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族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热诚,很多时候比华裔家长更积极。 |
(居林18日讯)乡区华小近年来面对三项棘手挑战:(一)华裔学生来源捉襟见肘,形成华小必须靠友族来支撑;(二)华小行政语言从华语,遂渐被国语取代以方便校方和友族家长沟通;(三)董事会和家教协会面对领导层老化,却未有年轻人愿意接手。
诚育学校的教师教导友族家长如何写书法。 |
根据统计,2018年全国华小生约有52万5500人,非华裔生人数占了19%,约有10万人。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上述数据体现出华小是“全民学校”,并非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若主观的去研究,如何保住华小特质和提升成绩,才是校长和老师们最大的挑战,最头痛的问题。
《友族撑华小》这个系列,除了会带领大家到那些友族比华族多的学校,更要探讨乡区华小未来的发展。友族比华族的学校都有青幽的绿色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哗。就是因为太过于偏远,跟发展沾不上边,连带就发生人口外流。
关闭和搬迁之间 华小领导人纠结
越来越多友族入读乡区华小,包括市区华小,已是华小将要面对的趋势。华小的友族学生越来越多,究竟对华社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华小会不会变质?友族到华小接受教育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华社更要思考的是,若这些友族都从华小撤离,你能保住几所乡区华小?
校方会定时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 这包括琴棋书画 |
华社这些年一直都把焦点放在争取承认统考和增建华小,大家都把目标锁定在制度化增建华小,却似乎有意无意的不愿意去关注或协助,同样向政府争取放弃迁校条例,制度化搬迁乡区华小问题。乡区华小因为没有发展和就业机会,很多年轻人都“离乡背井”到城市工作,留下的老人兵团在面对华裔生来源困境,唯有转向吸引友族到来就读,以保存地方上的华教堡垒。
本报记者过去几个月,到访多间乡区华小进行采访,深深感受到乡区华小面对的困境和难题。现有董事即使有心要把华小迁离原址,却不晓得怎么迁?要迁去哪里?心中更有担忧,若不迁而让华小坚守在原址,有天没有了学生来源,位处关闭和搬迁三叉路口时,自己会不会成为保不住华小的千古罪人?
一个舞台,呈献多元种族特色, 这符合马来西亚精神,却也是华小的挑战。 |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乡区华小领导人的矛盾和最纠结的地方。华裔人口逐年在减少,友族人口每年持续性的增长,这些需要靠友族来撑起华小的董事会心境是患得患失。有人为了保存华小的命脉,接受和鼓励友族把孩子送进来,至于华小的特质和特征就暂且放在一旁,保校比保存特征更为重要。
有些董事虽然乐见友族到来华小接受教育,不让华小日渐微小。心中却受到保存华小文化和特质的观念左右,对越来越多友族的报读,即使心中有所抗拒,还是得接受这个事实。唯有把思维转向;只要还有董事会和家教协会的一天,华小的特性还可以受到维护。
你一看这画面会以为是在国小拍摄, 其实这是很多乡区华小的共同镜头。 |
华社自然希望华小能够质量并重,今天还看华文教育在乡区的发展,有些东西由不得你太执着。这些乡区华小的董事会和家教协会领导层,岁数和华小并行。即使有心想把这重担交给年轻人,却找不到有华教使命的年轻人接受。这一撑,就耗去了他们大半辈子,即使年过七十,还是得为保存华小而奔波。
友族家长听不懂 校方被迫用国语
友族入读华小带来怎样的影响?行政语言从全程华文,必须穿插国语,因为有友族家长看不懂华文、听不懂华语。不会用国语交流,如何沟通?
越来越多友族入读华小,华社不能沾沾自喜,必须深远考虑学校的未来。 |
友族父母把子女送进华小,心态可能和华裔家长不一样。心态不一样,要求不一样,奋斗的目标,当然也和华社不一样。董事部作为华小最坚强后盾,若跟家教协会意见分歧,华小的前景怎不叫人担心?很多华小的教师放弃升职机会,倘若有一天,教育部调派能讲、能读又能写的友族教师到来掌校,董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今天华小内有不少友族老师是在华小毕业后,直接衔接独中,再到中国留学,只要他符合教育法令规定的学术资格,就可以担任华小校长。这是危机吗?平等权益下,我们不会阻止友族接受华文教育,友族学有所成,我们应该高兴。
友族在华小持续增加 将形成以下局面出现:
行政:
-调派更多不谙华语教职员
-行政语言改变,穿插国语
-教学媒介语不再是纯华语
架构:
-家教协会必须保留特定职位给友族家长
-董事会可能会出现友族同胞
成绩:
-可能会受到影响
学生人数少过150 被归为微型学校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就被归为“微型学校”。截至2008年1月31日的统计,全国共有2611所微型学校,国小1740所,华小537所,淡小334所,占了全国学校总数的34.36%。
微小的形成原因,主要可分为3大类:
1.)地理环境:坐落在偏远地区,人口稀少,自然面对学生来源问题。
2.)人口外流:乡区或郊外地区缺乏发展和就业机会,年轻一代纷纷往城镇发展或居住。
3.)学校分布: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改变,很多在独立前设立的学校已经不符合目前人口分布的需求,有些地区的华小相互距离很近,该区的学生不足,引发了供过于求的情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