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题为《老外不用考试上清华?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清华新政让中国考生欲哭无泪》的帖子,受到许多网友关注。事情起因是清华大学最近颁布了《2017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招生简章显示,从今年起,所有具有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都可以向清华大学递交申请,不用进行笔试。而以往所有申请清华大学本科的国际学生,都需要先参加4-5个科目的考试,再加试或者面试,最后才能被录取。有网友认为,不再对国际学生进行笔试,对国内考生不公平。
对此,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回应称,2017年,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清华大学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的经验,本科国际学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实施本科国际学生的申请-审核制后,由于扩大了优秀生源的申请范围,实际上增大了申请者的竞争难度。”
以实行申请-审核制来判断清华大学招收海外留学生的门槛降低,当然不妥。因为国外一流大学在招收留学生时都实行申请制,而众所周知,中国内地学生要通过申请被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录取,十分困难。由于申请人数众多,学校在评价时,会对申请者的统一测试成绩、求学成绩和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为何清华大学采取申请制,就被质疑为降低录取门槛呢?
实行申请制,竞争难度是否增加
其实,之所以会引发这种解读,一方面是因为有网友不了解申请制,认为只有笔试才是过硬的选拔方式,国内学生进清华要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而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包括清华在内的国内名校,虽然在内地招生时竞争激烈,可在招收海外留学生时,却不太受海外学生待见,确实存在招收留学生门槛低的问题。以前笔试的难度就不高,取消笔试实行申请制,势必令人担心门槛会进一步降低。清华大学解释,实行申请制竞争难度会增大。可问题是,同样是申请制,哈佛招1000人,可能会有几万名优秀生缴申请费去申请,而清华的申请人数则可能只有几千。多年前,中国内地高校还曾闹出“本土留学”的丑闻,即有的内地学生,通过去办一个外国护照,从来没有去这个国家学习生活,却以外国人身份申请中国大学,并被录取,这被称为“国际移民曲线高考”进名校。
按照清华的海外学生招生条件,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一般,随父母移民到国外,拿到他国护照,然后轻松地以留学生身份申请进入清华。这并非臆测,而是有的家长对孩子实施的现实的“升学规划”。
这能不引起网友的质疑吗?一种被网友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中国高校崇洋媚外,于是不惜降低标准,花钱(设立奖学金)也要请洋人来留学,以留学生规模来评判大学的“软实力”。早在2014年北大设立“燕京学堂”,打造高端留学项目,探索“为世界培养了解中国的优秀人才”时,便遭到这样的质疑。
这需要把专门的高端留学项目与常规的留学生教育分而论之。在笔者看来,北大、清华打造高端留学项目(清华有苏世民学院),给所有留学生全额奖学金,是有急切提高大学国际声誉的考虑。而开展常规的留学生教育,则是大学要建设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必然选择,这和崇洋媚外无关。在常规留学生教育方面,清华等学校的最大问题,是对海外优秀学生缺乏吸引力,与其在国内的声誉极不相称。没有做好基础性留学生工作的清华,却想搞高端留学,无疑太过功利。
中国名校对留学生吸引力不足
有网友指责,清华大学挤压内地考生的录取名额去招国外考生,并质疑为何不把招收海外留学生的名额留下来给内地学生。事实上,到清华大学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只占清华学生总数的5.8%(攻读本科学位的留学生占本科生总数的8.8%),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这一比例并不高。评价大学的国际化水平通常有一个指标,即在校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比例,有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一比例达到20%,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比例更高。为什么要看攻读学位的国际生比例?因为这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办学生源多元化的要求。如果一所大学只招本国学生,是很难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近年来,内地名校都十分重视留学生工作,这一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在招收留学生时,内地高校也借鉴国外大学的申请制做法实行招生改革,这也是融入国际竞争的选择。包括内地的高考,也要借鉴国外大学申请制,进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虽然内地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逐年提高,却没有转化为招生吸引力。
在国际生源竞争中,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MIT 等高校,都是世界学习者的一个选择,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哈佛大学、MIT,而不愿意选择清华大学,这就会导致申请清华大学的学生少,随之门槛也降低。这与是采取笔试入学、还是申请-审核制入学没有多大关系——如果申请者很少,就是用统一笔试成绩入学,最终录取的分数还是会很低。
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选择,对大学和中国社会都是考验。对于大学来说,是坚持招生标准以保证招生质量,还是降低招生标准以增加留学生规模,先提高量、再追求质,是不同的选择。目前看来,大多数内地高校选择的是先增加留学生规模,这当然也引来质疑,会给内地学生带来强烈的不公平感,也会影响到留学事业的声誉。
内地高校要做好留学生招生,关键还在于提高学校本身的国际竞争力,吸引优秀学生选择内地高校。对此,社会舆论要认识到大学招收留学生的重要意义,不能认为留学生占据了内地学生的录取名额,要求高校取消留学生招生,只招内地学生。而高校则要坚持留学生招生的质量标准,不断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扩大留学生规模。
为此,更需要深思的是,北大、清华等高校,为何在海外的吸引力并不强?这就需要站在国际角度进行比较。首先,不要说吸引海外一流学生,就是在吸引国内一流学生方面,北大和清华都不具有绝对优势,虽然在内地的高考中,北大、清华被学生“挤破头”,可是,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已有很多优秀学生放弃高考直接申请海外高校,以及在高中期间出国留学,北大、清华抢来的高分学生,只是留在国内升学体系中的学生。
内地优秀学生放弃高考,放弃北大、清华(以及北大、清华学子在求学期间,选择到国外大学读书),和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北大、清华等高校近年来的世界大学排名越来越高,但这是论文中的大学,而非重视人才培养、有一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学。相比国外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不同,中国正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更重视学术研究,而轻视教学。如果上大学只在乎获得名校身份,这对学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可如果学生追求的是货真价实的教育,如此办学,就会令学生大失所望。
勿陷入留学生招生、培养恶性循环
与中国内地不少学生(包括曲线高考学生)是以获得名校身份作为上大学目标不同,海外学生选择大学,更重视教育回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对海外留学生设立奖学金,可是有不少高校的留学生项目却很难招到愿意来攻读学位的留学生的原因。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读完之后前途何在?对于内地的学生来说,“学历社会”让大家重视一纸文凭,考上北大、清华,几乎不会想太多的前途在哪里的问题。可是,对于不太重视学历,而更在乎能力的海外学生来说,学校有怎样的教育,是他们选择留学目的学校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市场选择。不少本校有留学生的大学生网友抱怨,学校都招的什么留学生,语言不过关,成绩很差,整天混日子。其实,不是学校不想招优秀的留学生,而是根本招不到——这和在内地,学校在计划体制之中,可安然获得计划带来的不愁招生的好处不同,很多学生报考学校,根本不考察学校的具体办学质量,而是关注其身份是不是“985”、“211”等等。本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从提高质量、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入手,可是,内地却用留学生规模来考核高校的留学生事业,于是,不少高校为扩大规模,一再降低标准,放宽审核,这让留学生招生、培养陷入恶性循环——生源质量低、培养质量低、留学生素质低、令其他学生不愿意选择留学中国。
说到底,中国留学生招生、培养中的问题,是学校功利办学在留学生教育中的体现。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从规模上看很可观,可是,还要进一步分析留学生的质量、有多少优秀学生是自费到中国留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自费(每年花几万美金)攻读不同,中国大学还无法吸引世界优秀生源。
如果一再降低录取标准,且设立奖学金,都鲜有优秀学生选择,那即便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也只是排行榜中的大学,而非真实的一流大学。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就已经排名世界第一,可申请清华大学工程类专业的难度,能与申请MIT工程类专业相提并论吗?清华大学能不能把海外学生申请工程专业的情况,向社会晒一晒呢?
从今年开始,中国已经启动“双一流”建设,评价大学和学科是否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不能只看发表论文数量,而必须重视大学能否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生源。何时申请进入中国内地的大学,与申请进入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校一样难的时候,中国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已建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大学,这是来自世界各国学生的真实评价。这是中国所有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特约撰稿/
编辑/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7年第7期总第6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