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专题
1969年5月13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不是本期特别企划要谈论的。在这里向读者坦诚,官方记录、民间流传和学术研究都有不同面向的论述,所以说实在,我们不知该从何谈起。
更坦白一点,我们把513事件想成敏感议题了,而且这份“敏感”非常模糊。不知道读者是否也有这种感觉,你我他心中的“513”是不是同一种论述的“513”?凡提起513,欲言又止,只觉得敏感,却不知为何。那么,这份“敏感”是个人的,还是族群间、政党间的呢?源头又是什么?
德国宗教领袖古伦神父(Anselm Grün)接受香港媒体《端传媒》专访,谈论德国战后转型正义和台湾二二八事件时强调:“历史事实的呈现,并非为了控诉或报复;而是为了最大的目标,走到和解这一步。但是,和解之前,你总得先知道你要和解什么啊。”
所谓“和解”是修补裂痕,间中也许会愤怒、怨恨,互不谅解,或者选择原谅或不原谅,但起码得先正视历史。
因此,我们去探索课本如何记述,还有谁在纪录,政治人物如何看待,年轻学子又从何得知513事件。我们希望除魅,也就是撕掉“敏感”的标签。唯有当“513”(或五一三、13th May、13 Mei)不再敏感,我们才有可能无所顾忌地进一步摊开来谈论,正视这个议题。
在进入正题之前,请先回答以下这道问题。这道选择题出自国中的中五历史课本,关于513事件,你本身对这段历史有怎样的解读呢?
513事件带来怎样的教训?
A. 5年经济发展计划无法有效保障国家安宁。
B. 拥有多元族群的国家难以发展起来。
C. 族群之间的鸿沟会引发团结问题。
D. 国家经济发展计划需要周详计议。
513事件是马来西亚政治分水岭,这一段历史再怎么讳莫如深,学校的教科书也不可能避而不谈。那么,我们的教科书究竟是如何呈现这段历史的呢?
综观我国现今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513事件最早出现在小学六年级的课本,内容以粗黑字体写明这是我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1969年5月13日那天发生了族群冲突事件。
虽然小六的课本就已提到513事件,可是我国的官方历史教育对这一事件的着墨其实并不多。国中的历史教育要到了中五才又提起513事件,但“513事件”这字眼也就仅仅出现4次,散落在不同章节。
由国家语文出版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不管是小学或国中,基本上都采用同样的框架论述513事件的前因后果。教科书告诉我们,英国在殖民马来亚时采取分而治之的治理方式,导致族群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平衡,进而引发513族群冲突事件。事情发生后,国家行动理事会(MAGERAN)成立,负责接管国家行政,并制定了国家原则(Rukun Negara)。政府之后还推行新经济政策,以重组社会和消除贫穷……
如果你是一个单从教科书了解历史的国中生,你会知道513事件是跟族群冲突有关,但你不会知道1969年5月13日当天的实际状况。目前国中生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并没有叙述当天的情况,也没有提及伤亡人数。反而2001年旧版的中三历史课本,尚有提及513事件跟1969年全国大选有关,并且指这个事件夺走很多无辜性命和造成财物损坏,尽管篇幅不多。
相比之下,华文独中历史教科书对513事件着墨甚多,甚至有独立章节描述此事件的背景、导火线和结果,且附上历史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显示事发后吉隆坡街道一片死寂。
独中教科书提供多元史观
独中把513事件编入教科书是1999年的事,那是高中的《马来西亚及其东南亚邻国史》,但这本目前已停用,现今沿用的是2017年版本,内容经过修订。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科书也有提及513事件,初中内容可说是高中教科书的简化版。
不管初中或高中,独中的历史教科书皆有提到513事件的官方伤亡数据,以及一些在国中教科书看不到的论述。譬如,1999年版本的高中教科书在列举513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时,提到以下几点:
→马华公会在大选中无法获得华社的支持,候选人纷纷落败,他们在联盟政府中的地位日渐滑落,失去如财政部长和工商部长等重要内阁职位……
→巫统方面,领导国家争取独立的东姑受到党内激进派的猛烈抨击,最终领导权被取代而黯然下台……
→联盟从选举中吸取教训,认为党内政党组织众多,对执政党不仅是一种威胁,同时也可能造成社会的动乱,因此在1970年以后,联盟通过联合其他政党,组成“国民阵线”(Barisan Nasional,简称国阵),形成马来西亚的日后格局。
负责编书的董总课程局历史科编辑何玉万说,独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依据时间脉络来呈现,所以513事件从联盟时代开始说起,包括介绍我国独立后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概况。
在编写教科书时,编审小组基本上是根据官方资料来说明。她说:“我们也不敢说太多,这事件在当年很敏感,”因此编审课本时需要非常小心,一切以官方论述为主。
除了交代事件始末,独中历史教科书的课文还穿插〈知识馆〉(初中)和〈历史百科〉(高中),主要目的是提供辅助资料让学生参考,但不作考试要求,学生不用特地背诵。之所以把这些内容也写进课本,何玉万解释因为历史是多面的,编审小组希望带入不同的史观,让学生有不同的视野。
上述提及的初中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何玉万皆有参与编辑。问她513事件这部分内容有没有让编审小组很挣扎,她表示:“我们在编课本的时候,只要是马来西亚当代史我们都很挣扎,因为很多时候官方这样写,可是我们华文报章还有华裔时评人的论述却不太一样。” 最后,编审小组都是以尊重史实和为教育服务的精神,作为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原则。
■小学六年级历史课本(2015年出版)
→1969年5月13日发生的“五一三事件”破坏了社会安宁,因此以敦阿都拉萨为首的国家行动理事会宣告成立,旨在恢复国家的秩序。(第48页)
→制定国家原则的原因:
‧英国在殖民统治马来亚时,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或治理方式。
‧分而治之的治理方式导致各族群在就业机会与居住地区方面产生差异。
‧以族群区分的经济活动导致各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衡。
‧经济地位的不平衡引发社会上的不满。
‧1969年5月13日发生了族群冲突事件。”(第49页)
→“五一三事件”是我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为免重蹈覆辙,我们必须互相尊重与包容,以确保国家的和平与安宁。”(第49页)
■国中五年级历史课本(2018年出版)
→第一大马计划带动国家经济成长,却因为五一三事件而受阻,显见以往所有的经济发展计划皆未能解决团结问题,各族收入差距仍然显著。(第201页)
→整体而言,虽然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带来进步,特别是在第一阶段;但是族群间的不满情绪依然浮现,以致发生五一三事件。(第205页)
→制定国家原则是因为五一三事件,这个族群冲突事件危害国家稳定、安宁和安全。负责接管国家行政的国家行动理事会(MAGERAN)成立了国家咨询理事会,以便讨论和分析国家团结课题。(第210页)
→由社会特定群体掌控的国家发展会引起不满,并引发像五一三事件那样的族群冲突事件。政府已实行例如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乡村发展计划、新经济政策、国民发展政策等政策。一般而言,这些政策是为了保障经济公平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第222页)
■华文独中初三历史课本第三册(2010年出版)
(摘录)1969年5月,举行国、州议会选举,各政党以种族课题作为竞选宣传的重点。选举结果,联盟无法保住国会中2/3的多数议席;州议席方面,也较上届少79席,其中槟城和吉兰丹由非联盟政党执政。
选举成绩揭晓后,取得胜利的政党展开了庆祝游行,却引起偏激人士的不满,挑起种族间的敌对情绪。5月13日,吉隆坡发生了骚乱事件,造成众多人命伤亡。鉴于事态严重,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禁止一切政治活动与集会,并封锁新闻,史称“五一三事件”。
作者 : 梁慧颖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05-12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05-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