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可現在不得不作為常識來強調。因為在現在一些的校長和老師眼中,教育科研似乎就是寫論文,所以誰寫得多誰的教研科研就搞得好。
「學生的成長不能僅僅分數,少年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我想沒有誰會反對這個常識。(Shutterstock) |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愈來愈多清醒的教育者呼籲,教育要回到原點,遵循常識。
所謂「常識」,我認為簡單地說,就是人所共知的真理。百度上的解釋是:「普通的知識,眾所周知的知識,一般的知識,與生俱來、毋須特別學習的判斷能力,或是眾人皆知、無須解釋或加以論證的知識。」當然,認真推敲,這個解釋也不絕對嚴密,因為任何「無須解釋或加以論證的」可能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需要「解釋或加以論證」甚至成為「非常識」。比如,過去「太陽圍繞地球轉」是常識,而現在「地球圍繞太陽轉」才是常識。但我這裏說的「常識」,當然是指相對正確而且得到公認的真理性教育命題。
那麼,教育有哪些常識呢?
缺乏愛的教育是偽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識了,但往往被人遺忘。教育是師生雙方心靈交融的過程,充滿着濃濃的人情味。但現在許多人愈來愈把教育僅僅當做「技巧」的操作或「藝術」的施展。我們不是否認智慧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沒有了愛,「水平」再高,沒用。
「只有愛,也沒有教育。」缺乏愛的教育是偽教育,但用愛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師還要有職業精神,要有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要有淵博的學科素養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一句話,要有不可替代的專業能力。雖然對學生的愛能夠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但愛本身不是專業水平。對孩子的愛,教師超不過家長,但家長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話的意思就是做什麼都得付出艱辛勞動,只有勤奮,才有成功。但我們現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歡「發明」捷徑。一些校長或專家時不時會宣稱自己創立了什麼「模式」或什麼什麼「幾步法」之類的「科研成果」,從而「迅速提升了教學質量」,「創造了教育的奇跡」雲雲。對此我嗤之以鼻。方法無論多麼科學,都需要刻苦精神。「梅花香自苦寒來」永遠都不會過時。
「最好的教,就是讓學生學會學;最好的學,就是讓學生給別人講。」現在各種名目的自主學習課堂,被冠以這樣名稱那樣名稱,並都以改革創新的面目出現在媒體。但在我看來,其實這些都是常識的勝利。從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到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小先生制」,再到八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學段力佩校長的「茶館式教學」,一直到今天山東杜郎口中學的「小組合作」……貫穿其中的都是對學生的尊重,只要學生動起來了,教學自然「高效」;否則無論表面上多麼熱鬧,都是「搞笑」。
任何孩子都是獨一無二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話的意思就是教育沒有「萬能鑰匙」。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任何班級都是一個與眾不同充滿個性的集體,任何學校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地域文化、社區環境、辦學傳統、生源特點,因而成為一個具有鮮明獨特性的「精神共同體」。所以,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班,或是一個學校,都不可能用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當然有着普遍的原則,但所有的「絕招」都具有「針對性」、「現場性」、「臨時性」甚至「一次性」。
「任何一個孩子首先是其家庭的產物。」我們常常不切實際地誇大學校教育的作用,誇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其實,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和其父母有直接的關聯。最起碼孩子的智力就取決於其父母的遺傳基因,這點我們始終不願意公開承認。我們不要總是認為「優生」都是教師教育出來的。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決於其父母的家庭教育。一個孩子舉止粗俗,言行不一,滿口髒話,不講衛生,懈怠懶惰……不能說和學校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關係實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養太糟糕有關。對這樣的孩子,做教師的只能出於職業良知而盡量引導和教育。希望把所有的責任都擔在肩上,企圖單憑學校力量而徹底改變一個孩子,這就違背了常識。
「班級的魅力就是班主任的魅力。」就課堂教學而言,一堂課的所有吸引力都源於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許多孩子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上了相應的學科,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同樣的道理,一個孩子是否喜歡他的班級,主要還是取決於他是否喜歡班主任老師。因此,班主任要明白,讓自己的班級充滿魅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讓自己富有魅力。有愛、平易、博學、多才、幽默、敏銳、點子多、有感染力、會講故事、善於走進孩子的心……這些都是班主任讓孩子佩服的魅力所在,也是班級的魅力所在。
校園生活只剩下考試和分數
「學生的成長不能僅僅分數,少年的生活應該豐富多彩。」我想沒有誰會反對這個常識。但現實情況是,不少學校的校園生活只剩下考試和分數。什麼「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什麼「以人為本」,什麼「為了學生的一切」,什麼「為了學生的未來」云云,大多是寫在牆上的標語,而實際上音體美課被擠壓,課外活動被取消,春遊秋遊更是以「安全」的名義禁止。教育所應有的浪漫、情趣、感動、開心統統讓位於考試,因為「分數才是硬道理」。如此畸形的教育,只能造就孩子畸形的人生。到了高三,他自然而然地便接受了「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提高一分,幹掉千人」等雷人的勵志口號。這樣的教育多可怕!
「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可現在不得不作為常識來強調。因為在現在一些的校長和老師眼中,教育科研似乎就是寫論文,所以誰寫得多誰的教研科研就搞得好。一些學校搞教研科研實際上是這樣的操作的:先找一個比較時尚的「課題」(比如最近就可以選「關於中國夢教育與學科教學互相滲透的實踐研究」),然後寫開題報告,再請教育專家來進行課題論證,一旦通過,便束之高閣,平時無人問津,也不會有人真搞研究的;兩年或三年之後,待結題時間快到的時候,趕緊集中精力寫結題報告,參研人員也抓時間時間寫課題論文;最後再請來專家進行課題驗收,一旦驗收合格,萬事大吉,把課題證書陳列於校史館,將有關論文匯集成煌煌大作屹立於學校圖書館的書架上……這樣的「科研」和學校發展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真正有效的科研必須是源於本校實際的「做」。這是常識。沒有做只有寫的科研,是不折不扣的假科研。
「名師名校無法速成。」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說法:「三年打造名校!」「五年培養名師!」……我不知道這「三年」、「五年」的期限有什麼科學依據,我知道名師名校無法速成,這是常識。很簡單,名校也好名師也好,都是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結果,揠苗助長就違背了規律,而違背規律卻偏要去做,而且還做得聲勢浩大,這就成了笑話。和這個笑話相關的還有一個笑話,就是名校和名師都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門來任命!其實,名校名師之「名」就是「影響」,而「影響」或大或小都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而不應該由教育局教育廳來「認定」。所以我一直認為,所謂評選「名校」、「名師」是很可笑的,因為這樣做違背了常識。真正的名校名師都是有口皆碑的結果,請問當年的曉莊師範是否被授予過「名校」的榮譽稱號?錢夢龍是否又當選過「國家級名師」?
……
教育常識還有很多,當然不止上面隨便例舉的這些。其實,常識就存在我們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存在於我們的課堂上和我們的班級裏。但是,愈顯而易見的道理,卻愈容易視而不見;或者即使見了也覺得過時、老一套而拋在一邊。於是,在我們追逐新理念、新模式的時候,教育卻失落了。
這篇文章了無新意,因為常識本身就沒有新意,相反它往往樸素得讓你看過就忘。但如果我們緊緊抓住這些樸素的常識,並在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體現出這些常識,那麼真正的教育便回到我們的身邊了。
来源:灼见名家
專欄:名家論教育 作者: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日期:2019-04-30
撰文:李鎮西(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