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

华教新路向、新论述


















我国华文教育过往都处于救亡图存的局面,隨著509变天,独中破天荒首次获得拨款,承认统考也似乎出现希望。

儘管华文教育前景看似渐露曙光,民间反对声浪仍然强大,友族对政府部门使用华语文感到异常敏感,如今华文教育从受压逼者摇身一变,成为威胁国语地位、动摇国民团结,以及破坏族群和谐的强大「假想敌」。

【脉动】华教新路向、新论述
希盟政府兑现竞选承诺,发放1200万的拨款给国內60+1所独中,也是国內独中破天荒首次获得拨款。






种族政治的乌云仍然罩照著社会,族群之间猜忌与陌生仍在,大马多元社会正处于十字路口,在进步与保守之间徘徊,华文教育该何去何从?华教要如何才能与其他源流共存共荣?

华文教育在我国已存在200年,无论在英殖民时代或联盟与国阵时期,华文教育都是在打压的逆境中成长,因此以往华教运动诉求都是防御性论述,如捍卫华教、保护华小等。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文化中心秘书长陈亚才说,华教运动的奋斗方向在1950年代定调为「保卫华小、支持独中、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过往是指独立大学,现在是新纪元、南方、韩江三所民办大专。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文化中心秘书长陈亚才:如今政治时势与社会格局都已改变,华教运动面对截然不同的挑战。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文化中心秘书长陈亚才:
如今政治时势与社会格局都已改变,华教运动面对截然不同的挑战。
今天检视华文教育的发展,1290多所的华小没有减少,60间华文独中也贏得社会认同,加上新增两间宽柔分校和关丹中学,三所民办学院也升格大学学院,可发现华教整体成果不俗。

陈亚才说,如今国內拥有700多间私立学院与大学,当中办学较出色的有30多所,中、港、台、新等也到大马抢学生,欧美大学因要爭取国际排名,也非常欢迎外籍学生申请入学。



现在华裔子弟只要成绩比较出色,就有一堆国內外各种大学奖学金等著申请,如今华裔子弟所面对的烦恼是升学选择太多,与过往华裔子弟升学无门,华教被打压的情况是截然不同。

华小成功还是变质?

新世代是在华文教育稳坚发展的年代下成长,他们对90年代以前华教被打压的「悲情」是没有体会与感受,现在诉诸「华教危机」、「捍卫华教」等民族主义等论述已不合时宜。

如今民办大专面对挑战更大,新纪元等初衷是要解决华裔子弟升学无门的困境,但如今民办大专已不必然是华裔家长与学子的首选,科系专业、未来出路、教育品质等实用性考量才是。

也因此,建立「完整母语教育体系」的目標虽已达成,但如何让这体系维系下去却形成新挑战,民办学院该如何转型才能获得华社的认同?新的「完整母语教育体系」方向何在?

华小办学成绩也相当成功,全国超过90%华裔家长把小孩送进华小,并且越来越多友族小孩在华小就读,如今全国华小有15%(约10万人)以上「非华裔学生」。




陈亚才直言,如今华小大体上已没有生死存亡的危机,未来华小的友族学生只会越来越多,这里的「新华教问题」值得我们討论。简言之,这到底是华小的成功,还是华小变质?

有者认为,华校学习风气与纪律相对较好,吸引友族家长认同华文教育,让华小变成真正的多元共存;另有者保守认为,过多友族学生会让华小变质。

陈亚才表示,如今无论政治时势与社会格局都已改变,华教运动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挑战,如今华文教育已进入新阶段,因此必须作出调整告別华教悲情,提出新论述与新方向。

需要新论述走新路向

陈亚才认为,所谓「论述」是指一套完整理念的诉求,在理解新局势与新挑战之后,对华文教育的重新思考,倡议新论述并不是否定过往方针,而是在时局改变下引领华教走向新路向。



他指出,这绝对需要公开討论和集思广益,打造华教新路向是一个长期工作,董教总应该召开工作坊或討研討会,从广大的华教基层到中央领导,去商討出新的华教方向与定位。

他直言,从50年代至今,华教的论述都是以动员华人为主,友族对于华教知之甚少,也因此虽然统考已落实43年,但友族社会仍存有「独中使用中国、台湾课本」的错误认知。

在新局势下,让友族对董教总和独中有完整与正確的认识,让华社的华文教育看是否能发展成「全民的华文教育」,让华教面向全民和跨族群交流是下一步必须做的事。

「统考引起友族的討论是个绝好的契机,其是否能转型成为像GCE或A-Level那般专业的中等教育学术认证文凭,是否可以开放全民或有条件开放,都应该进行探討。」

现今时代,无论华小、独中、民办大专整体上都没有面临倒闭的困境,反而办学皆有不错成绩,所以捍卫华教等诉求已不合时宜,如今华文教育面对的挑战,是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他总结,无论华小是否接纳友族学生、统考的开放与提升、民办大专如何与私立大学区隔,跨族群该如何展开,这全都需要重新討论,唯有应因时局变化,才能维护华文教育的竞爭力。

马来世界匱乏华教论述

时评人林宏祥指出,过往的华教论述多数从华人角度出发,用以动员族群本身內部成员而已,如果使用马来文在网络搜寻统考或华文独立中学,其资讯根本就付之如厥。

华社不能怪马来人反对华教与统考,因为既使有开明马来人想了解统考与独中课题,网络上能找到的都是错误理解或抹黑的阅读材料,华社过往缺乏对友族传达华教理念与诉求。

他直言,母语是基本人权或统考学术水平全球承认,这些论述与事实都无庸置疑,但站在友族角度,这种「中华文化教育」这到底关马来人什么事呢?承认统考对「国民团结」意义何在?
时评人林宏祥:除了母语与人权等诉求以外, 华教人士必须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述。
时评人林宏祥:
除了母语与人权等诉求以外, 华教人士必须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述。
解构友族错误迷思

大马允许单一族群拒绝国民教育和建立「完整外语教育体系」,这已是非常包容了,难道还不够吗? 更进一步而言,华社有能力为华校盖华丽堂煌的校园,为什么还要政府拨款?



并且,泰国、印尼等华人都融入当地族群与文化,为什么大马华人坚持「纯正中华文化」的诉求?为什么华社无法好好掌握国语?连国语都说不好,为什么一直爭取更多教育资源与权利?

林宏祥直言,马来网络社群数年前流传一个影片,內容显示几位草根出身的华裔国州议员,使用蹩脚与粗俗的马来语在议会问政,这影片当时在友族社群造成很大的冲击。

他表示,由于资讯不足和缺乏沟通与对话,加上华教长期被抹黑,上述这些迷思的確是主流马来社会里对华社与华教的错误认知,这些挑战都是华社与华教人士必须回应与对话。




除了母语与人权等诉求以外,华教人士必须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述,去说服马来社群为什么要接受华文教育成为大马多元的一环,为什么多元对马来社群有利,对他个人也有利。

他指出,董总爭取统考的策略是捉紧中央不放,但也可尝试地方包围中央,像509执政后的马六甲和霹雳州政府皆承认统考,加上之前的雪兰莪、砂拉越与檳城,已是非常好的成果。

他认为,其实可以给地方政府更多的肯定与掌声,如果董总能跟进这条路线,深耕最不敏感的地方政府,鼓励更多的州政府仿效,肯定能加乘放大地方承认统考的能量,也让中央放心。

希盟政府缺乏多元共识与论述

虽然509后巫统独大的旧局已破,但新局未立,希盟各政党之间对多元族群和华教课题没有共同的理念与论述,让华教课题变成只有行动党在做,而且只是为做而做。

林宏祥指出,希盟內部似乎对多元族群政治也是缺乏理念和论述,诚信党青年团团长沙尼韩占就曾公开表示,如果华社要求签署ICERD的话,就必须以废除多元流教育作交换。

他表示,先不论沙尼韩占是否理解ICERD条约的真正含意,但他的意思再清楚不过—如果华社或其他族群要爭取平等权益,那么请先接受同化。




另一个例子是,来自土团党的財政部副部长阿米鲁丁韩查之前接受电视台专访时,被问道財政部拨款200万令吉予新纪元大学学院之事,副部长竟然拒绝回应与评论此事!

林宏祥表示,从这可以明显看出,希盟的领袖们对华教课题是没有共识,因为他们对华教课题没有认识,在面对马来社群质问时,他们没有办法理直气壮侃侃而谈。

他直言,希盟內部需要对多元文化有多一点的討论,凝聚多元教育理念的共识,以及未来开明教育施政方向,不要让友族部长尷尬面对马来社群时,只能谈土著权益与宗教课题。

他也说,针对上述许多马来社群对华教的迷思,我们当然可以提出许多有力的反驳,例如母语是基本人权、华人缴税比例最高、华人勤奋地推动国家发展、英语实用价值更高等。
国民大学(UKM)研究员陈穆红指出,独中「三语并重」,但实际上三语有多重?这是应该被关注的重点。图为吉隆坡其中一所独中──尊孔独中。
国民大学(UKM)研究员陈穆红指出,独中「三语并重」,但实际上三语有多重?
这是应该被关注的重点。图为吉隆坡其中一所独中──尊孔独中。



走出文化堡垒

他表示,这样的回应最终还是落入各自表述主张与坚持立场的喊话,这还是与马来社群没有交集,因为这还是没有友族最期盼的爱国之心和尊重国语。

他指出,华教问题可从友族和国家的角度作开放性討论,例如华教为什么要建立「完整母语教育体系」?除了中华文化,华教是否有传承本土文化?华社是否接受国民学校开设母语班?

他强调,如今华教必须告別悲情,并且要走出去面对友族,告诉友族华教的存在价值。华教必须走出文化保垒,走入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里面,要展文化的自信让华教成为全民教育,因为如果不走出去,別人也走不进来。

回归教育 协助提升华小生国语

承认统考与华小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国民团结?国民大学(UKM)研究员陈穆红表示,它的本质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但在族群政治框架当中被操作成政治课题。



从事族群研究的陈穆红表示,我国各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都遇到困难,教育部有统计指出,2010年的SPM仅有23%马来学生考获英语优等,印裔学生则有35%,华裔学生为42%。

这显示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外语教学存在了非常大的问题,学生没有办法在课堂的学习下掌握第二语言,而这涉及了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態度、教育资源,以及学习的兴趣等。

过往华教运动在与政府交涉时,主要是谈大架构的问题,即多数在政治和政策面向,并且经常被炒作成为种族政治课题,但对于教育的问题却鲜少碰及,而教育本身的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她指出,华教人士经常说独中「三语并重」,但实际上三语有多重?三语之间有主次之分?独中以华语为主,马来语和英语需要学到多好?华教人士这些教育问题从来都隱而不谈。

她认为,这些才是教育问题,才这是应该要被关注的重点,例如华教人士应该很明確地列出目標,协助华小学生掌握基本程度国语,以及协助独中生在毕业前能运用简单流利的国语。




「华教运动在捍卫中华文化之余,是否也可以关注华小生国语水平?將华小生拥有基本国语能力列为华教奋斗目標?民间与国家共同携手解决国语(第二语言)学习这个教育问题?」

过往华教运动的名言是「以建设对付破坏」,如今在新的局势下,华教运动更应「以实践解构抹黑」,用实际的行动去关注与协助华裔子弟的国语学习,也更加切合华教多元文化的论述。

陈穆红强调,学习国语和英语并不是指无限上纲地投入资源和时间,而是参考CEFR(欧洲共同语文参考架构)明確要求掌握基本程度即可,让语言学习订下一个明確的程度与可达成的目標。

她也说,中学是形塑个人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如果这时候让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洗礼,那这將会成为其一生重要的文化资源与资產,但可惜我国没有这样的平台提供给各族青少年共处。




很多青少年因为无法好好掌握第二语言,没有信心与友族交流,又不习惯和不同文化的人相处,因此久而久之就会躲入舒適区,错过多元文化激荡的机会。

来源:
东方日报 专题 / 东方脉动 2019年03月7日
董总和雪隆董联会联合供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