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财政预算案都是最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政府事务。由于拨款牵涉各部门行政,各种大小政策,关系到收入和征税,都与财政预算案息息相关。
教育拨款,当然又欠公平。就算以所有华校相关的拨款总额对比那所与巫统息息相关,却依旧获得几十亿拨款的玛拉与旗下的工艺大学,我们只能感叹,手法更绝了。
独中的1500万拨款让人转移了视线,认为独中终于也获得重视了。从无到有,或许是个成绩。但,马来西亚的华人教育,从来就不只是独中这一块。
虽然如此,身为华人后辈,我们至今仍要钦佩那些不随着改制,而坚持独立筹款办学的学校。
国中呢?自从改制过后,哪里还有什么“华文中学”?那些有着华校、英校、教会学校背景的中学,用的是“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的名头,即是“国民型中学”,以示与“国民中学”的区分。行政上、公文上、档案上全是官方语言,为了顾及各族感受,有者甚至也在周会或会议上使用官方语言。这些,都没有错,毕竟相关学校还是由董事会兼顾。问题是,“华中”的定义,又是否为某些华社自我安慰的命名?“华中”的定位,在官方眼里是不是“华文中学”?还是一道政策、一个校长任命就能让民族特征变调的学校?
当然,留存于体制内,需要智慧来周旋,在缺少官方照顾的时候,也有赖于华社缴付第二所得税大力支持,才能一路走到现在,在致力提升学术表现的同时,也有很多国民型中学坚持着华文课列为正课,使华人教育继续传承。
近来,有政客或外围洗白者大言不惭的说,“只要马华放弃拉曼,就会获得数千万行政拨款”云云。
上述言论,一看就是在打击政敌。但我们,一直都相信新政府是最宽容最仁慈最照顾学子福利的。若说以政治手段打击政敌办学,是万万说不通,亿亿也说不通的。只要一看与巫统相关的玛拉得到的以数十亿计的拨款,我们就能感受到,新政府从不偏袒华人,那些友族社会对非巫裔部长的指控,通通不正确。
至于打击政敌,怎么可能?玛拉不都还是被照顾得更好了吗?拉曼明年有100万要感恩了吧?没有行政拨款是因为马华的关系嘛,学一学人家民政办的大学,没有一分钱拨款也一声不吭。
如今回看中学改制的往事,让马华“放弃”拉曼的喊话,是否也像当初信誓旦旦承诺各源流中学纳入主流体系后由政府承担发展经费如出一辙?
以国民比例里约占22%,在政治上强力95%支持率换来的新的“希望”政府,果然让华社充满了“希望”。
我们“希望”,与华人教育相关的拨款从教育部641亿总预算的微薄比例,多提高一些。
我们“希望”,未来的教育部长、财政部长、首相等等能更关注多源流教育,希望议员们少搞政治,多做实事,让国家更有竞争力。
我们希望来年油棕丰收。
作者 : 骆宇欣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9-1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