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

留学中国的迷思




中国大学的发展步伐是与中国政府的政策一致,因此当中国政府在大力推动“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政策时,中国的各大学也积极推动与落实“走出去”政策,即会把招收国外留学生这一工作落实。





中国自1978年挥起改革开放的旗帜后,经过40年努力,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及基础建设上都取得飞跃的进步,甚至在许多高端科技领域,如只用了短短数年就在中国普及化的“无现金消费模式”,更排在世界领先位置。

校长访问团成员在参观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时,对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勘察船感到兴趣。




由于过往留下的刻版印象,导致大马许多华裔家长和学子普遍上存有 “中国的大学水准处于落后或封闭” 的迷思,结果有许多大马学子错过了踏上中国高校留学的列车。

不过,近十余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在经济与科技领域发展取得飞跃的表现,再加上自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华留学的大马学子在回马后成立了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积极开展推广大马学子到华留学的工作,渐渐的打破了家长和学子心中的 “迷思”。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会长莫泽林透露,根据一项最新的官方统计,2007年到华留学的大马学生只有1800人,到了2017年,留华人数已突破8000人,并且预测在接下来的两年,大马的留华生可突破1万人大关。




因此,他大胆预测,接下来的10年甚至是20年,无论是在马来西亚,或是全球各国都会掀起一股到中国留学的热潮。

中国青岛大学领导迎接马来西亚校长访问团一行人时合影。

本报记者在9月中受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邀请,跟随该会举办的“大马华中校长中国高校观摩团”,前往中国的北京理工大学及位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进行考察访问。

这次为期10天的中国两地(北京与青岛)观摩访问团,共有来自东西马的19所独中及华中校长与老师参加,期间除了到2所大学考察与参加座谈,也获安排访问了一些科技研发公司、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公司、实验室及具办校特色的中小学等。

莫泽林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过去大马学生到中国留学一直热不起的原因,主要是大部份家长对中国存有负面看法或迷思,如不少人习惯性的把中国人生活水平落后,一些不文明行为等根深柢固的想法,与中国的教育水平挂钩,结果造成他们即使已知道中国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但还是摆脱不了对中国存有负面想法的刻板印象,总是认为中国的高教水平是落后的。




他说,这些存有错误观念或迷思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去中国留学,看不到 “钱途”,包括认为没有多少企业会聘请毕业自中国大学的学生,更有些甚至认为到中国留学的大马学生都是因英语太差,结果在没有选择下才会到中国留学。

“ 其实只要认真做一些调查或收集一些属于公开的资料,就可破解他们心中的迷思,如全球各国学生到中国高校留学的情况及人数、大马留华生的就业情况、中国企业分布全球各国的情况、中国政府对该国高校的投资数额、中国大学在世界最佳大学的排名,以及中国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创新产品的表现等。”

马来西亚校长访问团被安排到北京中关村访问;前左一为星洲日报高级记者陈世传。



中国高校图书馆,无论在管理及使用上都已全面网络化。

期望更多大马学子到中国留学

莫泽林说,中国政府已订下在2020年时要把在该国留学生增加到50万人,而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共有204个国家,有48万9200名学生在中国的高校就读,因此大马学生要把握机会,与世界各国的学生一样,踏上到中国留学的这一趟列车。

他说,中国大学的发展步伐是与中国政府的政策一致,因此当中国政府在大力推动“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政策时,中国的各大学也积极推动与落实“走出去”政策,即会把招收国外留学生这一工作落实。

他强调,身为一个属于马来西亚留学中国的学生组织,该会把推荐大马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工作视为一项使命,也是责任。



我每年都会有几次带队到中国各地大学访问,从中发现各地区的大学都在积极招收外国学生,其中也发现有许多国家努力的把学生往中国送,但相比其他国家,马来西亚到中国的留学生,大部份是属于‘民间性质’,不是政府推动落实的。”

他说,留华同学会已有全盘计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把留学中国的讯息带到全马各角落,期望能把更多大马学子送到中国留学。

他透露,留华同学会在推广到华留学的计划上有4个方面,即(一)打破迷思,传达讯息、(二)寻找资源(奖助学金)、(三)就业与实习、(四)人才回流。

莫泽林说,无论在基础建设、工农商业或尖端科技领域,我国在许多方面可向中国取经学习,因此学子们应把握上述机会到中国留学,这对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益处。

“ 如今随着各大中资企业大举到我国投资设厂、设立东南亚区域总部,中企希望能招揽更多熟悉中国的本地员工,这对留华毕业生而言是优势。”

他说,中国大专学府超过4000所,并不是只有清华北大才是具有实力,因此大马的学生是有很多选择的。

他说,中国政府早在90年代起就落实了面向21世纪的“211工程”,目的是重点发展与建设100所高等学府,接着到了2000年代,又推出重点发展42所(36+6)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从中可见中国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心。




随团访问校长感想

吉隆坡中华独中校长张梅莲

“科技兴国” 是她对这次观摩团成果的最大感受,让她亲眼见证了中国政府对高教发展的投入,看到了中国大学与企业公司在联合研发创新产品这一块的认真与努力。

她说,随着时代局势改变,身为教育工作者深刻的认识到未来的世界是由科技引导,因此从教育乃立国之本的层面审视,培育科技人才,确实为确保国家兴盛的重要条件。



“ 我的学校有五千多名学生,过往至今,选择留在马来西亚,或到欧美及台湾升读大学的学生占据大部份,原因是大部份家长与学生对中国的高校存有刻板的负面印象,因此不会选择让孩子到中国升学。”

她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及经济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已让一些家长与学生对中国高校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在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中国学习。

柔佛宽柔中学副校长陈淑芳

由于地理位置上与新加坡毗邻,加上家长的惯性思维认为,到“英语源流”的大学升造才是未来前途与“钱途”的保证,因此该校的学生,大部份选择到新加坡、欧美或台湾等地区留学,到中国留学的学生比率依然只占少数。

“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 ‘智慧才是永恒的财富’,因此把孩子送往哪里升学,最重要的条件是 ‘大学教育能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当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到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也包括能否扩展视野及培养世界观。’ ”



在为这次访问团做总结时,她强调,经过这次的考察,让她对中国高校水平的提升、校园的学习氛围、中国人民人文素养的提升等感到震撼,并认为一个国家文明素质的提升,更是一个国家综合水平提升的展现,这一点是有计划到中国留学的学生,或家长应该认真考量的。

 彭亨关丹中华中学校长蔡若峰


他早已看准到中国留学的潜力,因此早已为学生做好了准备,自行组织了考察团到中国各地区的高校去考查,目的就是真实的掌握中国高校的发展情况及水平,以便为该校毕业生“引路”。

蔡校长在交流会上发表谈话时说,该校刚开办5年,目前有五百多名学生,到了2020年才会有第一批学生毕业,但为了给学生铺好路,该校已进行准备工作,考查各国的大学,以便为毕业生引路。

“ 中国高校的发展与现况,我认为是取得飞跃性的发展,无论在学术水平、师资、学校环境及研究创新等方面都让人刮目相看及深具信心。

因此,我校在未来除了会引荐本校的学生前往中国留学,更寄望发展成为马来西亚东海岸(彭亨、吉兰丹及登嘉楼三州)的留学中国联络处,帮助及推荐更多东海岸学生到中国留学。”



2017年留华学生概况(取自网络资料)
留学生:48万9200
马来西亚留学生:8000
分布:204个国家和地区
排前10的留学生国家: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印
尼、哈萨克斯坦、寮国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副刊‧报道:陈世传、练珊恩‧2018.12.2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