。”

馬智禮今日發文告時,也感謝馬華署理總會長拿督斯里魏家祥關心此課題,但他促請后者別政治化興建華小一事,也不應作出與馬華混為一談的揣測。

“ 增建學校是依據國家利益,也是教育部的官方決定。”

他指出,魏家祥也提及前朝政府在增建華小前已作了良好研究,因此邀請后者出示相關研究,讓教育部仔細研究。



新闻来源:
《中国报》 2018年6月29日

若增建华小存政治议程 魏:马华就不会败选

教育部部长马智礼昨天声称,前朝政府的10+6华小增建及搬迁计划具有政治议程和动机,因此希盟政府将会重新检讨所批建的其中8所华小。大选前,积极协助落实这项计划的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今天以“荒谬”来反驳新任教长昨天的指控,并称如果当中真的含有政治议程和动机,马华就不会在大选中惨败。






什么是政治意图?请教长好好说

【主编点新闻:2018/6/28】教育部长马智礼指出,教育部认为由前朝政府所承诺的10+6华小计划具有政治意图,他将把此事带入内阁进一步探讨,包括其中8所还未动土的新华小是否要继续推行。6所涉及迁校及2所已经动土的华小计划将继续进行,其余增建8所新华小的计划,则根据需求、财政状况与当地相关课题进行检讨。



2018年6月28日星期四

这是什么话? 在马来西亚,所有华人有可能要求放弃学习母语的权利吗?




小编:

自从新政府上台后,我们看到了一些曙光,然而也又开始听见一些阴魂不散的种族轮调。

Dr M 说:“ 政府不会推行单一源流的学校及否决人民学习母语的权利,除非我国的人民提出要求。”  我可以理解,不同的人听了这话, 肯定会有不同的诠释。

『 除非我国的人民提出要求 』-- 什么样的人民提出要求? 是华族吗? 是小部分,大部分,还是所有的华人,包括学生? 有可能所有华人要求放弃学习母语的权利吗?做梦吧?
『 除非我国的人民提出要求 』-- 是土著要求吗? 他们要求,我们就得放弃母语吗? 这么多年来,巫统那帮人包括 Dr M ,不是一直在想方设法要求我们放弃学习母语了吗?  SPM 华文成绩评定的荒谬不就是他们导演的吗?
 『 除非我国的人民提出要求 』-- 是所有国民提出要求吗? 这就更扯蛋了! 可能吗?

试问,如果土著也要求他们自己放弃学习马来文的权利,他们是不是也会 “顺从” 民意,推行单一源流的学校学习一种语言如英语或华语?

 『 除非我国的人民提出要求 』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总是为种族政策埋下许多伏笔,而他,多年来的种族主义,也从未改变过。



新闻来源:南洋商报 2018年6月29日




敦马: 不推行单一源流学校 ◆ 不否决学习母语权利

马哈迪出席了与居留印尼的大马人的交流会。

(雅加达28日讯)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说,政府不会推行单一源流的学校及否决人民学习母语的权利,除非我国的人民提出要求。

不过,他认为,把各族学生聚在同一个 “屋檐” 下上课,是团结种族最好方式,这些政府有意策划的。

他今晚抵达雅加达进行两天官式访问时,出席与居留印尼的大马人进行交流时,就居留在印尼的大马侨民询问新政府是否会推行单一源流的学校,这么回应。

虽然,他没有阐明这是落实宏愿学校,不过,这项概念相信是15年前在任首相时建议落实宏愿学校,不过,受到华社的反对,而没有落实。

马哈迪认为,一个校园供所有学生,即华校、马来校,以及淡米尔学校,全在同一个校园内。

他说,大马教育制度常被政治人物政治化;但是旨在团结国民,每个国家的每一项
教育政策,都在强调国民团结。










掌校28年 ◆ 坤中魏瑞玉校长荣休

在坤成中学担任校长长达28年的魏瑞玉(右2)正式荣休,并从7月1日起,由副校长蔡莉莉出任校长职。左起为坤成中学副董事长陈达真、现任董事长李深静和署理董事长钟廷森。(摄影:陈为康)

(吉隆坡28日讯)全马最资深的独中校长,掌校28年的坤成中学校长魏瑞玉荣休,千名教师和学生为校长举办欢送会,感谢她为坤中的付出和贡献。

魏瑞玉在1990年7月1日踏入坤成女校,一直担任校长职务至今,掌校期间积极展开改革工作,坤成女校也在2008年改为坤成中学。除了在坤中的28年外,魏瑞玉在79至86年代也曾在公教中学教学。今日许多校友特意身穿中学校服返校,出席荣休仪式。




魏瑞玉表示,在这28年来她活得很精彩且有意义,然而教育是无止境,学校需继续发展,她已做了一部分,接下来就由新任校长蔡莉莉继续完成。

「独中校长不易当,很多独中校长的任期不久,只能说是因为董事部不爱护他们,但我很幸运的是,董事部都很支持我。」

「坤成是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学校,经歷三朝元老,永久名誉董事长丹斯里黄琢齐曾告诉我『一齣戏要演得成功与精彩,必须要有十八般武艺』,他要我学习接受不同意见的人,而不只是选择意见相近的朋友,且需有包容心。」

她说,前董事长丹斯里钟廷森给予她101%信任,让她可放手推动教学和设施改革;现任董事长李深静则在学校四合院屋梁被白蚁蛀蚀时说『校长你办学,我建校』。

为了学校做事

「在我任內期间,我常告诉自己,天下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肯用心琢磨,只要是正確的,应该做的,就去做。」

「我们做事情並非是为了一个人去做,而是为学校、教育和下一代,像我不是为了董事,而是为学校做事,不要把精神放在校长一人身上。」

她说,她向董事长们学习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和功夫,更感受到要把一个机构管理得成功,不是只靠管理手法而是要从领导方面出发。

「这些年来,我能顺利的掌管校务,最主要是董事部对我的信任与支持,还有学校的主任老师们职工们的努力付出与配合。」



她表示,坤成100週年是个突破,收了男学生,今年110週年,坤成应该步入另一个新阶段。

她今日出席荣休仪式时,如是指出。
摘自《坤成中學》PAGE

新聞來源:
《東方日報》2018年06月28日

預科班增1000名額只开放让收入群體(B40)華裔優秀生申請??





小编:

我看这新部长的脑袋也是有问题的..... 增設1000個名額,对于华裔学生,这该是禮物? 小确幸还只是小怜悯?

大学预科班不是政府提供给纳税人孩子的免费教育吗? 为什么只开放低收入群体华裔优秀生申请?  难道进入大学预科班的土著及印裔学生也全都来自低收入群体的優秀生吗? 这么说,大马政府大学以后录取的华裔生也只考虑低收入群体?  而那些高、中收入群体的学生只能读STPM及私立大學了?

STPM及大学预科班的同时存在,是多年來最可笑的教育荒謬,看來这位教育部长不是没有能力分辨,而是選擇不去改正。

其他希盟的華裔議員也沒看出這荒謬? 他們當然知道,只是如今他們必須和氣一團,这也确确印证了:换了个位置就换了个脑袋。

也许,在这个国家裡,華裔注定是會被 “特别招待”的。



 新闻背景:

(吉隆坡28日訊)教育部長馬智禮今日宣布,大學預科班(Matrikulasi)將增設1000個名額,開放讓低收入群體(B40)華裔優秀生申請,並指這是希盟政府送給華裔的禮物。


至於會否陸續增加名額,他稱這有待探討。

他指出,截至昨晚為止,該部已收到超過800份申請。

《中国报》  2018年6月28日

馬智禮宣布 ◆ 華小禁正課開收費電腦班




教育部長馬智禮

新聞背景:
(布城28日訊)教育部長馬智禮今日正式宣布,華小不能在正課時間辦收費電腦班,只能以課外活動方式開辦電腦班,並且不能強迫學生參與。

他指出,接到校方、家長、家教協會及政黨人物種種投訴後,教育部已針對收費電腦班展開調查,最終決定華小不能在正課時間開辦電腦班。

“ 教育部前副部長之前發出的批准信,從今起無效。”

教育部早前發函指示所有學校禁止在正課時間上電腦班,基於事發過於倉促和突然而導致各校措手不及,雪隆華小三機構也希望可與有關當局對話,以達到雙贏的解決方案。




對於此時,家長持有兩極看法,一些家長認為這是好的決定,無需多付費上電腦班,也不會影響孩子正常上課時間,一些家長則覺得可惜,因為電腦知識是孩子必須學習的。

新聞來源:
《中國報》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7日星期三

敦馬:大部分華人都是「有錢人」小編:這就是“新”領導,舊思維的典範。


小編:

馬哈迪似乎不想明白,所謂的刻板形象 -- 《華人都是有錢人》的因果之間的關係。

華人有錢是因為錢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很多華人在付出很大努力之後得以改善生活條件,並不代表他們就應該受到不公平,不平等政策的對待。

當他在英國見到那些自費的大馬華裔學生時,他有去了解這些學生的家長是如何付出高昂的學費及生活費嗎?  當然,一些富裕的家長(包括馬來家長)能很從容的承擔這一筆費用,可是,也有一大部分家長是 “賣屋賣田” 的去籌得這筆錢。原因無他,只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時評人黃士春當年如何把五个孩子都送到海外大學求學,可說是出尽法宝。最糟糕的情況,是把自己的採訪主任職位也“賣掉”,以換去25年服務的一筆撫卹金來頂上孩子一年半載的學費。請問,又有多少馬來同胞能為孩子的教育如此犧牲?  請參閱:黃士春面子書

如果一名華裔學生在同樣考試中獲得10A,而另一名土著學生卻只獲得4A,結果因為當政者的不正確 “扶弱” 概念,只由后者獲得獎學金到外國深造,試問,如此安排就能避免兩個族群因經濟問題起衝突,國家各族就會和諧的相處嗎?

看來,很多偏見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的。



新聞背景:

(吉隆坡26日訊)首相敦馬哈迪說,我國大部分華人都是「有錢人」,因此政府將繼續推動扶弱政策來協助馬來人,避免兩個族群因經濟問題起衝突。


他認為,儘管華人與馬來人貧富地位差距縮小,馬來人在一些領域仍處於弱勢,但這並非政府只是顧及馬來人。


「我舉例,當我在英國會晤許多在當地留學的華人學生時,他們能夠到該國留學,因父親或(他們)的家長有能力支付他們的學費。但我發現大部分馬來家長,無法承擔孩子在大學的教育費。」




馬哈迪接受「亞洲新聞台」專訪時認為,即使單一族群,若社會貧富出現太大的差距,都不是一件好事,更何況是多元種族情況下,若其中一個族群非常富有,另一族群非常貧窮的話,這將加劇種族之間的衝突。

他說,馬來人應當獲得更多獎學金,反觀華人都是經商為主,這可為他們賺更多錢。

他補充,政府無法將馬來人改為華人,把華人改為馬來人,但政府可以改變他們的經濟狀況。

多语文告不影响国语地位


2018/06/27 光华日报/社论

今天全世界都在讲主动出击,文化输出的时代,部长为让政府的理念有效的传达,让国人和国际对我国政府政策有更好和更方便了解,主动以多语言 “输出” 的方式不应受到局限,相反的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财政部长林冠英为方便国内外不同语文媒体,采用马来文加英文和华文发表文告,近日遭到巫统两名全国主席候选人凯里和东姑拉沙里、新任巫青团团长阿拉斯夫及多名巫统领袖和资深律师阿兹哈哈伦的围攻。



攻击者将矛头指向部长用华文发表官方文告,是试图改变政府的官方语言,甚至给这位在509联邦政权变天后,新政府的财长套上触犯了联邦宪法的帽子。

正在进行中央领导层改选的巫统,在经历建党以为第一次失去政权和背负种种国阵政府包袱的当下,准备竞选高职的巫统领袖,似乎将这个多语文告课题视为可以大作文章的题材。

如果巫统领袖认为炒作这个课题,可以获得党员和人民支持,证明巫统仍不能从种族思维中解脱出来,甚至是在开国家发展和时代的倒车。

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最不利国家发展的就是玩弄民粹和种族情绪。而巫统在败选后,要重新赢得人民的认同,应该以全新的思维角度出发,包括必须要改掉当官太久养成的官本位思想,放下官架子,采取主动接触人民,将资讯主动传达给人民的做法,才符合新时代的潮流需求,赢得人民的支持。



部长以马来文为主,其它语言为辅发表官方文告,方便不同语言群体受众,不应该在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成为课题。特别是今天,全世界都在讲主动出击,文化输出的时代,部长为让政府的理念有效的传达,让国人和国际对我国政府政策有更好和更方便了解,主动以多语言“输出”的方式不应受到局限,相反的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马来语做为我国官方语言的地位,一直都是受到各族人民的尊重,任何人都不应该以此来做课题,破坏国人的团结。事实上展现多元,而继续尊重马来语的官方地方,更能够彰显马来西亚特色。



2018年6月26日星期二

让教师回到专业






2018/06/26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佩佩

欣闻新上任教育部长马智礼表示,会减少甚至取消教师的文书工作,若真的实行,这不但对教师是喜讯,也是学生的福气。

以前很多人都说教师是高尚的工作,假期多又senang,且是铁饭碗。以前或许真的如此,现在根本不一样了,可悲的是,还是有许多人以为现在的教师地位如以前般高尚和 senang,尤其非业内人士,只看到表面的亮丽,并不晓得教师背后的辛酸。

我不是教师,可我家族里有不少人从事教职行业,老中青都有,也有的退休了。在我印象中,我退休了的长辈,以前当教师的确是非常清闲和受人尊敬,但现在的教师,忙碌之余,有时还要受学生的气,甚至被家长兴师问罪和侮辱。

我家族中的 “现代教师”,可忙着呢!除了应有的传道授业外,还要做文书的工作,比如将学生的成绩上网,好让家长可从网上得知孩子的成绩; 还有要收取学生的学杂费; 带队学生外出参加比赛等等,忙得不可开交,连学校假期和周六周日都不得空。一句话,现在的教师可忙呀!



然而,教师的这些付出,并没获得一般人的理解和感谢,反而视为理所当然。教师要做额外的文书工作,为了应付这些额外工作,必须花教学以外的时间,这对教师而言,无异与蜡烛两头烧。

若教师的付出能获得家长和社会人士体谅还好,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却刚好相反,教师对学生尽责,稍微严一点,就会被冠上只注重成绩,忽略学生的身心,甚至因处罚不守纪律的学生而被家长兴师问罪。反之,若教师放宽一点,或学生成绩下滑,教师也一样被怪罪。教师所承受的压力,非教师者不能体会。

是故,希望在新教长领导下,能为我国教育制度带来革新。不止是要管制学生书包过重的问题,还要立即停止让教师从事文书工作,以及教师以外的工作,让教师回归到专业,以传道授业为主,而不是成为 “书记”,这才是教师的喜讯,学生的福气。

承认统考的支持信




2018/06/24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吴嘉豪

斋戒月已过,斋戒月摊位转手涉贪风波未了。此事获得希望联盟领袖的关注。然而,对于承认统考一事,华社不见任何希望联盟领袖,给予具体的落实步骤,让华社的希望变成失望。

如果希望联盟的领袖知道越来越多大马人将孩子送去国际学校就读,指出现在教育已经出现贫富悬殊的现象,连对于承认统考一事,希望联盟的新政府,依然让选民觉得只是纸上谈兵? 为何说是新政府旧作风?因为承认统考拖拖拉拉,所以和前朝国阵有何分别?

敦马离开巫统后,承认独中的教育办得比国中和华中好。林冠英在槟城当首长时,制度化拨款独中。敦马再次任相后,欲第二度出任教育部长,显示他想啃下改革教育的硬骨头。马云拜访敦马,也拜访了林冠英。既然敦马可以与马云畅谈科技,华社也想知道敦马任相后是否可以和华社畅谈承认统考。赞叹马云的阿里巴巴之余,林冠英还说科技可以留住人才,可是他是否还记得他也说过承认统考可以留住人才?华社期盼林冠英可以在新的财政预算案,为华社捎来对华教拨款的好消息。




独立了一甲子,好不容易换了政府,摊位可以因为议员支持信得到关注。承认统考难道也需要议员的支持信吗?既然华小可以接受非华裔就读,只要政府承认了统考,独中也同样会把大门打开,欢迎非华裔就读,进而在国中以外的学府,促进国民团结。新政府不应因为国内的古老建筑物获得国际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地位,就忘了国内各源流的教育乃是独立以来特有的教育文化资产。要留住我国特有的教育文化,就别再像前朝国阵政府那样,强迫国民团结,毕竟独立了那么久,国民团结最好是顺其自然,因为现今的国人对于种族关系已经比以往更成熟。

承认统考,也有助于纠正公务员种族比例失衡的情况。我们不希望对外宣传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家,但外国人到政府部门时,却发现,大部分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清一色是单一族群。希望联盟一定知道,华裔和印度人的公务员人数,在政府机构里寥寥可数。华社希望新政府不能有“没有华裔提出申请”为由,而指华裔不热衷于当公务员,这是国阵政府无法解决小拿破仑现象所致。



倘若林吉祥不希望只当一届政府,那么华社殷切希望林吉祥,提醒希望联盟政府内阁成员,当官只是一下子,承认统考却是华社等了一甲子的大事。林吉祥肯定比马华领袖清楚,在华裔人口比例逐年缩小的情况下,只有希望联盟政府承认了统考,华社才不需要为承认统考寻找议员的支持信而奔波劳碌。

董总任重道远 /南洋社论






民主选举制度良多,但没有一个是绝对完美的。

国内政党选举,有中央代表制、直选制,目前已然是中央政府一员的民主行动党,则采用一般社团实行的复选制。

不过,复选制的选举方式也不一而足。刚完成初选的董总,其所采纳的复选方式,是采纳“中委州”制度,即初选中当选中委州的6个州属各有3票,其余7个非中委州则各有1票,然后以总数25人的中委通过复选选出新届领导层。

《南洋商报》探悉,部分董总代表希望在7月7日复选后出炉的新领导层,检讨这个“充满角力和争议”和“得中委州者的天下”的制度。


持平而论,一般的复选制也好,中委州制也罢,每个选举制度只要不歪曲民主精神,都会有其美好的一面和缺陷,而很多时候制度的好与坏,跟人脱离不了关系,再好的制度落在“坏人”手中,也可能变质。

董总的选举制度会否有所改变,新领导层可自行斟酌,但更重要的是,发生在前主席叶新田博士时代的内部权力倾轧事件万万不可重演,否则必将寒了董总广大支持者的心。

原任主席刘利民在其原属州砂拉越没中选为中委州后,第一时间宣布放弃寻求蝉联,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董总可能再次出现权争的负面臆测,对稳定整个董总的团结带来极大帮助。

领袖更迭是民主程序的常态,而所谓新人新作风,只要秉持 “征途遥远,不忘初心” 的态度,新领导人以新模式来执行任务实乃无可厚非。



维护华文教育是董总的天职,眼下来说,大马政坛实现了61年来的首次改朝换代,董总的当务之急,就是确保希盟政府在“合理的时间内”兑现大选宣言,全面承认统考文凭及落实独中制度化拨款。

华社正殷切期待董总完成这两大民族使命,但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差距,因此董总尚需努力,且应快马加鞭,好让独中明天会更好。







文章来源:
《e南洋》2018年6月27日






董總新掌舵 陳大錦陳友信呼聲高




<中国侨网6月27日电 >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马来西亚董总日前选出第31届(2018-2021年)中央委员会州(中委州)后,随着原任主席刘利民宣布不寻求连任,新届领导层料出现 “双陈” 新排阵,即由柔佛董联会主席陈大锦和雪隆董联会陈友信搭档。


陈大锦和陈友信来自同一个阵营,陈大锦曾担任最短期的董总主席职,目前是署理主席;陈友信目前则是雪隆董联会副主席,他的战友蔡庆文则担任雪隆董联会主席。

可靠消息告诉《星洲日报》,“双陈” 组合目前正在洽商,以决定主席和署理主席的排阵,这两人都具备领导资格,一旦接任,对董总领导层来说皆是新面貌。





消息说,陈大锦和陈友信会在下月7日举行的复选会议前,取得共识,以达致最后的 “搭配方案”,带领董总迈向新方向。

陈大锦在董总和华教界,被视为好好先生,长期耕耘教育工作,具有良好人缘,但比较多处理州内华教事务。至于陈友信,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熟悉华教和教育发展脉络,有国际视野,不过对董总组织,相对比较少介入。

根据董总章程,新届中委复选将从25名中央委员当中选出主席、署理主席和5名副主席(1名保留东马)。25名中委是由6个中委州各派3名代表,即18名,加上7个非中委州各派出1名代表,合计25名组成。

坤成中学迎来新校长!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