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星期三

【 中国清华大学招收留学生门槛究竟有多高? 】

摘自凤凰周刊 2017-03-20


最近,一篇题为《老外不用考试上清华?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清华新政让中国考生欲哭无泪》的帖子,受到许多网友关注。事情起因是清华大学最近颁布了《2017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招生简章显示,从今年起,所有具有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都可以向清华大学递交申请,不用进行笔试。而以往所有申请清华大学本科的国际学生,都需要先参加4-5个科目的考试,再加试或者面试,最后才能被录取。有网友认为,不再对国际学生进行笔试,对国内考生不公平。



对此,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回应称,2017年,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清华大学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的经验,本科国际学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实施本科国际学生的申请-审核制后,由于扩大了优秀生源的申请范围,实际上增大了申请者的竞争难度。”

以实行申请-审核制来判断清华大学招收海外留学生的门槛降低,当然不妥。因为国外一流大学在招收留学生时都实行申请制,而众所周知,中国内地学生要通过申请被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录取,十分困难。由于申请人数众多,学校在评价时,会对申请者的统一测试成绩、求学成绩和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为何清华大学采取申请制,就被质疑为降低录取门槛呢?


实行申请制,竞争难度是否增加

其实,之所以会引发这种解读,一方面是因为有网友不了解申请制,认为只有笔试才是过硬的选拔方式,国内学生进清华要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而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包括清华在内的国内名校,虽然在内地招生时竞争激烈,可在招收海外留学生时,却不太受海外学生待见,确实存在招收留学生门槛低的问题。以前笔试的难度就不高,取消笔试实行申请制,势必令人担心门槛会进一步降低。



清华大学解释,实行申请制竞争难度会增大。可问题是,同样是申请制,哈佛招1000人,可能会有几万名优秀生缴申请费去申请,而清华的申请人数则可能只有几千。多年前,中国内地高校还曾闹出“本土留学”的丑闻,即有的内地学生,通过去办一个外国护照,从来没有去这个国家学习生活,却以外国人身份申请中国大学,并被录取,这被称为“国际移民曲线高考”进名校。

按照清华的海外学生招生条件,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一般,随父母移民到国外,拿到他国护照,然后轻松地以留学生身份申请进入清华。这并非臆测,而是有的家长对孩子实施的现实的“升学规划”。

这能不引起网友的质疑吗?一种被网友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中国高校崇洋媚外,于是不惜降低标准,花钱(设立奖学金)也要请洋人来留学,以留学生规模来评判大学的“软实力”。早在2014年北大设立“燕京学堂”,打造高端留学项目,探索“为世界培养了解中国的优秀人才”时,便遭到这样的质疑。


这需要把专门的高端留学项目与常规的留学生教育分而论之。在笔者看来,北大、清华打造高端留学项目(清华有苏世民学院),给所有留学生全额奖学金,是有急切提高大学国际声誉的考虑。而开展常规的留学生教育,则是大学要建设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必然选择,这和崇洋媚外无关。在常规留学生教育方面,清华等学校的最大问题,是对海外优秀学生缺乏吸引力,与其在国内的声誉极不相称。没有做好基础性留学生工作的清华,却想搞高端留学,无疑太过功利。


中国名校对留学生吸引力不足

有网友指责,清华大学挤压内地考生的录取名额去招国外考生,并质疑为何不把招收海外留学生的名额留下来给内地学生。事实上,到清华大学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只占清华学生总数的5.8%(攻读本科学位的留学生占本科生总数的8.8%),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这一比例并不高。评价大学的国际化水平通常有一个指标,即在校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比例,有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一比例达到20%,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比例更高。为什么要看攻读学位的国际生比例?因为这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办学生源多元化的要求。如果一所大学只招本国学生,是很难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



近年来,内地名校都十分重视留学生工作,这一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在招收留学生时,内地高校也借鉴国外大学的申请制做法实行招生改革,这也是融入国际竞争的选择。包括内地的高考,也要借鉴国外大学申请制,进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虽然内地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逐年提高,却没有转化为招生吸引力。

在国际生源竞争中,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MIT 等高校,都是世界学习者的一个选择,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哈佛大学、MIT,而不愿意选择清华大学,这就会导致申请清华大学的学生少,随之门槛也降低。这与是采取笔试入学、还是申请-审核制入学没有多大关系——如果申请者很少,就是用统一笔试成绩入学,最终录取的分数还是会很低。

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选择,对大学和中国社会都是考验。对于大学来说,是坚持招生标准以保证招生质量,还是降低招生标准以增加留学生规模,先提高量、再追求质,是不同的选择。目前看来,大多数内地高校选择的是先增加留学生规模,这当然也引来质疑,会给内地学生带来强烈的不公平感,也会影响到留学事业的声誉。



内地高校要做好留学生招生,关键还在于提高学校本身的国际竞争力,吸引优秀学生选择内地高校。对此,社会舆论要认识到大学招收留学生的重要意义,不能认为留学生占据了内地学生的录取名额,要求高校取消留学生招生,只招内地学生。而高校则要坚持留学生招生的质量标准,不断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扩大留学生规模。

为此,更需要深思的是,北大、清华等高校,为何在海外的吸引力并不强?这就需要站在国际角度进行比较。首先,不要说吸引海外一流学生,就是在吸引国内一流学生方面,北大和清华都不具有绝对优势,虽然在内地的高考中,北大、清华被学生“挤破头”,可是,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已有很多优秀学生放弃高考直接申请海外高校,以及在高中期间出国留学,北大、清华抢来的高分学生,只是留在国内升学体系中的学生。

内地优秀学生放弃高考,放弃北大、清华(以及北大、清华学子在求学期间,选择到国外大学读书),和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北大、清华等高校近年来的世界大学排名越来越高,但这是论文中的大学,而非重视人才培养、有一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学。相比国外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不同,中国正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更重视学术研究,而轻视教学。如果上大学只在乎获得名校身份,这对学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可如果学生追求的是货真价实的教育,如此办学,就会令学生大失所望。


勿陷入留学生招生、培养恶性循环

与中国内地不少学生(包括曲线高考学生)是以获得名校身份作为上大学目标不同,海外学生选择大学,更重视教育回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对海外留学生设立奖学金,可是有不少高校的留学生项目却很难招到愿意来攻读学位的留学生的原因。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读完之后前途何在?对于内地的学生来说,“学历社会”让大家重视一纸文凭,考上北大、清华,几乎不会想太多的前途在哪里的问题。可是,对于不太重视学历,而更在乎能力的海外学生来说,学校有怎样的教育,是他们选择留学目的学校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市场选择。




不少本校有留学生的大学生网友抱怨,学校都招的什么留学生,语言不过关,成绩很差,整天混日子。其实,不是学校不想招优秀的留学生,而是根本招不到——这和在内地,学校在计划体制之中,可安然获得计划带来的不愁招生的好处不同,很多学生报考学校,根本不考察学校的具体办学质量,而是关注其身份是不是“985”、“211”等等。本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从提高质量、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入手,可是,内地却用留学生规模来考核高校的留学生事业,于是,不少高校为扩大规模,一再降低标准,放宽审核,这让留学生招生、培养陷入恶性循环——生源质量低、培养质量低、留学生素质低、令其他学生不愿意选择留学中国。


说到底,中国留学生招生、培养中的问题,是学校功利办学在留学生教育中的体现。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从规模上看很可观,可是,还要进一步分析留学生的质量、有多少优秀学生是自费到中国留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自费(每年花几万美金)攻读不同,中国大学还无法吸引世界优秀生源。

如果一再降低录取标准,且设立奖学金,都鲜有优秀学生选择,那即便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也只是排行榜中的大学,而非真实的一流大学。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就已经排名世界第一,可申请清华大学工程类专业的难度,能与申请MIT工程类专业相提并论吗?清华大学能不能把海外学生申请工程专业的情况,向社会晒一晒呢?

从今年开始,中国已经启动“双一流”建设,评价大学和学科是否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不能只看发表论文数量,而必须重视大学能否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生源。何时申请进入中国内地的大学,与申请进入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校一样难的时候,中国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已建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大学,这是来自世界各国学生的真实评价。这是中国所有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特约撰稿/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 徐伟  美编/青年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7年第7期总第608期

余仁何:改善华裔人口比率降.盼马华争取允一夫多妻


一夫多妻制?  那一妻多夫制可以吗? 多夫多妻制可以吗?
这年代,没文化,没知识,没水平的人特别多,而且还特别爱发言。

星洲日报 2018-02-28


他同时也鼓励时下青年男女早婚及多生育,才能提升我国华裔人口的比例,壮大族群的力量。
余仁何(左五)率领麻坡桃源俱乐部的职要齐捞生。(图:星洲日报)




(柔佛.麻坡28日讯)麻坡桃源俱乐部主席余仁何表示,随着国内华裔人口比率日益下降,他希望马华能协助向政府争取,让我国法律允准华裔在国内落实“一夫多妻制”,以便改善华裔人口持续减少的窘境。

余仁何于昨晚在麻坡桃源俱乐部的新春团拜上致辞时,发表上述看法。

他指出,目前马来西亚的华裔人口比率只占总人口约20%,这个比例近年来仍不断走下坡,这将会对华裔未来政经文教发展带来很大冲击,确实令人担忧。

他同时也鼓励时下青年男女早婚及多生育,才能提升我国华裔人口的比例,壮大族群的力量。



他也提及,随着国内一些清真寺在佳节期间开放给各族参观,他也促请本地神庙组织能够效仿,在节日期间开放给友族参观,以促进各族对彼此宗教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当天出席者包括麻坡桃源俱乐部副主席拿督郑伙源、拿督辜金强、拿督林声宏、总务刘文行等。

【 世界50大科目排名 馬大7科目入榜 】

中国报 2018年2月28日
(檔案照)

(吉隆坡28日訊)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今日公佈世界50大科目排名,馬大有7項科目進入50大排行榜內!



馬大也有21項科目被列入百大科目排名內,相較去年多了19科。

7項科目包括排名第24位的圖書館與資訊管理學、第30位的電子電機工程學、發展研究學、機械、航空與第41位製造工程學、第42位化學工程學、第46位土木與結構工程學及第47位礦物與採礦學。

馬大發文告指出,馬大5項工程學科系,也讓工程與科技系在學科領域上,躍升至全球第22名。

文告說,馬大在社會科學及管理系也從去年的第71名,晉陞至第41名,藝術與人文系也從去年第85名躍入第65名。

此外,馬大校長拿督阿都拉欣哈欣指出,排行榜結果對馬大相關科系,以及畢業生而言,是非常大的認可。

他也將馬大的卓越表現歸功于馬大所進行的戰略計劃,該計劃自實施以來,都在國內外獲得了豐碩成果。





他指出,該計劃目前已進入2016年至2020年第3階段,主要專注于將大學的研究景觀及文化轉型,逐步邁向國際化,以提高大學國際知名度。

他說,戰略計劃也提倡改進講師的教學及學習方式,以提供學生更高質量的學術課程。

不過,阿都拉欣強調,國內經濟情況要求公立大學,需要自行尋找額外的財務來源,以支持大學走向國際化,馬大在各領域特別是財務情況上依然面對巨大挑戰。


他希望各造包括政府給予資助,以協助提升國內的學術領域。

【 可以不要书本和作业吗? 】 评论: 廖丽寧



纷纷扰扰的书包过重经已是老掉牙的课题,谈了几十年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就连成人也大嘆超乎负担,然而教育部「终于」完成《学生书包重量评估报告》,並在近期將这份报告呈上內阁,並擬定减轻书包重量的方案。



这份报告提议,学校应该要根据国际標准,即依学生的年龄及体重来设定书包应有的重量,也建议学生每天只需根据课程表携带相应课本,作业簿或其他学习工具无需每日带到学校去。

有些学校经已安装了书柜让学生收书,有些学校老师则基于橱柜疏于清理或演变成学生乱丟杂物的地方,因此反对设立橱柜。

不过让人深思的是,为何我们需要课本或者作业簿呢?难道没了课本、作业簿老师都不知如何教书吗?

纵观在我国堪称冷门的华德福教育,抑或是国际学校就肯定不会衍生书包过重的问题。

华德福教育早在1919年创立,其注重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以自然教育为主。

华德福教学法將儿童的成长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7年。在小学,重点是发展小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社会技能,培育创新和分析理解能力。



中学则注重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培育理想,这种教育模式始终强调想像力在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並且將价值观融合在学术、实践和艺术追求中。

在国际学校方面,课本並非是主要的学习工具,有者倡议的电子书也只是一个辅助,更多时候,他们给予孩子更大及更自主的学习,甚至著重手作学习,摒除填鸭式的作业。

无可厚非,让孩子快乐学习是教育的乌托邦,然而若大马未是时候迈向这个里程碑,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可行性,如善用大自然作为教学课本,让孩子更可轻鬆度过美好童年。

犹记得台湾曾经做过一个比较,欧美人才的养成,即从学前就开始教育生活管理、小学进行环境探索、国中著重梦想找寻、高中进行生涯抉择、大学则实务能力的培养。



反观东方社会,无论是学前教育、小学、国中、高中都是要孩子读书考试,只有上了大学才开始教育生活管理、环境探索、梦想找寻、生涯抉择及实务能力的培养,虽然极为讽刺,却也一针见血的展示了东西方教育的差別。

书包过重的问题,不只是教育部,而是作为父母及师长的,可否不要那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毕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为孩子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关键。

摘自东方日报2018年02月26日

2018年2月27日星期二

【 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发布 清华北大浙大列前三 】

  摘自 2018年02月27日 新浪教育  

2月25日,作为全球四大大学排名系统之一,拥有15年历史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最新发布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除港澳台地区外的实力最强的600所内地大学“排排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前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次排在4到10名。地方高校中表现最好的三所大学分别是苏州大学(27名)、上海大学(41名)和南方科技大学(43名)。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四个维度,使用的都是最能体现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例如新生高考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论文数量与质量、成果转化收入等,因此排名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大学的竞争性地位。2018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首次引入了“社会捐赠收入”指标,用来测量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排名创始人程莹博士介绍:“一所大学的校友捐赠数额,与这所大学校友的职业成就以及求学期间的满意度都有相关性,可以间接反映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考虑到目前很少有学校能够明确区分来自校友的捐赠和来自非校友的捐赠,所以我们采用口径统一的捐赠总收入作为人才培养的又一项评价指标。”




“双一流”高校在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排名前30位的全部是“双一流”高校,其中28所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强大学中,“双一流”高校有88所。与此同时,也有13所非“双一流”高校凭借过硬的指标表现跻身百强,这13所学校主要是医科院校以及地处江苏(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广东(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浙江(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华侨大学)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

由于今年达到综合排名门槛标准的学校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发布名单也从去年的500所增加到今年的600所。这600所高校完整覆盖了我国内地所有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除军事、艺术以外的所有院校类型。




沈慕羽 (1913~2009) —— 事迹年表




年代
事迹
1913年
7月20日出生于马六甲吉灵街。祖籍福建晋江。父亲为马六甲同盟会领袖沈鸿柏。
1928年
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培风第二届初中。
1929年
在父亲创设的明新印务公司(马六甲最早印务所)工作。
1931年
担任其父之私人秘书,并随父赴南京出席中国国民党四全大会。
1933年
返马后在培风母校任职,将培风传统广西话改为标准华语。
响应兄长慕周的召号,晨钟夜学一开办即担任教职。
1937年
芦沟桥事变,参与抗日行列,组织歌咏队、戏剧团,到处宣传。
1938年
1月23日,与曾月霭完婚。
1939年
发起培风校友会,担任首届文书。
1940年
成立马六甲华校教师公会,担任文书。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担任马六甲各社团抗敌动员总会秘书,后又出任马六甲华侨青年战时服务团团长。
1942年
3月,马六甲大戒严,与兄长慕周同时被捕,囚禁在怡力监牢,后因天长节获赦,兄长慕周则不幸遇害。
1945年
9月,受聘为马六甲华侨公立第一小学校长。
11月,复办晨钟义务夜学。
12月9日,复兴马六甲华校教师公会。
1946年
复办培德学校,并担任校长。
1947年
将培德女校校政交给龙在天女士。
接办平民学校。
1949年
2月,加入陈祯禄创组之马华公会,连任马六甲分会义务秘书要职六、七年。
1950年
12月,会见林连玉于逸园公馆,倡议组织全国华校教师总会。
1951年
9月27日,坚持反对《巴恩教育报告书》中建议废除方言学校。
12月25日,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成立,担任研究组主任。
1952年
受教育部委为中央教科书委员及教师咨询员。
首创马六甲华校教师职工会。
1953年
组织华人教育协会,并担任官民合办之《古城月报》总编辑为期4年。
1955年
1月,代表教总出席马六甲会谈。
5月,组织马华青年团,被称为“马青之父”。
6月,出任马六甲华人参事局议员。
1956年
6月,被英女皇封赐为太平局绅。
9月,在马青团首届全国大会用华语报告,打破马华历来议事以英语为媒介的惯例。
1957年
获美国青年领袖奖金,到美国观光及考察两个月,在内布拉斯加(Nebraska)议会以华语演讲。
1958年
出席三机构召开的全马华教大会,提议如果政府坚持以官方语文为考试媒介,则应列华文为官方语文。
1959年
宣传公民权运动有功,受首任最高元首封赐第三级卓越护国勋章J.M.N.。
1960年
4月,出席世界教师总会亚洲区大会。
1961年
从印尼返马,获悉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即会见马华公会会长陈修信,要求平反,不果。
1963年
4月,担任全国华校教师职工总会首届主席。
1965年
4月,因丁品松退休,出任教总代主席。
发动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全国党团及华社热烈响应。被副首相拉萨、内长伊斯迈、财长陈修信相继召见,又遭联邦警察总部政治部主任两次秘密盘问威迫;无畏无惧,据理力争,直言争取母语为官方语文的重要性。
12月,被选为教总主席。
1966年
2月,当选马青副总团长。
10月18日,因坚持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而遭马华开除党籍。
1968年
4月,在独大发起人大会中,被推选为筹委会副主席。
1969年
4月,出席世界教总亚洲区大会,以华语发言,呼吁民办大学。
1971年
2月,接受陈修信邀请,参加全国华人团结大会。
4月,遭警方以“涉嫌于怡保华人大团结集会上发表煽动性演说”逮捕,并控上法庭,诉讼两年。
1972年
10月,政府撤销涉嫌煽动法令案件,拟委为上议员,被婉拒。
1973年
7月,卸下担任27年平民校长之职位。
1974年
担任孔教会第八届主席,订下复兴计划。
1979年
7月,荣任马六甲华校校友会联合会第一届主席。
10月,荣任马六甲晋江会馆第十一届主席。
1981年
领导教总反对3M计划。
1982年
4月,教总改选提出引退,全场一致挽留。
1985年
12月,林连玉溘然长逝,教总、董总、大会堂等15华团特设立“林连玉基金”,被选为主席。
1987年
10月11日,反对政府派不谙华文教师到华小担任高职,在天后宫全国华团政党抗议大会中致词。
10月28日,在内安法令下遭扣留,60天后被送往太平扣留营。
1988年
2月,因受社团法令的限制,致函教总辞职。
6月3日,获有条件释放。
1989年
7月,被选为马六甲中华大会堂主席。23日,在三保山为第6届文化节升旗礼及传灯仪式主持开幕,开创点燃火炬运动。
复出担任教总主席。
1992年
3月,表明退出教总与马六甲华堂改选。
4月,教总及26个属会挽留,继续领导教总。
1994年
5月28日,卸下教总主席职位。
8月,教总、马六甲华校教师公会、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及马六甲华校校友会联合会联合主办“沈慕羽表扬会”。
1995年
5月,荣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奖。
1997年
荣膺台湾最高荣誉行政院文化奖。
荣获第三届“春晖照人间”模范父母亲奖。
1998年
庆祝钻婚纪念,捐献5万令吉予新纪元学院。
装置心脏调剂器。
1999年
马六甲元首封赐拿督勋衔(DMSM)。
荣获“林连玉精神奖”。
2002年
马六甲华团庆贺沈慕羽九十大寿,24万令吉贺仪捐献于培风中学。
受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赴台湾主持祭孔典礼。
2003年
被《马来西亚记录大会》评选为全国服务最久的校长。
2004年
平民学校“沈慕羽礼堂”落成。吉隆坡育南学校建“沈慕羽楼”。
5月1日,夫人曾月霭逝世。
2006年
1月,金马士“沈慕羽纪念馆”正式开张。
2007年
2月,“沈慕羽书道馆”成立。
7月,全国182个华团在马六甲培风中学举办“沈慕羽95荣寿大会”。
11月15日,荣获大马佛教大学颁发名誉博士。
12月9日,荣获美国高登大学颁发名誉博士。
2008年
4月27日,荣获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颁发“福建楷模奖”。
12月25日,出席由教总主办的《图说沈慕羽》推介礼,这是沈老最后公开露面及发表演说的场合。
2009年
2月5日病逝,享年97岁。

摘自教总网站

2018年马来西亚公共考试时间表










龙中校友会联办新春宴 萧庆璋吁增加拨款独中





星洲日报2018.02.23

龙中校友会联办新春宴 萧庆璋吁增加拨款独中
    (龙引22日讯)新文龙中华中学校友会、柔南暨新加坡校友会日前在母校举办情牵新文龙之“戊戌年新春相聚新文龙联欢晚宴”,获得新马各地校友踊跃出席参与,场面温馨热闹。
各届校友捐款回馈母校
    各届校友也透过校友会捐款回馈母校,其中包括张建才2000令吉及7578同学会800令吉等。

    该校校友会主席兼副董事长萧庆璋呼吁政府,应对全国华小独中提供更多拨款,才不会让华社负担过重,同时也应尽快承认统考文凭,避免独中人材继续外流。

    他指出,从2015年实行消费税至今,政府平均每年收取400多亿令吉,再加上每年1000多亿令吉的所得税,共有1400多亿令吉,政府大部份税收都是来自华社,但拨给华校的拨款还不到2亿令吉。



郑国升:华社贡献有目共睹
    董事长郑国升指出,华社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虽然政府认同华小及独中培育英才及为国贡献,但在制度化拨款及承认独中统考方面,却始终迟疑不决。

    校长李保康说,该校虽位于郊区,但仍面对内外挑战,如华裔生育下降、外移搬迁、学生及资金来源有限、私立中学与国际学校林立、500所信托学校崛起等,必须不断改变才能保有优势,这也值得华社深思。

    他说,该校也加强及提升国英语教学,未来将承办英语辨论赛、国语论坛、英语科教学培训等活动,带动全校师生迈向崭新的未来。

陈勇诚吁续支持母校
    筹委会主席陈勇诚呼吁校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母校的点点滴滴都是大家的回忆,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及爱护母校,以龙中为荣。

    当晚出席者包括:该校副董事长颜国龙、关裔强与拿督陈振福、柔南暨新加坡校友会主席郑清华等。

教总独中生奖励金接受申请

本年度“教总会员子女独中生奖励金”即日起接受申请,截止日期为3月30日(星期五)。

可上网下载表格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文告说,该奖励金设有初中组和高中组,各组别申请资格及成绩要求,可登入教总网站 www.jiaozong.org.my(搜索字眼:2018年度教总会员子女独中生奖励金),下载有关申请简则和表格以了解详情。



填妥表格后附上相关资料,再邮寄到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43000 Kajang, Selangor。

询问电话为03-8736 2633,传真则为03-8736 0633。

请于办公时间(周一至五早上9时至下午6时),拨打03-873 6263查询。





2018年2月26日星期一

【 张盛闻:作业簿指南早存在.“没针对任何学校” 】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2018.02.26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指出,教育部目前严厉执行2000年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这是早已存在的指示,也不是新的事项,更没有针对任何一间学校。
小学生携带的书包各式各样,附有轮子拖拉式、双肩背式,不同类型的书包也会影响书包重量哦!(图:星洲日报)



(吉隆坡26日讯)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指出,教育部目前严厉执行2000年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这是早已存在的指示,也不是新的事项,更没有针对任何一间学校。

他说,必须厘清一点是,现代教学不能单靠繁多的作业簿,这并不符合教育部所迈向的21世纪教学法。

“若教学依然是围绕在繁重的功课和作业簿,如一项科目就有5本作业簿,就乖离了教学的理念;最终,大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他认为,教学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须要教师、家长及各方的配合,才能贯彻真正的教学模式。

他不排除有些学生是以多做功课的学习方式取得好成绩,不过他更希望学生采用快乐学习法,像是台湾的翻转课室、芬兰的自由教育模式等,功课只是其中一个辅助学生的方式,不能当作整个教育方针。

他认为,教学是非常有趣的事,只要有备课,或是能在课室内进行互动性及有趣味的活动,这可以让学生更快吸收知识。

“我们应该跳出传统框框,不要仅局限在解答问题,只要确保教学模式迈向正确的方向,自然就会看到学生成绩取得正面效果。”

“如果教学只是为了考试,这可能会使到部份学生考取好成绩,而另一部份学生则会因为面对功课压力,而无法考好;最终,学校只会剩下功课和考试,反而无法落实很好的教育模式。”



张盛闻说:教育部严格执行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通令,用意不只是在于减轻书包重量,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整个教学模式。(图:星洲日报)



王仕发:减作业簿书包仍重 (对于作业簿的丰厚回扣,这奇葩总是念兹在兹。)

教育部于去年10月宣布,该部从2018年1月1日起严厉执行“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通令”,即确保国内所有小学第一阶段(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不可使用作业簿,而第二阶段(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只允许在指定的5项科目中可有一辑的作业簿。



王仕发说,教育部在严格执行“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通令”前后,学生书包过重情况一样没有改善,他质疑减少作业簿的用意何在?只不过令到教师花更长的时间教学。(他在怀疑教育部减少作业簿是为了 “谋害” 教师? 还是阴谋刻意减少校长的 “被动” 收入? )

他说,如果根据这项早已存在的作业簿通令,教育部应该针对购买过量作业簿的学校落实措施,而不是所有学校。(通令就是针对所有购买过量作业簿的学校,他的逻辑有问题吗?)

校长职工会于2016年向教育部提呈一份以马来文书写的调查报告,列入学生书包重量调查结果及建议。

背著书包上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怎么如今书包重量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图:星洲日报)


二三及六年级书包8公斤以上

《星洲日报》记者也到校内进行书包重量评估实地考察,并抽样检查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及六年级学生的书包,当中发现学生的书包除了装有课本、作业簿之外,也有其他较重的私人物品。




有些学校也在课室后方设立壁橱,教师能将批改后的作业簿置放在橱内,学生无需携带繁重的簿子回家。(图:星洲日报)
根据考察,一年级学生的书包重达5.2公斤;而二、三及六年级学生的书包重量却都在8公斤以上;另外,他们所使用的书包类型皆不一,即为附轮拖拉式和双肩背式。(可怜的学生,这已经危害他们的健康了。)



大马政党为大选打华教牌 砂州雪州将拨款拨地给独中

摘自樂屋網
 (中国侨网2月23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马来西亚大选将至,朝野政党开始打“华教牌”争取华社支持。国阵执政的砂拉越州政府宣布,今年将拨款700万令吉给州内14所华文独立中学(独中);与此同时,人民公正党主导的雪兰莪州政府正在寻找适合的校地兴建华文小学及独中,确保华社的母语教育不会断层或有缺失。


砂州首席部长阿邦佐哈里日前出席当地华团举办的新春晚宴时宣布上述拨款,并强调华教是砂州宝贵资产之一。

他说,独中为马来西亚培育了许多人才,而随着华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有越来越多土著同胞将孩子送入华校就读,因此华校的贡献不容置疑。

他指出,已故砂州前首长阿德南沙登上任首长职后,州政府开始常年拨款给独中;2017年初他接任后拨款600万令吉给砂州独中董事联合会,今年的拨款则增加了100万令吉。




他也保证,砂州政府会继续遵循阿德南的政策,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让独中生可持统考文凭应征砂州公职。

另一方面,雪州大臣阿兹敏指出,希望联盟(希盟)支持母语教育政策,因此,他已指示雪州土地及矿物局和相关单位,寻找合适的土地兴建独中,以满足华族子弟从华小升上独中的需求。

也是公正党署理主席的他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华文教育似乎缺失了一环,孩子从华小毕业后可能缺乏升中学的管道,结果一些被迫出国留学或进入国中(以马来语为媒介语的政府中学)。雪州政府会寻找策略性的地点兴建独中,方便这些孩子上学。”

他指出,雪州政府准备提供独中校地,不过校地管理人仍需向教育部申请批文。至于有关独中是全新的或现有独中的分校,需由教育领域负责人决定。

阿兹敏透露,他正与华教人士讨论此事,以便能获得更全面的回馈。“有些表现卓越的独中,例如在吉隆坡的独中,校园过于拥挤,需要更宽敞的学习环境,我们已关注此事。”




他强调,人民掌握多一种语文,譬如说一口流利华语,有利于雪州的发展。

阿兹敏也表示,教育是让人进步的动力,更是人民的基本权益,不应被任何人政治化,而雪州政府全力支持兴建华小、国小、淡米尔小学或其他源流的学校。

“教育不分肤色或文化。根据联邦宪法精神,人人都应获得素质教育,包括母语教育。华小的存在非常重要……华小拥有高素质的教育和严格的纪律,目前有超过8万名马来孩子在华小就读。”

2018年2月25日星期日

到底要賣什麼才好賺?牛奶可樂經濟學 - 動畫書評

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的生活经验
1.  Cost-Benefit Principle 成本效益原则
2.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3.  Career Development 职业发展前景








【 新国人80万捐至达城宽柔中学 】

新山班兰老人院领导层移交20万令吉模擬支票予宽柔中学至达城筹款委员会。左5起为新山班兰老人院主席洪忠福、童星存及郑金財。
 2018年02月25日

(东方日报~ 新山25日讯)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筹款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一名新加坡公民在获悉该校筹款消息后,慷慨捐出80万令吉,以示对华教支持。

宽柔中学董事长童星存披露,新加坡公民符懋濂通过面子书专页获悉,宽中正在筹募至达城分校的建校基金,因此主动联繫校方。

「对方通过电邮询问一些问题,包括至达城校的行政与教学媒介是否是华文?官方批文是否有写明?以及建校工程进展、建校基金筹募情况等。」



他说, 校方回覆符懋濂电邮后,对方与家人商量后,其儿子符绩勛决定捐出80万令吉。

「符懋濂是在登嘉楼出生,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目前已是新加坡公民,没有任何孩子在宽柔求学。」

童星存今日出席该校主办2018年校友回校新春团拜上,匯报校务时,披露上述讯息。

班兰老人院捐20万

出席者包括宽中至达城分校委员会联合主席兼新山中华公会会长拿督斯里郑金財、第二副董事长洪慧娥、新山校本部校长郑美珍、古来分校校长黄慧珠等人。




童星存也透露,新山班兰老人院在专业管理下,捐出20万令吉给该校。

此次是宽中首次举办校友回校团拜活动,除了有表演团体带来精彩演出外,也邀请退休师长一同参与。

希盟承认统考? 你说,土著团结党的马哈迪和慕尤丁会这样做吗?

是吹牛吧? 土著团结党主席慕尤丁2017年1月就曾表明,即使变天,新政府也不会承认统考文凭。 所以,这个希望联盟的主席马哈迪会不会在胜选后又再一次大变脸? 要不然立个字据 让这些主席,署理主席及副主席都签上大名,让历史至少有证据来证明这些政治人物的诚信。

叶新田(左3)联同一眾嘉宾接过醒狮赠送的锦旗与水果,并拱手向与会者拜年。左起彭茂燊、旺阿兹莎、叶观生和莫顺宗。 (摄影:张真甄)

【 承认统考 希盟竞选宣言7日公佈 】
 2018年02月25日
(东方日报~加影25日讯)希望联盟副主席兼诚信党主席莫哈末沙布透露,希盟的竞选宣言已经完成,並会在3月7日公佈,其中包括承认独中统考文凭。

他表示,在华文教育当中,希盟將宣佈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同时刪除必须马来文和歷史课必须及格的条件。

「我们会把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和只要马来文及格,即能进入大学的事项,纳入竞选宣言中,而希盟会在下个月7日推介这份希盟竞选宣佈。」

他表示,目前有关竞选宣言已完成,並在印刷当中,很快会公佈。



末沙布今日出席了董教总教育中心及新纪元大学学院联办的2018年戊戌新春团拜活动后,接受媒体採访时,如是表示。

莫沙布透露,希望联盟今日起开展《希望巡访》(Jelajah Harapan)活动,而今天首站是在马六甲,接下来3月3日第二站则在霹雳州。

「我们《希望巡访》是一整天的活动,早上,我们会有一系列关於大选的匯报会、下午是聚餐时间,晚上各政党领袖或候选人则会通过讲座,介绍我们希盟首相与副首相人选。」

询问希盟预测何时会举办第14届大选,他说:「我们也不懂何时大选,不过我们预测会在(公正党实权领袖)安华被释放之前,6月之前(大选)吧!」

希盟公正党主席兼加影区州议员拿督斯里旺阿兹莎表示,希盟已经一致同意由马哈迪担任首相候选人,並且没有存在任何的问题。

同时,她相信土著团结党会长敦马哈迪在安华出狱后,会交出首相一职予安华。



「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关於未来执政后的计划,而且大家都一致同意了。」

旺阿兹莎说,希盟已经决定让马哈迪成为首相候选人,也相信他会为他之前做过的事情做出纠正。

「再说安华也会有一切的计划,他有他的交换过程,我国也会实施限制首相任期的过程,所以不会有任何问题。」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日前指出,希盟一旦成功执政,有可能会形成两张局面,即马哈迪可能会不愿让位,或是让位予安华,形成夫妻两人担任正副首相。

2018年2月24日星期六

多源流教育能给大马优势 ~ 作者: 李的洺


有学者就我国单一源流教育事宜发表看法,对多源流教育提出了一些学术性的意见,言谈间,认为只有单一源流教育,才是塑造国家身份认同的唯一管道,意见中肯且情真意挚,学者们理性剖析,单一源流教育的功能,也確实发人深省。

1957年独立以来,大马教育政策一直沿用多元化的方式,栽培国民成才,而此种制度自独立前已经完整设定,以致也顺理成章成为不同种族接受教育的方式,虽说多元化,却是万中不离其一,按照国家教育政策的大蓝图,顺序进行,去培养不同族群的子弟,为国家未来贡献。

多元教育在经营了逾100年的过程中,到底该不该被肯定,笔者且不评论,然则,学者提出的单一源流教育,是否就是塑造国民身份认同的唯一管道,则还待商榷。

按据学者们的见解,单一化教育可以打造更好的国民沟通平台,这是肯定,笔者並没有意见,然而,多源流教育就真的构成国民身份认同上的障碍吗?个人认为未必。

难道,我国公民只有接受某一源流教育的学生,才会把自己当成大马公民?其他源流教育中成长的学生,难道就会质疑自己的公民身份吗?这是有非常广泛討论空间课题。

笔者浅见认为,多元源流教育,其实並不是国民身份认同的障碍,各族沟通不足,才是形成国民思想差异的原因,当中,並不存某个族,对国民身份认知不足的问题,只是种族之间的交流不足,而造成「社会小圈子化」问题,是存在的。




多源流教育有利发展

我国人口结构中,马来人及土著逾65%,华人比例约23%,而其他种族则有逾10%,这绝对是一个事实。在此社会形態中,马来语和英语,被视为大马社会上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將是必然的,这与多源流教育发展无关。然则,如何推动减少「小圈子」生活方式,才是营造大马社会国民同道化的有利方法,让各族在多元化社会空间中,获取互补互动的文化与思想交流,才是正道。

学者们从宏观的国民团结角度中看待,单一源流教育的想法,固然值得斟酌;然而,多元化教育將有利国家在地球村时代的发展模式,却不能被忽略。

当然,从多源流和单一源流的教育制度中,当如何取捨,才会让国民得益,总会有利弊两面的因素存在,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只是,政府要把大马带领向世界多元化舞台,根据笔者观察,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此时放弃多元化教育的完整体制,走向单一源流的教育体制,是不是明智之举,笔者不敢妄言。




其实,某方不需要担忧马来语身为官方语言的地位问题,从大马人口结构中,马来语目前已是我国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语言,从事实中探索,马来文、英文和中文的使用率,显示国民拥有多语的能力,这普遍是拜多源流教育政策所赐。

大马各民族,只要不陷入孤芳自赏的思想中,看待多元语文的发展,或者,陷入「种族自我隔离的生活小圈子」陷阱,大马人的多语能力,也將是其他国家人民羡慕的软实力,对马来西亚在未来世界舞台,是一种不可多得利好条件。

摘自东方日报2018年02月23日

纳吉:保留华教是国阵的承诺!

华文教育从今天开始成为大马各政党竞相追逐的宠儿,而且会被消费至第14届全国大选结束前夕。祝大家大选快乐!

纳吉(左)说,他知道华社重视有素质的教育及华教,并指大马是中国以外,唯一将华教列为国民教育之一的国家。-Shafwan Zaidon摄-

摘自 themalaymailonline.com

(吉隆坡24日讯)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表示,他知道华社重视有素质的教育及华教,并指大马是中国以外,唯一将华教列为国民教育之一的国家。

“ 这是国阵政府给予的承诺。” (我说我很感动,你相信吗?)



纳吉今日出席华总新春大团拜时,列出国阵政府及他个人为华教付出的政绩。

他说,他出任教育部长时,已移除一项赋权教长将华校转为国民学校的“工具或武器”,即一劳永逸的废除1961年教育法令第22(2)条文。

“ 这是我出任教育部长时的贡献。”

他补充,他身为首相,也曾在政府财政预算案中,为华小和国民型中学每年提供特别拨款。

“ 当马华和民政党来见我,我嘱咐他们,人口增长的地方,就有华校的要求,我们应该兴建新华校。” (为什么马华的领袖从没透露过这样的嘱咐?这不像他们的作风..... )

“我们不应该剥夺他们(权益),我们不该让他们感觉接受理想教育很困难。”




他补充,政府已增加10所华小及搬迁6间微型华小(10+6华小计划),同时也解决了华校师资短缺问题。

另外,他说,政府知道华社向往经济机会和繁荣,故而为大马人提供稳定经济。

他说,国阵政府自国家独立以来,就为华社创造政治稳定及营造种族和谐气氛,并说明种族和谐依然是我国政治体系中,最重要的事项,也是大马人生活方式。

“因此必须确保延续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只是延续,也要加强,若我国和平、和谐和稳定,人民才会富裕。”




“身为你的首相,我承诺继续提供公平、中庸、进步和具包容性的政策,从而缔造大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没人能说还有第二个大马。”

他也说,马中友好关系是本地华社关注的第4项议题,并指在他领导下,马中双边关系创高峰。

如何學好歷史 ~ 陳沛錚老師


在談「如何學好歷史」之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問你自己願不願意先放下對歷史的偏見,試著改變觀念,重新看待「歷史」這門學科。所以在告訴你讀好歷史的要訣前,我決定先拋出兩個問題來思考----一是何謂「歷史」?二是為何學「歷史」?

* 何謂「歷史」?

讀了超過三年的「歷史」,在你心中,歷史是什麼呢?

別急!不要先看我的解釋,請試著先說出你的答案………

「歷史不就是過去所發生的事嗎?」我想這可能是大部分同學的答案。但是,如果歷史只是過去發生事情的累積、記錄,那麼學歷史只是不斷的背、不斷的記,記了一堆事情又都派不上用場,那不是很無聊嗎!

有一位歷史學家說得很好──「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休止的對話!」也就是說,歷史應該包含兩層意義,歷史除了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之外,更應該包含了我們對過去事情的了解。所以,學歷史不只是記憶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思考、分析、及推論。



* 為何學「歷史」?

了解「歷史」是什麼後,我想聰明的你應該也知道學歷史的目的何在了吧!歷史課最直接的目的是「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曉得要往哪裡去。」過去和現在並不是對立的,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著太多的過去。歷史讓你深度思考,突破事情的表象,瞭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不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




歷史課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培養學生的能力。歷史是一門知識,可以培養其他知識無法培養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透過對資料理解過去,對於人世社會的紛紜複雜情況具有初步認識的能力,它包括記憶、理解、分析、推證、想像、解釋以及綜合、評價等各種能力。

* 如何學好歷史?

如何讀好歷史,第一步就是要對症下藥,以下是大考中心對歷史科的研究的一段資料───

我們對學生學習的歷史知識加以探討分類,認為歷史科考試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為歷史事實、史學方法、史料解析、歷史解釋和文字表述。這五類不是各自獨立,而是有相當多重疊的地方,每一類中還可以再分出若干小類。五類目標包含各種能力,如:記憶、分析、推證、想像、表達等等,不是某類目標只測某種能力,而是一類目標往往可以測試多種能力。

一、 歷史事實

1過去重要的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2.過去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方面的重要特色。

二、 史學方法

1.能辨別過去與現在的不同,不能用現在的觀念認識過去。

2.能辨別事實與解釋的不同,不能將解釋視為事實。

3.能了解蒐集資料的基本要求。

三、 史料解析

1.能辨別原始史料與第二手史料的主要不同。

2.能分析出史料中的主要概念。

3.能將史料中的重要概念配合自己的歷史知識,作出完整的歷史敘述。

四、 歷史解釋

1.能指出歷史事實中的因果關係。

2.能說明歷史事實的概念與意義。

3.能對事件、人物、制度等做出合理的評論。

五、 文字表述

1.表達準確,邏輯嚴謹。

2.文字通順,段落分明。

看完以上資料,相信你應該開始明白,為何近幾年來指考的歷史科均標總是如此低分,因為大部分同學仍停留在歷史背多分的觀念裡,所以一看到指考的題目就想哭。

那麼究竟該如何培養你的歷史思維能力呢?
一、 課堂三到:耳到:聽明白以確實瞭解;手到:勤做筆記;心到:記住重點。現在高中歷史課本,一共有六個版本,內容頗有差異,所以,現在的歷史教學或考試,著重在同學能否瞭解歷史的重要「觀念」,不是片段的「記憶」,是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理解」。這些觀念的理解、思考,除了課本提供了必要的線索以外,老師課堂上的解說,以及同學們動腦筋的消化吸收,才是學習歷史成功的關鍵。另外,同學常常忽略了課堂筆記的重要性,老師課堂的解說,最好能要求自己勤動筆寫下,因為你日後複習時很可能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二、 自我複習的基本要求:檢驗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歷史的一個方法,就是當自己閱讀完一段課文後,蓋上課本,試著用「自己的話」簡短說明課文重點,但並不是要你照課本順序大致背出來,因為背完與真正瞭解是有很大差距的。當「理解」的功夫做得紮實,甚至不需要老師找出重點,你自己就可以判斷某一段課文的重要與否。而且,因為許多觀念都可以互相印證,當你懂得「理解」的好處以後,閱讀課文、考題或其他資料都將容易許多。

三、 積極檢討考卷的功夫:許多同學考完試看完考卷分數後往往就把考卷丟在一旁不管,這樣的考試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其實,重視每次考試,絕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寫考卷時,有任何懷疑或不確定的想法時,請一定要做上記號;檢討考卷時,除了看自己錯的題目外,還要確定你做記號的題目,是否確實了解了。

四、 不要忽略資料的重要性:所有題目都很注重史料與現象之間的聯結,所謂「史料」,包含了表格、地圖、文字敘述(引用小說情節、學者回憶等),合乎歷史就是探究的方法,也是一種解釋。會被認為超難,也就是沒有記憶性的基礎知識題,每一題都需要一些邏輯推理。           





一般認為,先背好基礎知識才能回答高層次的情境題、史料題、表格題,其實二者應是並行不悖的,也就是說多看資料,包含文字、地圖、繪畫、表格……等,才能具備清楚的概念。也許我們平常所讀、所看、所想在考試時並非能夠如實呈現,但因為有思考的訓練過程,在考試時就會冷靜的去做邏輯推理的工作,而不是在背了一堆的人名、地名、前因後果等等,考試時只有無語問蒼天:「為什麼我讀的都沒有考出來?」

五、 提昇自我層次:最後就是鼓勵大家「多讀一些」----培養提升自我閱讀能力,「多想一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多閱讀、多動腦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不只是歷史科,所有科目想要學得好,這兩項功夫是不可少的。

2018年2月23日星期五

助舍监安心抗癌 ‧ 崇华独中发动众筹

2018-02-24 星洲日报

崇华独中舍监彭宝英半年前患乳癌接受化疗期间被迫停职养病,学校董事成员不但支付两个月有薪假,而且也发动众筹救济,让她深感温暖。
彭家目前只靠郭素燕(左三)制作糕点赚取微薄收入。左起为郑美华与黄胜全,右起是蔡秀鹤、彭宝英及黄伟进。(图:星洲日报)

(霹雳‧江沙23日讯)处处透著暖暖的人情味!崇华独中舍监彭宝英半年前患乳癌接受化疗期间被迫停职养病,学校董事成员不但支付两个月有薪假,而且也发动众筹救济,让她深感温暖。


在崇华独中服务近11年的彭宝英与72岁的母亲郭素燕及患智障的23岁儿子黄伟进同住,原本为家里经济支柱的她,半年前患癌被迫停职,全家人生活捉襟见肘,现在只靠母亲制作糕点,每个月赚得100多令吉苦苦支撑。



家住过桥(崇华小学旁)的彭宝英还有一名甫出来社会工作的儿子,因市道欠佳,找工作时面困难,现阶段难以帮助家人。

江沙华堂赞助车马费

江沙华堂福利小组关怀彭宝英的情况,除了赞助去怡保苏丹后拜润医院接受化疗和手术的车马费,董事之间也筹得约6000令吉,协助她渡过经济难关。

校董乐捐6千应急

乐观的彭宝英表示,她的病情目前已进入第四期,之前已做过数次化疗,下个月可能要到苏丹后拜润医院再进行一次手术,直至今年下半年才能回到学校工作。

她说,她得继续工作,否则一家三口没有收入,生活更加拮据困难。

敬业乐业的她受董家教及师生的敬重,崇华独中董事长拿督黄胜全率先捐助2000令吉、慈善家蔡美玉捐2000令吉及郑美华捐1000令吉等,总共筹得约6000令吉。希望善心人士也助其一臂之力,让彭家暂解燃眉之急,不用愁医药费和生活费,能安心养病。




另外,彭宝英位于斜坡下的住家最近面对泥浆倾泻的问题,马华江沙区部主席黄建生、武吉章当州议员马斯林的助理瓦哈及江沙市议会工程官员拉兹曼前往了解情况。

拉兹曼表示,市议会可将斜坡上的沟渠加高2尺,以便豪雨来临时雨水能及时排出,一劳永逸解决淹水梦魇。
市议会准备将斜坡上的沟渠加高2呎以便雨水能及时排出。右起为瓦哈、郑美华、蔡秀鹤,左起是黄胜全、拉兹曼及黄建生。(图:星洲日报)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大霹雳‧2018.02.23

私立高等学府接受统考文凭作为入学资格, 這是哪門子的功勞?

顾名思义,所谓 “私立” 高等学府,就是大部分学生必须缴付高昂学费以支持学校的运作。与利用人民税收的国立大学比较,有的学费差额可以达到数十倍之多。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把独中生推向自费的私立大学,无非是要保留更多的“免费”学额给自家的孩子。所以,私立高等学府接受统考文凭作为入学资格, 這是哪門子的功勞? 

除了靠耍嘴皮子来标榜自己对独中教育的认可,他们还有什么实际行动实去实践国立大学对独中统考文凭的承认?  没有,除了继续消费独中统考文凭,什么都没有!





私立大学早已承认统考
张盛闻促雪大臣勿“邀功”

南洋商報 2018年2月24日

(吉隆坡23日讯)教育部副部长兼马青总团长拿督张盛闻指出,雪州大臣拿督斯里阿兹敏指雪州管辖的两所大学,即雪兰莪大学和雪州国际回教大学承认统考,是一项误导性的说法。

他说,教育法令于1996年修改时,私立高等学府已可接受统考文凭作为入学资格,而高等教育机构总注册官在2004年3月19日发出的通令,表明已接受统考文凭为私立高等学府的入学资格。

“也就是说,作为私立大专学府的雪兰莪大学和雪州国际回教大学,其实可以自行决定要不要承认统考文凭,所以阿兹敏指雪州政府承认统考,是在误导人民,并不是民联或希盟执政后,这两所大学才承认统考。除了雪州外,其他州属的私立大学,也有收统考生。”



他今日发表文告说,马华在发展华文教育方面义不容辞,在华小发展方面,也坚持制度化增建华小,以满足华社学习母语教育的需要。

“ 雪政府没诚意建华小 ”

“最近宣布的10+6华小就是最好的例子。阿兹敏说雪州政府非常支持华教,还说要寻找土地给华小建校,但是请问前民联或希盟在雪州已执政接近10年了,为什么现在才来说要找地给华小?”

他指出,行动党雪州前任高级行政议员郭素沁曾高调宣布,雪州政府拨出8片校地建华小,之后又有行政议员宣布只有7段及4段校地,无论是8段、7段或4段,问题是到今天,一段校地都没有看到。




“此外,当马华致力在雪州增建多间华小,如敦陈修信华小、蒲种竞智学校、双溪龙华小、沙登岭华小、加影新城华小、班丹中华小学等,都受到州及地方政府的各种刁难,比如拖延处理发展准证和建校图册。阿兹敏如果真的有诚意协助华教,就请先解决这些问题。”

2018年2月22日星期四

2018年度独中高初中统考日历

今年报考独中统考的同学们请注意了!




摘自董总网站




【 微校或流失学生 复级班弊多于利 】


图:星洲日报
(东方日报 ~ 峇株巴辖22日讯)董总署理主席陈大锦表示,今年实施的復级班计划引起华社的关注,据教总去年的全国调查,共有102所华小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下,这项计划弊多于利,希望教育部重新检討。

他反映,上述计划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减半、剥夺学生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也將促使家长不愿將孩子送到开办復级班的学校,导致原本面临学生来源减少的微型小学进一步面对学生的流失。



他担忧,上述情况不利于华小的发展,也对华小未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华小的教学媒介语为华语,復级班计划的推行,对非华裔生来说面对一定的困难,老师在教学方面也面对挑战。至于不利于学生学习方面,学习障碍的学生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造成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受到平等的对待。」

陈大锦也是柔佛州董联会主席,他今日召开新闻发佈会,促请教育部重新检討復级班计划。



他说,全柔215所华小之中,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下的学校共18所,其中笨珍县有6所、东甲县有3所、哥打丁宜县有3所、麻坡县有2所、峇株巴辖县有2所及昔加末县2所。

影响学校日常运作

「教育部为整合师资及节省开销而在今年实施的復级班计划,主要针对30人以下的微型小学,除了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不受影响,二及三年级和四至五年级则各合成一班,由一名老师指导。」

他说,上述计划也使得微型华小老师被调走,对学校的日常运作造成影响。

「隨著时代的变迁,人口的转移,许多乡区华小面对学生来源的问题。希望教育部重新规划华小的分佈,集中资源办学,同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华小得到全面发展。」

此外,陈大锦表示,2018年全国华小生约有52万5500人,非华裔生人数佔了19%,约有10万人,上述数据体现出华小是「全民学校」,並非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

他以柔佛州华小为例,华小总人数9万5223名,非华裔生就有9186人,佔了9.65%。



「华小老师认真教学,校风优良,学生纪律表现良好,加上华文地位与价值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吸引许多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这证明华小在教学方面获得友族同胞的肯定,同时也证明华小是多元族群的学校。」

捍卫华教 不分政党应予讚扬

针对雪州政府探討觅地建华小及独中,董总署理主席陈大锦表示,不论来自哪个政党,若能以高度智慧来处理兴建华小及承认统考文凭的事宜,华社应给予高度的讚赏。

他说,独中为国家培育英才,为国家分担约4亿余令吉的教育费用,而且独中教育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虽然坚持捍卫华教,但奉行尊重和学习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同时重视国英语。

「独中捍卫母语,因这是华族文化的文化根本;独中重视国语,因要在这个国家立足;独中重视英语,因要与国际接轨。」

陈大锦是针对雪州务大臣拿督斯里阿兹敏阿里接受媒体访问时,表明希望联盟支持各源流教育,以及透露雪州政府正探討適合的校地以供兴建华小及独中,作出上述回应。




另一方面,国大民族研究所教授拿督张国祥日前出席,由国大马来文明中心举办的研討会上发表,单一源流教育是迫切需要的,有必要推出新的模式。

陈大锦表示,上述言论应受到谴责,並促请国人阻止保守主义学者的兴起。

「我们生活在多元种族的国家,各族应互相尊重及包容,了解各族间的需求。」

【 王鸿财 : 国家珍贵资产 华小非发展包袱 】

王鸿财:与其批判,不如以行动协助华小提升马来文水平。

吉隆坡21日讯) 大马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强调,多年来国内多源流学校特殊情况,受到多国赞扬及推崇,也吸引许多国家前来研究及学习,因此这是国家的珍贵资产,不是发展包袱。

马来社会不抗拒华小

国立大学马来文明中心日前主办研讨会,多源流教育及承认统考课题再被挑起,对此王鸿财说,一些人对多源流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华小存有成见。




他认为,马来社会对于华小的存在并没有抗拒心态;反之对华小存有敌意者,都是存有个人政治目的,以及自认维护国家团结和马来文地位的组织领导与学者。

应助提升国文水平

他发文告说,我国多源流小学课程标准、内容与考试制度都通过教育部编订,华小虽以华文作为其他科目的教学媒介语,但学习马来文及英文并未被忽略。

王鸿财认为,马来文学者与其狭隘批判华小的存在影响华裔生掌握马来文,不如实际地以行动协助华小提升马来文水平。




南洋商报 2018年2月22日

华小不变质 寻策教导非华裔生

张盛闻强调华小不会变质,但也必须找出方案教导非华裔生对华语的掌握。
 (东方日报~布城20日讯)以第二语言教导华小非华裔生之建议,最近引起爭,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澄清,教育部並非有意要改变华小,让华小以第二语言来教导非华裔生的华语,而是要寻求方案,协助在华小的非华裔生把华语学好。



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此举是为了要教好华小非华裔生的华语,同时也方便华小教师的教学工作。

他认同,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往华小,就是希望孩子能精通华语,而不只是要学习简单的华语。

「如果只是要学习简单的华语,很多国小,甚至泰米尔小学都已经有开办以第二语言教学的华语课,非华裔家长大可把孩子送到国小学习简单的华语就好,无需送往华小。」

他指出,再加上华小的教学方式,包括华小的纪律、校风以及数理科相对比较强的优势下,相信这些也都是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往华小就读的原因。

张盛闻澄清,他未曾说过要华小改用第二语言的模式来教导华语,而是日前有一场汉语教学的国际研討会,他只是希望通过学者来探討对外汉语教学。



他说,今天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来华小就读,很多孩子是没有华文背景的。

他表示,如果非华裔生只佔有关华小的极少数,那么问题就没那么大,基於环境的影响,非华裔生很快就能融入学校的环境,很快就能用华语来沟通。

非教部建议

但他指出,如果有关华小的非华裔生佔大多数,他们要学好华语就没那么容易,而校方因此就需要寻求方法,去解决教导非华裔生华语的问题。

「因此,当时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要如何去教导这些学生,包括考虑是否要用第二语言的方式去教。」

「这並非是教育部的建议,而教育部也从未接纳过这样的建议。」

不过,张盛闻强调,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教育部没有接纳任何要在华小以第二语言来教导华语的建议,但这样的问题必须去处理。

他说,不能因为一句「华小不能变质」,就对这些学生置之不理。



「我们不会让华小变质,但在確保华小不变质底下,也要有一个方案,去解决这问题。」

他说,他的办公室在过去两年来,都有在收集这些资料和进行分析,包括非华裔生的多寡,是否会对华小的食堂带来什么影响、包括週会使用的语言等等问题。

他强调,这是为了確保他在任时,他的办公室能做到最好的资料收集,扮演最好的角色。

他说,以后无论谁来接棒,这些资料都能让接棒的人继续使用,不用再去摸索,把要做的东西继续推动下去。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