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星期二

单一源流学校已不合时宜


多源流学校是国民团结的障碍;单一源流学校更能让国民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团结。翻开历史,此论述在独立之前已经被提出,1953年时任教育部高级顾问阿米鲁丁巴基就建议只设立国民学校,以英语及马来语作为媒介语,以便各族子弟能够在同一个校园学习及生活,促进国民团结。此后这项建议便成为我国欲落实单元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





后来,1956年拉萨报告书进一步将建议落实单元教育政策列为“最终目标”。在1961年教育法令落实后,出现改制中学即国民型中学,以及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国中。而华小和淡小也面临被削弱母语教育优势的挑战,至今尤其华社更是因此坚毅地保护华小免于变质的危机。

这就是巫统林茂国会议员凯里引用的历史背景,他说,我国在1957年和1963年就错过落实单一源流学校的良机。凯里说的没错。在我国教育呈愈开放的趋势下,现在要落实单一源流学校政策是很难实现。

然而,“最终目标”依然是我国教育未完的“使命”。2012年时任国阵政府推出的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此“最终目标”仍在,即使政权轮替后,希盟也没有修订蓝图,最近爆发的爪夷文字争议就是一例。 首相马哈迪也同时重提宏愿学校和英语教数理等过去的政策。

“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国民学校作为单一源流学校,意味着华淡小将被取代。但是,国民学校不再如以往般是国民的首选学校,华小因为华语的国际地位提升备受各族青睐,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国内的国际和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不少更是有伊斯兰教育背景,这些现象在在彰显多元教育的优势和备受认同。类似的现象唯有继续往前发展,而不会退后,这反证了凯里的看法,以及落实“最终目标”政策存在的矛盾。





以凯里引用的新加坡为例子,单一源流的国民教育是新加坡政府促进国民团结的其中一个手段,另两大政策则是国民服役及房屋政策。但是新加坡政府后来发现国族同质不容易办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样重要。

民族间的差异其实无损国民团结,继续推行多源流教育反而是强国之本,多元和开放教育制度证明能够培养更多符合全球化趋势的人才,得以塑造更开明及民主意识和具有宏观视野的公民,更有利于国家实现先进国宏愿。换句话说,最适合我国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公平、平等、开放和多元政策,单一思维的政策对塑造国家认同已是不合时宜。





作者 : 星观点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08-2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