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

失语的年代 ◎ 张兼荣





前日看到了陈老师的文章「请跟我讲方言」,指出了老问题,即方言在现代要如何安身立命。不消说,这里的方言本土性极强,根本不同于中港台区,它们隨著华裔移民南来,扎根于椰林热岛,再经语言大杂烩一番,终成为现在这一语言景色。

陈老师担忧的是,观察得知,多数现代人对于方言是处于「失语」的状態,而年龄介于30至60的人士是祸首。原因大抵就是语言传承的断层现象,至于为何形成则可由多方面影响。

方言一直没有被政府所推崇,因为「统一」政策观念底下,华语作为母语的维护工作已是艰辛万苦,方言虽是「小道」语言,可却不至于受到打压,至少我们在家中还是能说说。(我记得小学时,学校是不允许说方言的。)

在捍卫自身母语——华语与华教的情况下,华语讲的地位跃升,极度被看重。华语面对可能被消灭的情况,方言问题则变得轻微,然方言逐渐消失的时间线一直前进著。

我们一般上就重视三种语言,英语(国际语言)、华语(中国崛起)与国语(考试需要)。方言的生存如同在夹缝中,只希望能在消亡殆尽前被乡音考古。说到底,从教育做起还是首要任务,从小就建立起方言继承人的荣誉感,不仅仅是学还要讲,什么时候讲呢,如果无法达到日常运用,则该语言难以为继。

自从我曾祖母过世后,就没人跟我说客家话,爸爸与叔叔姑姑会说,但不会和我说,这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尷尬感存在。之后读书阶段,同龄层的人也不大会以方言沟通,出了社会,除了与老一辈相处,没甚大机会用来沟通。



除了粤语与福建话以外,其他方言存在危机较为急迫,毕竟我们还有TVB港剧的输出,更有本土福建话电视频道,但会听未必会讲也是一种失语现象。

其实我们应该清楚,这些所谓的方言就是「古音」的后继者,有些诗词就是用古音念出来的,而非现在的普通话。单就这点,我们不应该认为主流语言就高一等,方言是不入流的语言,这是非常无知的想法。

方言本就是一种地域性的產物,但它融合性强,本土方言就很能说明这点,它让人有亲切感(同样籍贯者),但这无关乎你的祖籍而是你的语言。我们这一代大部分已是脱离中国的祖国情义结,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已逐渐失去其当初的作用,即凝聚一方同伴。当我们说出来,它更像一种纪念同乡情意的存在。



评论来源:
东方日报 2018年11月11日 21时41分 • 评论: 张兼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