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迪亚在分享会上与出席者讲述学习华文的趣事。 |
报道:陆世敏、练珊恩摄影:赖国华、黄冰冰(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文明交往像一卷录影带,可以略尽千年缩影,也可以延展民族生命的光辉;马来人和华人的文化交流像一本记事簿,可以写尽千山万水,也可以延续种族融合的灿烂。
生长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多元种族、肤色和宗教一直都是我国的特色,了解和学习彼此文化似乎是不足为奇的事情,求同存异俨然是大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华人知道马来人的习俗、马来人学会华人的语言、华人明白马来人的禁忌、马来人喜欢华人的文化……除了彰显我国华巫文化的交融,里头亦蕴含着马中千百年来和谐共存的情谊。
娜迪亚自小拥语言天赋 · 老师推荐到华小念书
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娜迪亚一口流利的华文,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名华人,但其实上她却是出生在普通马来家庭的巫裔女生。
这名包着头巾的的小女子,一年前刚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工商管理学士学位,随后毕业归国工作。
“我喜欢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因为这让我见识到不同的世界,跟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沟通。”
娜迪亚昨晚在配合马中建交45周年举行的《45:多元包容,美美与供》专题纪录片分享会上忆述,小时候她在幼儿园班展现语言天赋,因此就被老师推荐进入华小就读。
“读幼儿园时,学校周末有华文补习班,那时候还是小孩子的我就很好奇,跟妈妈说要去那个补习班。”
虽然只是“一二三四”这些简单的华语,但老师却惊讶地发现这名马来小女生学得很快,为此就问其母亲:“要不要把这孩子送去华小?”
娜迪亚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但只有她和幼弟去华小学华语。当时娜迪亚的母亲第一次把孩子送去华小就读,内心难免忐忑。
“刚上学的时候,妈妈感到非常担心。她常会想我的功课不会做怎么办,因为家里没有人可以问;她和爸爸每天都会去找我的班主任,问对方可不可以把课业翻译成马来文,让他们可以在家里教我。”
刚开始感到无所适从的家人,后来也慢慢接受她在华小就读的事实。
她笑说,自己最喜欢跟同学在电话上聊八卦,因为家里没有人听得懂。
娜迪亚的父母在她学习华文和到中国升学的路上一直给予最大的支持。 |
靠与友联系维持华语水平
升上国中后,由于课业繁忙,而华文班只有放学后才有额外授课,娜迪亚唯有忍痛放弃学习华文。
“有太多东西要兼顾,我无法学下去。直到考完大马教育文凭(SPM)后,我获得森那美(Sime Darby)提供奖学金到中国升学,这才让我重拾学习华文的机会。”
问她会不会害怕自己因很久没接触华文而落于人后,娜迪亚笑说:“不会啊,虽然我在中学没有拿华文课,但我还是有华文基础,而且有跟华人朋友保持联络,不会忘记如何说华语。”
她还自豪表示,那时自己的华语还好过很多华人朋友呢!
“以前华小老师就说我很吵,很喜欢讲话,所以觉得学习华文没有问题。而且我常常参加讲华文故事比赛和作文比赛等,大多时候都会得奖。”
娜迪亚在中国生活愉快,她说有时候身边的华人朋友比自己还在意其在食物方面的禁忌。 |
娜迪亚与一同前往中国的大马留学生在中国大学前留影。 |
异国同学操流利华语
回顾到中国升学初期,娜迪亚认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刚到机场时,一名非洲学生前来迎接她和其他5名同学时,劈头就是一句字正腔圆的华语。
“你们是不是马来西亚的同学啊?你们跟我来吧,去宿舍那边。”
她笑言,只是自己第一次听到非洲人说华语,觉得非常新奇,而后发现不止非洲人,当地澳洲人和阿拉伯人都能说出一口流畅的华语。
“那时候我还以为自己会华语,去到中国没什么问题吧?但我在那边很多时候都听不懂,我们也要常常注意自己的马来西亚腔调,怕当地人听不懂我们的语言。”
娜迪亚坦言,中国竞争很激烈,这也导致他们时刻都自我鞭策,不敢懈怠。
“尤其是他们的数学程度真的很高,很多时候我就觉得,这么厉害的他们都在读书,为什么我们不读书?”
娜迪亚穿着毕业袍游览万里长城。 |
常充大马游客导游
从大马飞往中国的航班很多,所以在当地读书的娜迪亚会不时充当大马游客的导游,让国人能够体验真正的中国民间风情。
“马来同胞到那里旅游时,我会带他们去一些地道的景点,一些没什么游客会去的地方,并借此认识更多马来西亚的朋友。”
她说,由于负面新闻影响的关系,造成一些大马人对中国产生不好的印象,这时自己会为此解释一番,促进中国的形象。
“一些人会在网上看到中国是怎样怎样,但我会和他们说,我在这里生活到很好。”
去年7月毕业后,娜迪亚回到马来西亚,并在森那美公司从事企业社会责任(CSR)工作。
“回到马来西亚,我还是觉得大马还是我的家乡,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想要回到中国。”
莫哈末阿当坚持让自己的4名孩子都接受华文教育,学习华人文化与价值观。 |
阿当受华人“公平”启发 · 让儿女接受华文教育
年少时醉心研究伊斯兰知识的莫哈末阿当,曾在一家华裔经营的企业上班,为此接触到华人文化,深感华人价值观之优良,就决定未来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华文教育。
如今,在4名孩子当中,有2人在龙溪华小念书,1人即将升上巴生兴华独中,最小的孩子也将在明年就读以中文为主的小海豚幼儿园。
莫哈末阿当(中)虽不谙中文,但是把孩子都送到华校念书,自己则扮演传授宗教知识的角色。右为爱莎;左为次女阿芝玛。 |
莫哈末阿当说,要让孩子接受华文教育的念头,源自于当初在华裔私企上班时所发生的一则小故事。当时刚好公司裁员,老板没有开除拥有马来背景的自己,反而辞退了一名华裔员工,让他感到不解,却也深受感动。
他向老板询问后获告知:“我不管你是什么种族,只要工作表现好,我就会留下你,相反地,若做得不好或者犯错,我会公事公办,无关种族。”
“这起事件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体会到华人非常注重‘公平’的价值观,不会因种族而偏袒同胞,或把友族拒于门外。所以我把这视为目标,未来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华文教育,接受华人文化的熏陶。”
争取让长女获独中奖学金
十多年过去了,长女——爱莎已从龙溪华小毕业,并且被巴生兴华独中录取。过程中,华人公平对待各族的价值观,再次感动莫哈末阿当。
他说,由于家境拮据,爱莎念独中的学费将无形中加重经济负担,于是他尝试与校长沟通,希望校方能助他一臂之力。
“我告诉校长我们所面对的困境,还有我的目标,我不想让孩子的(华文教育)停在这里,我不要半途而废,这是我的原则。
“一开始校长说需要与董事部讨论,我也为爱莎准备了第二个选择,那就是到国民型中学念书。没想到后来校长捎来好消息,告诉我学校愿意给予爱莎奖学金,解决了我金钱上的烦恼。”
校方的援助,再次让他感受到马来西亚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与相互扶持。各族没有因肤色的不同,而面对差别待遇,更没有因宗教的界限,而产生隔阂。
爱莎明年将进入独中念书,希望未来能到中国的大学深造。 |
以赴华留学为目标
爱莎谈起6年在华小的校园生活,眼神发光地说:“我不只是喜欢,而是非常喜欢。”
对于即将进入独中念书,更是期待不已。
品学兼优的她深受师生喜爱,还热衷篮球,在团队运动里,与各族团友合作无间,一同汗洒球场之际,也产生出跨域种族的团队精神与情感。
她说,这是让她最舍不得毕业的情感,还有各科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教诲。
领着“六年级模范生”的光环毕业,被问到进入独中是爸爸的决定,还是自己的选择时,爱莎笑说,两者都有。
她对中文与华人文化的喜爱,不会止步于独中,而是会放眼未来,希望能到中国深造。
虽然从幼稚园开始便在华文教育的环境里学习和成长,但爱莎未曾脱离自己族群的生活圈子。
在如此多元交融的环境下,她观察到各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并了解到各族之间即使有所差异,也不会产生丝毫冲突。
她说,接受华文教育,不止是多学一种语言,最珍贵的,是学习到以更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别人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有价值观。
爱莎(最后第二排,左二)热衷于篮球,与队友产生出深厚友情。 |
作者 : 报道:陆世敏、练珊恩 摄影:赖国华、黄冰冰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12-22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12-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