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星期四

真實的教養告白:在荷蘭,外孫女的教育,就算親外婆也不能插嘴


韋岱思從小學到大學接受荷蘭式教育,卻因緣際會成了在台灣教書的阿兜仔女婿。他觀察,在台灣經常聽到朋友抱怨公婆(或岳父母),雖然覺得長輩的要求很可笑,卻不得不服從,特別是長輩幫忙帶孩子時,因為教養的價值觀不同,經常引發親子關係的不愉快。這一點,跟荷蘭可以說是完全相反。



你不准當我家的裁判 荷蘭父母自有一套堅定的家庭教育原則

台灣父母「他家的教育方法不太妥當,應該找機會勸勸對方。」
VS.
荷蘭父母「你不准當我家的裁判,我也不會干涉你家的事務。」

外孫女的教育,就算親外婆也不能插嘴

在有學齡前兒童的荷蘭家庭中,父母一定會設立一些禁止性規矩與鼓勵性規矩。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規矩,荷蘭這種「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精神,或許可以從我家的一個小故事談起。

那天是姊姊女兒的受洗儀式,這個日子對姊姊與姊夫而言很重要,所以全家人都受邀參加,不過不知道為什麼,當天牧師準備的演講內容,除了表達他們教會的價值觀之外,也連帶批評了不支持他們價值觀的人。他使用的例子是荷蘭的安樂死政策,牧師說支持安樂死不符合上帝的價值,支持安樂死就算是一種罪。



恰巧這個主題跟我家有關。我媽媽是醫生,從小到大她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仁醫,年輕時舉家到印尼幫窮人義診,回到荷蘭後,也放棄在高級住宅區賺有錢人的錢,而是選在社經條件與治安較差的移民社區開設診所,幫助新移民。剛好那個禮拜媽媽幫了一位癌末病人安詳離世,媽媽跟我們分享時說,這個病人實在病得太重,已經沒有治癒的可能,每天都痛到無法忍受,所以自己決定選擇安樂死。身為他的醫生,媽媽尊重這個病人真心的意願,所以決定幫助他。

我相信,安樂死的過程對醫生而言並不簡單,會受到很多情感上的壓力,面臨病人的死亡到來,也必須思考生命的意義,媽媽經歷了這麼困難的一個過程,好不容易週末可以跟家人慶祝家庭新成員的到來,卻被一個完全沒有醫療背景的牧師批評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種罪惡,對同是基督徒的媽媽來說,心裡應該很難受!

荷蘭父母這樣做 

「不當別人家的裁判」,尊重每個家庭對教養不同的看法與理念。

回家的路上,我主動跟媽媽聊到這個牧師,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姊姊一家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也希望他們可以讓孩子多體驗與理解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看法。

我問老媽:「媽,妳跟姊姊姊夫討論過這個話題嗎?」

「當然沒有啊!」我媽回答,「這是他們家的事情,教養的規矩,姊姊姊夫要自己決定,我不可能介入別人的家庭,去當他們家的裁判!」

我媽的答案其實非常符合荷蘭人對家庭教養的看法。

荷蘭人普遍認為:我家歸我家,你家歸你家,你不准對我為孩子設立的規矩說三道四,同樣的,你要怎麼樣教你的孩子,也是你家的事。



在台灣經常聽到朋友抱怨公婆(或岳父母),雖然覺得長輩的要求很可笑,卻不得不服從,特別是長輩幫忙帶孩子時,因為教養的價值觀不同,經常引發親子關係的不愉快。

有時候會覺得,台灣的小家庭很難為孩子建立獨立的價值觀,因為孫輩的價值觀,是屬於整個大家族的事,尤其是跟父母有親屬關係的人,會認為自己也有權利當家裡的裁判,這一點跟荷蘭可以說是完全相反。

荷蘭父母這樣想

接受這個社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存在,是自由與開明的基礎。

也許,我媽的態度對很多台灣人而言,聽起來很自私,怎能排除他人的想法,事情只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呢?

不過在我看來,只要這個規則是雙向的,就沒什麼對錯。我可以用這個理由阻止別人介入我家的生活,同樣我也沒權利介入別人的家庭生活。這條規則不僅規範別人,也規範自己,無論其他人的價值觀跟我的相差多遠,我也必須尊重他們,並接受這個社會中有不同價值觀的存在。

這個態度便是荷蘭人自由與開明的基礎。

「不當別人裁判」的原則使得荷蘭人保持自由與開明的態度。荷蘭人覺得「自由」來自無人有權為你決定生活事務,「開明」則是因為每個人知道自己無權干預他人,所以必須接受個人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荷蘭爸爸的教養小提醒

. 每個家庭的教養觀點不盡相同,荷蘭人「不當別人家的裁判」,尊重每個家庭對教養不同的看法與不同的理念。

.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也要教他接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本文摘自野人出版《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會獨立思考、創意高、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