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日星期六

郑丁贤:缺口一开,泛滥成灾





有人说过,要改变一个民族,先从他们的学校着手。

这句话简直经典。头脑稍微清醒的人们,就知道学校可以塑遗造一个民族,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

举个例子,犹太人不管在哪一个时代,身在哪个国家,始终坚持本身的教育系统;今天,占全球人口0.2%的犹太人,他们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何止20%。

相反的,60年代之前蓬勃的印尼华校,遭到苏哈多总统关闭之后,印尼华人的文化和语文也彻底变质,民族面貌模糊了。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事,更加不能掉以轻心。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们的学校来塑造;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什么原料,就有一定的结果。

特别是在小学高班的四、五、六年级阶段,是人格快速成长,认知开始形成的阶段,学习效果最好,内化程度也最深。

不相信的话,就做一个试验吧。

只是,这个试验的结果,我们承担不起。





或者可以说,我们其实已经看到结果。

爪夷文从国小一年级开始,列入伊斯兰课程,这是要衔接以阿拉伯文为媒介的伊斯兰教学。

80年代以来,国小、国中和公立大学的教育内容,注入大量的宗教教学。学生规定要上伊斯兰课,教学内容注入伊斯兰价值观,穿著要配合宗教的色彩,行为举止要符合宗教要求。

学校改变之后,新一代的马来同胞也变了。他们的思想以宗教为中心,认同的对象以宗教为背景;他们追求的国家和社会目标,也趋向以宗教为标准。

60、70年代那种开明、热情、包容的马来友族,只能在P南利的怀旧电影里头去找了。

华人家庭减少把子弟送进国小,而国中和公立大学也不一定是首选了。

原因很简单。华人社会了解宗教进入学校之后,学府已经变质;在宗教议程引导之下,学校失去了它们的世俗和多元性质。

华社只能选择自助自救,守住华小这一关,让民族语言和文化可以延续之外,也致力提升教育素质,让族群具有竞争力,能够和世界接轨。





今天,华人社会反对爪夷文以任何方式,进驻华小;用意很清楚,就是避免这个缺口一打开,以后就是泛滥成灾。

要在华小引入爪夷文,理由太过牵强,得不到华社的信任。

第一、缺乏民意基础

要在华小推行爪夷文教学,或美其名“鉴赏”;请问,有咨询过华社的意愿吗?

马智礼和张念群说,召见了相关教育团体和代表进行对话交流,“绝大部分的出席者不反对。”

这些代表有获得授权吗?

而且,他们有包括华总、教总、校长职工会、华文理事会,以及其它华团的代表吗?

华小是华社的共同资产,如果没有获得华社的同意,这项措施当然不具备民意基础。



第二、没有教育需要和愿景

任何语文的学习,首先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和民族文化,以及国情相关;其二是时代和全球化的需要。

爪夷文和华人文化完全没有关连,它也不具备国语地位,不是国民所需。

爪夷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爪夷文本身已经没有语文生命力,不再通用;即使在大马,也只是一种历史象征。

当然,穆斯林可以通过爪夷文来学习阿拉伯文,从而了解和朗读伊斯兰经典。但是,非穆斯林没有如此需要。

至于要通过爪夷文来促进族群了解,这太过一厢情愿。华人对爪夷文完全陌生,马来人对爪夷文也未必能够掌握。要促进了解和沟通,有其它100种更好的方式。

硬生生的插进华小课程,不符合教育需求,也没有教育愿景。

第三、没有信任机制

有一些政党的人士,信誓旦旦,为爪夷文背书,说什么只是鉴赏,可以促进谅解等等。

政治人物的政治周期,通常是5年;他们的说辞和承诺,有效期是5年,或是更少。




教育却是百年大计,任何的改变,影响的是一代,乃至几代。

政治人物的承诺,没有任何的机制可以确保可以兑现。只是400多天的日子,很多承诺已经一一退票,对爪夷文课程的承诺,可以信任吗?

而且,他们只说明年从小四开始,但是,没有告诉你后年的小五,大后年的小六,以及之后的国中,连续贯彻下去。可想而知,也不会只是“鉴赏”了。

作者 : 郑丁贤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08-0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