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星期二

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讀書讀到博士,究竟能收穫什麼?各種能力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思維方式。

博士學位只是你曾經高度專注於某一學術領域,並且取得大小不一成果的證明。(Shutterstock)






首先,想像這個圓代表人類所有的知識。

小學畢業的時候,你知道了很有限的一點知識,就是那個藍點。





到了中學畢業,你又多知道了一點。


拿到學士學位,你有了專業的偏向。





碩士學位讓你更加專業。


閱讀研究論文,或許會讓你第一次明白人類知識的邊界所在。





一旦身處這一界限,你會有自己的專注點。


你需要在這個邊界努力幾年甚至十幾年。





直到有那麼一天,你終於突破了人類知識的界限。


取得這個突破點的人,會被我們尊稱為「博士」。






當然,此時你眼中的世界已然與眾不同。


但是,請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視野裏打量這個世界。你自詡的偉大進步,或許只是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中不起眼的一小步。

博士視科學如生命

永遠記住,博士學位只是你曾經高度專注於某一學術領域並且取得大小不一成果的證明。博士不一定是最優秀的那批人,他們看的文獻,做的ppt,寫的大小論文,熬的夜,晚的婚晚的育,付出的各種努力和將來有多高的收入顯然沒有必然聯繫,這道理放在演藝圈也一樣。




有人專門估算了《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博士和Leonard博士能賺多少錢,結論是他們的收入比芝士蛋糕工廠飯店的服務生Penny基本相當。這些學霸和天才們,與服務生做鄰居,而且服務生自住他們合租。你看,卑微的薪水、忙碌的身影,不只是中國的博士面臨這種情況,美帝國主義也有唉!

但是,博士視科學如生命,將科研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和行動力,卻每天都在拓展着人類對世界的認識。

舉個簡單的例子,40年前,關於人類早期冶金史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直接上Science的,這個領域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人類知識的邊界。但如今,這個邊界已經變成了「知乎」上隨便哪一位都可以聊上幾句的內容。是知識貶值了嗎?恰恰相反,這表明了人類知識邊界的拓展,這是包括博士和博士生們在內的大批科研人員努力的結果。

讀到博士有什麼收穫?

讀書讀到博士,究竟能收穫什麼?各種能力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2014年畢業生典禮時,紐約前市長米高·彭博(Michael Rubens Bloomberg)致辭中提到:「一所大學的職責並不是教學生思考什麼,而是教學生如何思考,這就需要傾聽不同聲音,不帶偏見地衡量各種觀點,冷靜思考不同意見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論點。在每個問題上,我們都應該遵循有理有據的原則,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只要我們這樣做,就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沒有打不破的僵局,沒有達不成的妥協。」

在我看來,這種思維方式,至少包括三個層面:

質疑的精神。做研究的起點,就是不要輕易相信已有結論。很多想當然理應如此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你需要重新審視研究者的前提假設或者制約條件,並找到分歧,通過客觀嚴謹的分析得出可能不同的觀點。你質疑的愈是公認的權威觀點,你的研究就愈有創新性和爆炸性──當然,要有思想準備,你的質疑被駁回的概率也愈大。

創新的精神。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有自己的突破。這種創新,是指學術意義上的創新,與一般性的發明創造不同,是在理論上對某個領域的某一點做出一點貢獻。



匠人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對一個方向進行研究,以及可能一輩子都要朝着一個方向死磕。愈是深入研究,你會發現自己的所知甚少,愈到寫作的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研究滿目瘡痍。其實說實話,真正的博士研究,只有自己更知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別說評審老師,就是導師可能都沒有你自己心裏清楚你的創新所在和研究的不足。這種對於極致的追求,與現在社會所提倡的匠人精神有很多相似之處。

来源:
專欄:思想與社會 作者:群學書院 日期:2018-12-2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