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星期二

幼儿园至中学受华文教育 马来女郎说话很“华裔”

今年34岁的马来职业女性努莱茵,是在全国和谐协会担任一带一路执行秘书。在母亲独排众议的安排下,她从幼儿园开始,乃至于到小学、中学均是接受中文源流教育,因此不但口操流利的华语,遣词用句亦非常“华裔”,若单单听对话内容,会以为对方是个华人。


今年34岁的马来职业女性努莱茵,是在全国和谐协会担任一带一路执行秘书。在母亲独排众议的安排下,她从幼儿园开始,乃至于到小学、中学均是接受中文源流教育,因此不但口操流利的华语,遣词用句亦非常“华裔”,若单单听对话内容,会以为对方是个华人。





“母亲是认为万一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求职时因掌握多一门语言也是一种优势。”

而这项优势在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时充份显现出来,数家企业争相向她招手,她笑指母亲很有远见。

她不讳言,幼儿园时期会觉得吃力,可是打好基础后,上华小就游刃有余,甚至在小六评估考试(UPSR)中,华文写作还能考获A,于是小学老师向她的父母建议,让她报考吉隆坡中华独中。

可以说,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有一半是在华裔社会度过的。

“在过去的时代,巫裔家庭要送小孩就读华小可能会遭到家人的反对,我祖母当时还特别担心我上华小后会去吃猪肉等等。所以为了去除祖母的顾虑,在上小学的6年里,母亲每日都会为我准备三餐。”



对华人文化宗教感好奇

虽然坚守着穆斯林的戒律,但是她对于华人的文化、宗教场所始终抱持好奇的心态,不排斥到佛教或道教的寺庙参观。

她发现华人会将生死、结婚视为人生大事,往往会敲锣打鼓地操办,隆重其事,希望有朝一日能到有关的场合一探究竟背后缘由。

比如华裔的停柩时间较长,可是巫裔的停柩时间较短,仪式相对简单。

她也觉得华人一些与宗教无关的节庆如中秋节、端午节很有意思,中学时期还曾到好友家里过中秋,玩灯笼。






“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华人的食物,看着很好吃的样子,却一口都不能吃。”

说这句话时的她从满脸向往,两眼放光转变成遗憾。

努莱茵的母亲(左)阿希雅顶着来自夫家的压力,坚持将女儿送入华小就读。居中者为努莱茵父亲阿兹哈。


对华人禁忌深刻了解

每个族群都有各自的忌讳,而在长期接触华社的岁月里,她所认知的忌讳便如数家珍,不知是华人的禁忌太多还是她对华社的了解足够深。

像是搬家、移动家具要看时辰吉凶、孕妇被禁止钉铁钉执剪刀等等,她第一次从同学口中获知这些禁忌时,感到莫名其妙。

她也曾在无意间犯了一个禁忌,被华裔好友当场纠正。

“当时跟好友出去吃饭,然后我把筷子竖着插在碗里,她就说:喂,筷子不能这么放,这是诅咒我呢?”

忆起过往的乌龙,她不禁哈哈大笑,此后,她便牢牢记住了筷子的摆放方式以免再触犯华裔友人的禁忌。



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作为学校里极少数的穆斯林,像个独自修行的人紧守饮食和宗教戒律,但她从不会提出或限制身边的友人,因为在她的观念里,宗教是自由的。

她回想起一次在学校食堂,有一个男生捧着叉烧饭坐在她的对面后,第一时间向她道歉,认为自己不该在她的面前吃猪肉。

“我当时告诉他不要在意,毕竟吃猪肉的是他,又不是我,只要不是我吃就行了。”

提及饮食习惯的不同,她忽然灵光一闪道:你们华人吃饭的时间好早。

原来巫裔在完成第五次祷告后才会进食晚餐,届时已经晚上9时左右了,而华裔一般在7至8时间用餐,因此不仅饮食习惯不同,就连吃饭时间也有细微的差异。

努莱茵在母校校庆时,特意换上带有校徽的照片作为脸书帐号的头像。





华巫对教育保险观念差别大

除了禁忌、饮食文化,她认为在生活哲学理念上,两族最大的差别体现在教育,以及对保险的观感上。

“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 是华人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在华社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她亦意识到这是华巫两族之间在教育理念上的最大差距。

尤其是中学毕业后,身边的同学接二连三出国升学,她更是有所体会。

“除非是非常富有或中产阶级,否则在一般的马来家庭,不会想到孩子中学毕业后就送出国深造,像我的父母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此外,她举例提到华人有买保险的习惯,从儿女幼年时就开始买,可是在巫裔家庭购买保险的情况是较为少见的,母亲和她本人均在成年后,在周遭的华裔同事或朋友的影响下才购买保险。


新闻来源:
星洲日报·报道:叶洢颖·2018.05.19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