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星期一

【教育没那么简单】◎林维贤





今年我结束在公立教育体系13年的求学生涯,这些经历让我对教育课题有了一些想法。

明年我国小学低年级将全面废除考试,有反对的声音,但也有人雀跃万分,高呼教育终于回归了本质。应试教育需不需要保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作为学生,比起这些我更关注的是,究竟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去执行改革。

的确,教育部有计划方案,即推动“课堂评估”和“校本评估”,以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而这些年来,我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

这些计划的出发点与执行方案看起来总是美好的,但也许只有老师和学生真正能体会改革其中所带来的成效。

我是PT3制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新考试模式的目标很高,旨在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最明显的改变莫过于历史与地理笔试被废除了,而学生与校方逐渐淡化了对这两科知识点的重视,转攻写专题报告的技巧。这反而导致很多学生被迫漫无目的地去采集资料,并盲目抄进报告里只为应付要求。至于对地形变化或人类历史发展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却显得毫无用武之地。




当然PT3在其他方面有带来了一些好的改变,这里只是想借此说明我们不能因为盲目改革而牺牲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在提倡21世纪教学模式的同时,小学低年级教育一些最基本的目的是不会变的,那就是让所有学生掌握各种语言的简单词汇、基础算术能力以及一般生活常识与价值观。

这些都是每一个人在社会里不论地位高低贵贱,都应该掌握的能力。听起来很简单,但想打好基础我们依然得让学生勤做练习,让他们在这过程中思考,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些东西是替代不了的,可能现在传统教育模式被扭曲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过往所使用的教育方法。

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创新,那是本末倒置的。迎合新世纪所带来的创意元素,比如表演、展览、户外活动等,是对现有教育很好的补充,但是它不会是主轴,重心依然得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我们不能因为听起来美好而去拥抱它,它是需要经过仔细研究并定时探讨,去区分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没有效的,而不只是泛泛而谈的理念。




之前曾经推行了很多其它所谓教育模式的创新,到最后却演变成了各方互相配合,纯粹为了应付官方需求的工作。新制度还需要确保学生不会因为五花八门的新课程、新上课模式及新评估模式而搞得师生无法兼顾各种要求,甚至顾此失彼,削弱了本来最应该掌握的基础技能。当然教育部废除考试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着重人格塑造。但这本应该融入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里,与有没有考试没有直接的联系。塑造人格,我们要的是建立起更好的通识教育,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培养生活素养,去了解周遭世界,也了解自己。



接下来我想扩大范围去讨论需不需要考试的这件事。

不管小学还是中学,废除考试的主要动机是让学生能在轻松快乐的环境里学习,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抑的原因。

以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而言,考试只是表面原因。考试之所以惹人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知识太“痛苦”了。很多学生不知道他们在学什么,现有教学模式很缺乏对清楚解释概念的重视。如果我们能有效地传达知识,让学生从“不会”到“会”所需要走的路不再那么艰难,也减少反人类的死记硬背,那准备考试的过程也不会那么痛苦。

此外,学生若在课堂上学不到有效知识,便纷纷涌入补习中心,挤占课后的私人时间,因此更加倍感压力。适当的补习当然是好的,但现今我国补习业的繁荣发展背后显现出的其实是学校教育的无能为力。也许很多人希望取消考试,就不需要读那么多没有用的知识了。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他们不知道知识有什么用,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自己读了书以后该做什么。



另外一个痛苦的原因就是堆积如山的功课,其实也不全是因为数量繁多,而是功课的性质。很多功课都会涉及抄写,甚至是做习题也要从书本里抄,这些功课不只对学生的帮助微乎其微,还压占了一些有心向学的学生自发学习的时间。

以上这些问题,也许或多或少都是因为考试带来的,但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废除考试就能解决的。我们不能表面地把“废除考试”与“回归教育本质”画上等号,因为中间有太多工作要做了。

考试的确有很多弊端,但如果考试所带来的压力问题只让人们觉得学业知识是无用的,那是悲哀的,也是反智的。改革教育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课题,作为一位学生,我不反对小学低年级废除考试,因为对现状有所改变总是好的。不论什么模式,我只希望我们能在真正意义上对症下药,因为教育没那么简单。




也许废除考试能带给学生快乐,但如果这份快乐只是因为少了压力,甚至少了求知的欲望,那么教育改革会是失败的。我由衷希望这份快乐是建立在更多学生能开始去享受知识的基础上的,这样才是真正进步的教育。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本报特约.作者:林维贤.先修班毕业生.2018.12.3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