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星期一

马来西亚的华语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越来越多元,我们有机会接触各国网友,无论是发帖分享意见或是留言调侃,身为华人更是容易与外国的中文世界网民交流。

不久前,在朋友圈看见有人提问——你们在和中国人说话时,会不会刻意用“北京腔”讲话?

由于有着不少中国各地的朋友,我想了想自己平时说话的方式以及跟当地朋友说话的方式,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觉得国人所谓的“北京腔”多是听起来很做作的,充满不恰当的儿化音的腔调,而非较为标准的“普通话”。

但是近来有位台湾朋友告诉我,我说话的方式和腔调“很不像马来西亚华人”,是否在对话中有意识地拿掉了“那部分”。震惊之下,开始思索自己到底失去了“哪部分”,开始反思自己是否陷入“北京腔”的陷阱,何以不自觉地“背弃”了国情。

我想,对方想表达的,或许是我的遣词用字没出现“啦、吧、哒、喂、诶、哇咾”之类的尾音?还是没掺杂着国英语及方言词句?不得而知。

较早前,聆听了一场探讨华语华文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及发展变迁的讲座。其中谈论到华人先贤初落脚时只会说各自方言,几乎互不交流,就连孙中山、陈嘉庚等人在面向不同籍贯群众演讲时还需要带着方言翻译的事迹。及至后来办学时开放各籍贯子弟入读学堂,才弃方言教学而改用统一语文,再一路发展至今。

当年先贤的高瞻远瞩,让华文教育相对完善与普及,也为马来西亚的华人面向中华区域的交流带来了便利。这十年来,多的是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到华校,前朝政府也公派友族公务员远赴北京大学专门学习汉语。可惜的是,在华社,SPM/STPM的华文科考生年年减少,就连华小也渐渐面临国际学校的招生竞争。

华人,或许是精明的思维,就连学习母语也要考虑“好不好用”、是否容易考到A、不要影响成绩单免得拿不到奖学金,呼吁鼓励新生代学习时更要说是因为中国经济崛起了学华语能更容易沟通,做生意更方便云云。

身处同一片国土,我们从来没见过马来人印度人因为英语“好用”而抛弃自身的语言。泰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法国人、意大利人等等国家,也没有因为英语“好用”、国际通行,而不珍视自身语言,反而拥有更强烈的民族自尊,除了发展经济,也在影视、餐饮、艺术等领域展现魅力,以此让外国人主动去学习他们的语言以更直接了解相关文化。

身为华人,我们学华文,考华文,说华语,几乎是天经地义或自然而然的。充当“官话”角色的华文,在课堂上正统学习;方言就留在家里由各籍贯传承,这样的华族才不至于失去根基,失去凝聚力。

华团、华教领袖或家长应当鼓励后辈至少读到SPM华文,有了考生的量,才能显得出平均水准,分数线才能更平衡,才会更容易拿到好成绩。而不是现在这样,多是有信心考A的考生才报考,导致分数线提高,进而出现要95分以上才能A+的局面,造成“华文难考”的恶性循环。(小编:学生难以在SPM中考获A或A+,完全是因为教育局为了打击华文科所采取的特殊手段。

学吧!就算没有崛起,也没有任何一种语文是无用的。在中学阶段多学一科华文,也不是要人人都学到成为博士的程度。只不过,若是身为华人都不学不考不说,难道还要留给异族人士去学,再转个身来为我们的子弟上课授业吗?

作者 : 骆宇欣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10-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