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星期一

【今日泰国华人】不畏艰难留根脉 🟢 新生力量传薪火



孔堤公学的小学生快乐学习华文,对他们而言,这是祖辈的语言,也是通往世界的语言。

孔堤公学的小学生快乐学习华文,对他们而言,这是祖辈的语言,也是通往世界的语言。


泰国政府在1950年起落实20年的排华政策,民间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人掌握泰国经济命脉而产生排华情绪,当地华人为求自保,大多主动放弃原来的姓氏,改用相同意思的泰文作为新姓氏或是当地原有的姓氏。


历史上,泰国政府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同化华人,多次落实了华文教育限制政策,导致泰国华教出现跨越至少两代人的断层。

1918年,泰国政府颁布《暹罗民立学校法》以管理华校,3年后再颁布《暹罗强迫教育实施条例》,结果,从1933至1935年间,共计300所华校因为不合条例被迫或是自动停办,逼使华教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从1938到1944年,銮披汶政府实行亲日排华的外交政策,并主张“唯泰主义”,禁止华文教育,当时全泰国的华校几近全军覆没,唯一幸存的华校也改为泰校。华文教育的传承,仅能由小班制(不超过7人)的家庭教师来延续。
 
1948年后,因銮披汶政府再度掌权,政府更严格的限制华校,例如小学华文课只能教授至四年级,一周不能超过10小时、不能提及中国习俗文化等条件,因此华文学校逐渐式微。
 
为求自保放弃原来姓氏

1960年代,泰国政府颁布《发展国家教育方案》,推行7年制义务教育,并规定民办的华校仅能开办四年制小学,此方案导致泰国华校严重衰落,因为家长担心孩子从华校毕业后无法衔接升学制度,在越来越少学生到华校学习下,华校数量直线下降,华文教育日渐衰退。

后来,泰国政府在1950年起落实20年的排华政策,民间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人掌握泰国经济命脉而产生排华情绪,当地华人为求自保,大多主动放弃原来的姓氏,改用相同意思的泰文作为新姓氏或是当地原有的姓氏。

日子一久,泰国华人被同化了,华人逐渐融入了泰国社会,而华教复兴工作,却是在近20年才开始的。


Saran Wanglee博士

Saran Wanglee博士

●Saran Wanglee 博士
廊1919首席执行员
黉利家族第5代传人

回顾历史,百年火船廊再现风华

这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妈祖庙,也是新兴的网红拍照打卡胜地;这里有百年历史的壁画,也有时兴的潮店。位于昭披耶河西岸的廊1919(LHONG 1919),与人气景点Icon Siam毗邻,前者古典雅致,后者极尽奢华,一并陈列毫无违和感。这就是曼谷日常的魅力。

廊1919的历史可追溯至1850年的拉玛四世,在1919年,来自广东汕头的清朝商人陈慈黉所代表的陈氏“黉利”家族买下,在原址兴建碾米场、仓库与员工宿舍,开始了“陈黉利行”蒸气船(又称火轮船)货运贸易,故廊1919前身也被称为“火船廊”,当时主要将白米出口至中国,再进口丝绸与茶叶等干货,卖给帝王贵族家。

独特历史和文化见证

“150年前,这里曾经非常辉煌,当年许多华人为避战,从海路来到曼谷谋生,黉利家族对身染恶疾或身无分文的华人施医赠药,介绍工作机会,并安排他们住进这家中式三合院,一下便成为华人重要的聚集地。”长着一双凤眼,眼神锐利留着落腮须根的Saran博士指着对面的Talat Noi和耀华力路,都是正体中文字,那是当年华人大举移民的见证。

后来,古老建筑随岁月递嬗逐渐不敷使用,老房子缺乏现代化浴厕,不适合现代人生活,加上人事变故,渐渐的荒废凋零。

眼见古迹就快倒塌,黉利家族后人齐心奔走,聘请专业古迹修复师进行结构补强与修复时,惊见斑剥的石灰墙下居然藏着一幅幅生动的古画,在门框、在墙身、在窗架上,一幅又一幅,都是祖上留下的宝物,随着白漆一片片落下,重见天日。

这个发现可不得了,Saran博士知道那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与家人投注心力资源去考古,“我们想把建筑回复原貌,但修复需要不少经费,这座三合院也要想办法养活自己”,这是廊1919落成的契机。


廊1919集古典与现代文化于一身,昔日的三合院高挂着妈祖的龙袍、大香炉里插着巨大的龙香,一砖一瓦都有说不完的华人下南洋故事。
廊1919集古典与现代文化于一身,昔日的三合院高挂着妈祖的龙袍、大香炉里插着巨大的龙香,一砖一瓦都有说不完的华人下南洋故事。


注入文创新活力


终于,在2017年11月3日的晚上,廊1919重启人潮,人人都到正院中央的“聚宝堂”朝拜3尊妈祖圣像,“这也是其它妈祖庙少见的神像,分别是妈祖凡身童年时的林默娘、得道升天后的妈祖,及受封为天后圣母的样貌,是闽南信仰特色。”

堂上高挂晚清重臣张之洞落款“惠此中国”匾额,那是黉利家族对中泰两国巨大贡献的殊荣,据说当年华人移民中获赐这类匾额的家族仅有3家呢。

廊1919是一段泰国近代华人移民史,记录了拉达那哥欣时代的中泰贸易,也在黉利家族的修复与活化下,成为新兴的曼谷河岸景点,在时代演进下成了文创园区,以新姿态传承文化。

在这里,随便按下快门都是最时兴的文青网红美照,廊1919集古典与现代文化于一身,昔日的三合院高挂着妈祖的龙袍、大香炉里插着巨大的龙香,一砖一瓦都有说不完的华人下南洋故事。

你若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院区里的巨型壁画,其实都源自某个角落的历史,在游走寻找间,回忆那个华人胼手胝足,努力融入当地,同时心系祖国的,克难时代。


罗宗正:未来,华教在泰国会越来越好,逐步扩大与深入,华教已经深入民心。
罗宗正:未来,华教在泰国会越来越好,逐步扩大与深入,华教已经深入民心。


●罗宗正


泰国华文教师公会主席
泰华通讯记者协会主席
泰国中华总商会资深常务会董
泰矿源有限公司兼泰中有色金属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华文教育在泰国开花结果

罗宗正记得二战前,曼谷有数十家华校,后来政府觉得华文会灌输共产主义,因此渐渐的用各种方式来对付华校,他当年求学的南洋中学的小学部,在1948年被封时,校长与老师都被捉起来,怀疑他们是共产党员。

“后来,他们从泰北到中国去参加革命了。华校一家接一家的被关闭,或者限制每日学习华文的时间,每月只限初一到初四日可以学华文。从1949年到1980年,泰国华教全面停顿了30年,两代人失去学习华文的机会,现在很多新生代,一句中文都不会讲。”


孔堤公学,是泰国复兴华教的其中一所华校,全校有593名学生,采用免学费与免费午餐优惠,吸引周边中低收入家庭将儿女送来接受华教。
孔堤公学,是泰国复兴华教的其中一所华校,全校有593名学生,采用免学费与免费午餐优惠,吸引周边中低收入家庭将儿女送来接受华教。


曼谷孔堤公学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市区的中低收入群,他们在公学里接受华文教育,期许能凭着掌握华文优势,改变家族命运。图示学生在上学前集体早操。
曼谷孔堤公学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市区的中低收入群,他们在公学里接受华文教育,期许能凭着掌握华文优势,改变家族命运。图示学生在上学前集体早操。


保送中国学习回国教华文


80年代后,因为中国强大了,泰国政府重新允许开办华校,问题来了:当年的华文老师不仅人数很少,而且都老了,更严重的是他们的水平也不高,只有小学资格,因此罗宗正发起学习华文运动,成立泰国华文教师公会,请北京教授来培训华文老师,再保送老师到中国学习华文,毕业后回来执教。

“华校开始在大城市里复兴了,但偏远的农村小镇却没有机会,这时我把一些高中毕业生派往中国,再鼓励政府官员也同样学习中文,保送他们去中国学习。如今,从上下议院到国务院到各厅级都有中文翻译,沟通就很方便。”


张丽贞(左起)、罗宗正与林滨汉参观孔堤公学上课情景,学生对华文有很大的兴趣,高声朗诵课文。
张丽贞(左起)、罗宗正与林滨汉参观孔堤公学上课情景,学生对华文有很大的兴趣,高声朗诵课文。


学好中文,会有更好未来


过去,家长对中国不了解,不敢让孩子去学习;如今,他们都抢着让孩子去学华文,知道华文在未来有无限的发展前途。在泰国,华教老师的薪水是1万5000铢,若会中文,工资比本地人多一至五倍,华文导游有数十万,中资企业都以四五倍高的薪水来聘请懂得华文的本地员工。

如今,泰国有约二百多家华校,每周5节课,一节一小时的学习华文。这里的华校分两种,一种是全免,一种是私立式,约占30%,都是学简体字。

“未来,华教在泰国会越来越好,逐步扩大与深入,泰国人在中国留学是世界第二多,近两万人,说明经过我长期来的反映,华教已经深入民心。中泰民族渊源流长,是同个民族,无论是民族文化与习俗都有天然的感情。”

在中国国务院发放奖学金下,每年都有二百多位泰国华文老师到厦门、北京或广州学习华文,再回来执教,加上外派的华文教师,华教在泰国开始复苏,但前路还是很漫长的。


孔堤公学慈善会副主席林滨汉(右二)与罗宗正(右一)赠送纪念盘给星洲日报,由本报高级记者许俊杰(左二)代领。左一为孔堤公学校长张丽贞。

孔堤公学慈善会副主席林滨汉(右二)与罗宗正(右一)赠送纪念盘给星洲日报,由本报高级记者许俊杰(左二)代领。左一为孔堤公学校长张丽贞。



作者 : 许俊杰 摄影:陈敬晖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5-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