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星期三

【华教本来就是政治课题】评论: 谢诗坚






教育部长马智礼於7月28日在怡保主持国油大学颁发教育奖学金仪式时指出,教育绝对不能政治化,而新政治会確保政治与教育被区分开来。他表示,只有不让政治滥用教育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不会感到害怕或是受到压力,肩负起传授知识的责任。


教长的论调与董教总的论调是一致的,后者也认为教育应与政治分开,只能从学术的角度看待教育课题。既然双方都有一致的观点,应该不难找到共识,从而对承认统考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但问题並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华文教育的问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被英殖民统治者认为华校所包含的民族意识將会演变成政治的压力,因此不得不防。我们姑且认定1904年在檳城成立的中华学校可以被视为第一间新式华校(告別过去的私塾)。而后孙中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华校和华文报在孙中山和康有为的较量下也逐一发展。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才见华校和华文报遍地开花,形成一股华社推动文化与教育的双翼。由於这一运动来自中国,英国人所担心的政治事件也在同年的6月和8月分別在新加坡和檳城引爆,酿成暴动与流血衝突,起因於华社开展杯葛日货运动。




为防范华教和华报鼓吹民主和自由,英政府在1920年推出《学校註册法令》及《报章印刷法令》,以监督和对付被认为受到中国影响的学校和华报。从那个时候开始,华校和华文报被英政府列为政治课题;尤其1930年马共成立后,英国更是如临大敌,引用法令逮捕参与左翼活动的华校分子,並遣送回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军在1948年实施紧急法令,查封马共並大举逮捕左翼分子,同时也对华校和华文报的亲华行动进行干预。

继后为了「一劳永逸」解决华教问题英军在1951年拋出《巴恩报告书》,主张取消方言学校(包括华校)改为国民学校,后果是引发罢课和罢考事件。这也促使林连玉在同年发动组织华校教师会,与英政府分庭抗礼。



政府根据《巴恩报告书》在1952年制定教育法令,林连玉除了协助华校董事会组织成董总外(1954年),也在1955年率团与东姑进行谈判,条件是东姑吁请华社支持联盟,在同年的大选时胜出,以换取重新检討教育报告书。联盟大胜后,东姑委任敦拉萨组成委员会重新检討教育法令,报告在1956年出炉,且在1957年成为教育法令。

这就意味著华教课题已和政治掛上鉤,不可能被分割,即使马来亚在1957年独立后仍然继承英国的衣钵,对华校和华报保持高度警惕。虽然《拉萨教育报告书》在擬定国家教育发展蓝图上作出调整,但单源流教育的最后目標依然存在(最终发展成以国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统一学校)。及后董教总就与马华公会组成「三大机构」华教委员会。这进一步说明政党政治主导了全马的华校。在这种情形下,华校又如何摆脱政治的干预呢?




华校接受津贴转型

到了1960年,政府再成立达立教育检討委员会,抬出了《达立报告书》,更在1961年成为教育法令。其中规定华文中学接受津贴成为国民型中学,而不接受津贴的则归为独立中学。结果只有16所不接受津贴,另55所转成国民型中学。后来因为超龄生的问题入学无门,政府又允许改制中学开办「下午班」,慢慢的学生一多就改成「私立中学」。到今天大家都称为「独立中学」(但保持60间的数目)。与此同时,所有华小从1962年起全纳入国民型华小,没有私立华小。

正因为董总领导的独中面对升学的问题,便在1975年举行独中生「统一考试」(简称统考)。由於未受政府承认,被当成校內考试。

在1996年时,马哈迪时代又推出新的教育法令,对语文政策有所宽鬆。例如允准大学及大专院校申请使用英文为媒介语,特殊情况(如中文系)则准用中文。




有鉴於统考经过43年的考验后,董总及华社要求政府承认统考变成了2018年大选的副题之一。这本来也没有大不了的事,毕竟今天独中生升学完全没问题,就是进入国立大学有困难,同时要成为公务员也有阻力。但这两项也非华社非进入不可的诉求,只是要求政府也公平对待「统考」。

如果国家能承认外国「进口」的O水平及A水平考试,也承认国际学校的文凭,那么承认「统考」就怎么变成种族课题?那些反对的声音说一国不能有两制(两种考试制度),就不知一国有两种法律(世俗法庭和伊斯兰法庭)又何解?还有既然希盟与国阵都敢提出承认统考,就不知为何这么困难?

这与种族有关吗?这与政治有关吗?今天的华小有超过18%的非华裔入读(约7万人),而独中生在本地私立大学及外国的大学都有不俗的表现,为什么还要为统考生添加条件:SPM国文要优等,可能SPM歷史也要及格。这等於说独中生要考两种考试,国中生只考一种?

如果是这样,只要公立大学多拨一些学额给独中生,而且可作选择性决定收不收独中生为公务员(应该也非华裔首选)?至於一些州承认「统考文凭」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正如教长说独中不在教育主流,所以没拨款,但可考虑发展拨款。这发展拨款与制度化拨款是两码事,前者可能只发一两年,后者才是固定的。



既然教长有心不让政治走进教育,那就敞开大门,欢迎独中生报读国立大学,这才是新政新形象,不要老是在旧问题打转。如果华教非得与政治掛鉤,那就掛吧,只要公平对待即可。就不知教长敢於「破旧立新」,让人对他耳目一新吗?

東方日報 2018年08月1日评论: 谢诗坚 • 直掛云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