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版本的历史内容争议,我们该如何透过历史教育塑造国民团结?怎样的史观才能为各族共同接受?今天我们拿小学、国中、独中的历史课本作比较,以期寻找出彼此的交集。
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安焕然博士指出,我国在80年代有历史科,后来被道德教育取代,唯历史在2014年又重新纳入小学课程,但华小只限使用国语直译版本。我国小学历史教育的用意已直接阐明,是要培养爱国精神和公民意识,但其争议在于内容编选有争议,许多翻译存有偏差,以及常识方面的低级错误。
安焕然指出,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族群国家,但历史课本皆举马来人生活背景、文化与历史为根据,完全忽略少数民族个案的呈现,无法突显大马多元的社会、文化、历史渊源。他说,80年代的华小五年级历史课本,清楚列明吉打布秧谷在15世纪以前,有浓厚的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色彩,当时的布秧谷是东方的贸易中心,也是兴都教与佛教的传播中心。
2014年小学四年级历史课本也提及15世纪以前许多马来王国,是当时东南亚的“宗教发展中心”,却没有说明布秧谷和这些马来王国是什么宗教中心,兴都教与佛教“被消失”了。安焕然直言,当局应对历史文化的建构要有信心,并把布秧谷的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纳入历史教育,这样才能突显我国的多元性,并不会动摇到马六甲王朝身为伊斯兰传播中心的地位。
他也说,历史课本内容的编排有特定意识形态作主导,例如五年级课纲所列出的“国家遗产”只有三个重点,即一、君主制度(非君主立宪)、二、伊斯兰、三、马来文。但小学历史课本却把“君主立宪”和“君主制度”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混为一谈,例如把君王作为虚位元首的大马与君主专政的沙地阿拉伯、汶莱等国,归类为同样类型的国家。
重整新马来西亚人的历史
另一方面,汉都亚又重现在历史课本当中,大幅度描绘汉都亚如何牲牺性命,就算牺牲好友也要完成君主交予的任务,为的就是突显臣民对君主的“忠心”。叶亚来虽有出现在华小历史课本,却被描绘成参与械斗和打压马来英雄的私会党人,其形象描绘会让小学生误解为叶亚来在历史上的定位是个坏人。
历史教育会影响一代人的认知,小学生是我们未来的主人翁,他们的历史知识会变成怎么样? 真实的历史已被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蒙上了一层薄雾。他更指出,历史课本也把唐朝人、宋朝人、明朝人都画成绑辫子的清朝人,这是很低级的技术错误。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华小老师培训当中,有三分一的老师不晓得这之间的差别。
他特别点出,小学历史课本谈东南亚马来王朝却回避印度基因,大篇幅讲马来人的历史荣耀但却无法推展出世界格局,国民从历史教育所获得的认同与认识是有限的。安焕然认为,如何重新整理新马来西亚人的历史,当朝政府应该要有论述和方向,而不要只是讲标题和喊口号,至于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应该是朝野之间和民间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从英殖民改成“扩展权力”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陈穆红副教授指出,国民中学的历史教育宗旨,是打造国族和塑造国民身分认同,以及宣导爱国主义为主要目标,内容也是小学历史课本的延续与深化。国中中一历史主要是世界史,十章中只有一章是伊斯兰史;中二历史与小学一样为“国家遗产”,承认马六甲王朝之前很多马来王朝有受印度文化影响,但没有做出说明。
中三历史主题,集中讲述马来半岛的英国殖民史,有趣的是课本不再使用“英国殖民”(Penjajahan British),而改用“扩展权力”(Peluasan Kuasa )形容英国在我国的统治。陈穆红点出,初中三历史第三、四章总结都说英国在马来亚的“扩展权力”,导致马来统治者的权力受影响,但主权还是留在马来统治者的手里。
这个主张“马来亚没有被殖民”的说法,强调马来王权从马六甲王朝至今从没有间断过,英国人的到来只是影响苏丹的权力系统与管理制度,坚持认为在殖民时期主权仍在苏丹的手中。陈穆红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形容了当时的政治情况?如果马来亚从来没被殖民,是苏丹持续掌握主权,那争取独立又是什么意义?
中三历史内绝大部分内容为英国人与苏丹之间的权力斗争,全书只有一章讨论英国殖民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改变,华印劳工的到来也只是简单叙述招募劳工的系统,一页带过。她也说,课本内容也指出,英国人的活动导致马来亚的城乡发展悬殊,让马来半岛变成多元族群与多元教育社会,使得马来亚人民难以团结,也没有明示指出吉隆坡是一个殖民城市。
独中历史课程的“争议”
国中历史每十年更新一次,华印族群历史内容持续减少,2002年初中历史课本页数的比例为马来人80、原住民16 、华人3、印度人1,2018年版本的华印族群历史不超过3页。陈穆红指出,仅强调马来人的历史和习俗,对国民团结没有帮助,唯有肯定本土多元文化与宗教的历史身分,让各族群都能看到自己的历史被写进课本,更公平教导历史才能促进国民的认同感。
董总历史学科编辑何玉万指出,独中历史课程的“争议”主要在于,被指称使用中国与台湾的历史课纲,不符合大马国情和内容无法促进国民团结。她反问,马来西亚的民族内涵是什么? 新马来西亚人的论述是什么?前朝是以马来人历史为主的马来西亚,希盟要培养怎样的国家认同?爱国的定义和表现又为何?
她举例,旧版国中历史的中三课本非常强调右派马来人(巫统)对独立建国的贡献,但马共当时的斗争是否也是促成马来亚独立的契机?这些观点在课本上是看不见的。她指出,右翼马来思潮的主流论述,与我们华社所理解的历史是不一样的,所以建国史就出现各种不一样的说法,这值得我们思考的部分。
她强调,独中的历史编制为初中通史、高中区域史,当中绝对包含大马史,初一课本占29.43%,初二占53.3%,初三占49.20%,即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大马历史比例共占43.80%,而高中课本的大马史共占64.19%。她补充说,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独中和国中所呈现的观点差异不大,唯独中较客观多元呈现史实。此外,独中历史教育的宗旨为加强学生对各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了解我国多元民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以及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记者: 房怡谅(雪隆华校董联会)//摄影: 本报资料中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