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星期六

张孝仪:突破历史课本狭隘格局






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一直以来具有争议,原因是历史教科书常被利用为政治工具来粉刷“胜利者的历史”:政治史太多、淡化其他族群的历史贡献、太过伊斯兰化及介绍各族宗教与文化不够全面。

学者陈穆红文章也指出,国中历史课本内容过于著重马来人中心历史观,同时也过于强调政治精英关系。然而在我国多元种族社会体制下,燃起及保持爱国精神是首要的政策。因此,自2013年起,历史列为大马教育文凭(SPM)必须及格的科目。时任副首相幕尤丁表示,选历史科目的目的是要唤起大家的爱国精神。

尽管如此, 国人依旧认为历史课本“不够多元化”这将不利于国民的融合与团结,更甭说爱国精神了。近来,国中历史课本内容也被更新了,在满怀的期待下依旧“不够多元化”。

覆盖范围的差异

无可否认,在多元民族社会现实下,教育部要制定和编辑出一个让民众挑不出毛病的历史课纲纲要,实属不易。国人一直寻找答案,试图开解这是“谁的历史”。遗憾的是,一般民众的普遍认知是我国的历史课本内容选编太过著重于马来人或伊斯兰宗教。过于强调一个种族、一种文化单元思维,意味著无法反映出我国多元族群和文化的国情。每每以种族文化信仰的角度来教导,但却忘了我国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及拥有特殊地位的州属(沙巴和砂拉越)。


据笔者对教育部及国家语文出版局所出版的中学历史课本研究发现,即使独立超过半世纪,但关于沙砂的历史覆盖范围却是小之又小。在1970年代版本的历史教课书,关于东马历史是零页数,这或许因为整个纲本所提及本土历史较少的因素。然而后期以本土为主的历史课本也稀见与东马历史有关的内容(图表)。这也彰显了现有的历史课本和国民意识形态是以西马半岛为主。




教科书内容缺少东马史会减少国人对它的认知吗?某种程度上是会的。比如:为何至今东马还保留有移民自主权?很多人不了解为何西马人只能在东马逗留最多三个月,在东马工作需要另外办理工作证等。历史教科书少了陈述沙砂在建国史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特殊地位,造成了西马人对东马长期存有误会以致联邦政府给予地方区域的差别待遇。这也导致为何近年来,一股沙砂自主运动萌芽茁壮于民间。由此可见,历史课本内容不但影响了各族之间的关系,也分化了国家政体。

我国政府从1969年开始,设立了相关的单位促进各族群宗教之间的和睦关系。此外,教育部也在今年宣布恢复小学的公民教育科目,以便培养国人的爱国精神及提升公民素养。显然,执政者也把期望加在各教科书及课堂上,只是还未见其效。虽说良好的教育政策能确保其效应,但历史教课书的角色不同。

倘若从一个狭隘的角度去编订学生的历史课本,就成了政治议程,而不是把该有的人文进程和文明表述放在课本内。历史本该是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兴亡盛衰的真实记录,同时也记录每个民族走过的足迹与社会矛盾。有另类议程而编改历史内容,其作法与奥威尔《1984》书里的温斯顿在真理部负责篡改历史和消除旧历史相关证据的角色没什么两样,反而会减低民众对执政者的信任。

因此,笔者认为历史内容需慎重地检讨,并修改原有的不足。如果各族都认识对方的历史,可想像这多么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认知、意识和关系。此外,以历史为根底铺成结合公民教育教学,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多元民族的马来西亚,从中培养作为公民的使命感及责任感。




政策以外的力量

或许民众会对多次更新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感到失望,笔者斗胆建议与其把期待放在政策上,不如从自身开始关注和教导相关的历史。很多时候大家都把焦点凝聚在历史课本纲要,却忘了自身也能成为教师。比方说:小时候长辈会说“要小心那些长相比较猥琐或皮肤比较黑的人,不要随便与他们接触,不然会被他们拐走”。这无疑是大人教导小孩对“坏人”的分辨,同时也间接地灌输了肤色偏见及种族思维。

身为公民的我们常把促进国家团结的责任放大到政策上,却忘了自身也该思考和教导周遭的人尤其是下一代,所谓的教育包括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包容心、礼貌礼节、敬畏心,来促进国家种族宗教和睦。

这些教科书以外的“智慧”,正是大家可自身教导的东西。即使现有的历史教科书框架成了隔膜,但教科书以外的智慧可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民众可借鉴历史辨认,抛开种族色彩的争议,加强彼此的信任并摆脱旧思维,别让有议程的政策伤了各族的感情。



来源:东方日报 2019年08月18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