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星期一

【别让教育两头不到岸】◎ 杨丽琴





我有位大学同学,同窗最后一年,才得悉他是独中生。

他在独中毕业后,因家境问题,一心想读本地大学,于是在拉曼学院读了一年,再报考国立大学。大学毕业后,他继续进修,后来在国立大专任职教授。

这说明,在统考未获承认的当下,拉大和优大成了独中生进入本地教育系统和任职公务员的另一个通道。

如今,拉大闹出拨款减少风波。最让人疑惑的是,减少拨款的指示,到底出自何方?是财政部或教育部,还是内阁集体决定?

财长林冠英表示,如果拉大和马华彻底断绝关系,转型成民办大学,政府必定会加以照顾,每年制度化拨款至少3000万令吉。




这是由林冠英一人说了算,还是必须交由内阁及林冠英的“上司”决定?

别忘了,在大选前,林冠英也曾拍胸口许下多项承诺,包括承认统考、让倪可敏出任部长等,截至目前这些承诺都没有兑现,让他个人诚信大打折扣。

所以,又有谁可以保证一旦马华真的放手,拉大的“制度化”拨款一定到手?

整体风波中,只见到马华和行动党刀来剑往,马华昔日的盟友巫统没有声援;而希盟的土团党和公正党也没有发声,仿佛整起事件只是华社的内斗,不关他们的事。

如果政府真的把华文私立大专视为教育主流的一部份,怎会出现大部份人“静静”的情况?

假设拉大真的转型成为民办大学,它的地位将和其他民办大专,如南院、新纪元、韩江等平起平坐,又如何可以独得3000万拨款?

一切都在显示,所谓的3000万可能只是一个诱饵或幌子,以让马华承受各方压力,最后被逼放手。

不过,对政敌向来知己知彼的林冠英,焉能不知马华无论如何都不会和拉大彻底切割?




或许,其真正目的或是让事件不断发酵后,令华社和家长对拉大前景感到忧虑,不再把孩子送入拉大就读。拉大失去学生来源后,自然也就欲振乏力了。

“剿灭”了拉大,等于把马华的最后一个政治资本也“剿灭”,让马华更加难以翻身,行动党在华社当中更是一党独大了。

教育和政治的确不应挂钩,但在这个理由的背后,如果隐藏政治议程,就让人不寒而栗了。

过去,由于马华和政府有政治契约,所以拉大被“关照”。如今因为换政府,所以失去“关照”。

结果,拉大有可能转型为民办,这是目前的趋势。

事实上,所谓的民办,等同华社自己掏腰包。政府口头承诺的制度化拨款,可能只是一个吃不到的馅饼。

如果5年后,希盟败选,马华回归政治主流(政治上没有不可能的事),马华会“认领”回拉大吗?届时的新政府会和马华重新缔结政治契约,再度“关照”拉大吗?如果不会,拉大是不是两头不到岸?(毕竟,另一个新政府可能有样学样,忙于推翻前朝希盟政府所有的政策,包括制度化拨款)。

无可否认,经此一劫后,拉大的优势已渐渐被消磨,而马华能苦苦支撑多久,还是未知数。一旦拉大撑不下去,而统考又迟迟未获承认,独中生等同失去了进入本地大学的另类管道。

说到底,真正两头不到岸的还是华教和华裔子弟。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琴不字禁‧
作者:杨丽琴‧《星洲日报》高级编辑·2018.12.0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