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政治敏感的禁區不少,但是禁區以外,人們開闢的天地愈來愈大,特別在教育上,提倡新型辦學、網上教育、學習個人化、研學旅行等政策。這些政策都是香港沒有的,十分驚異。
近日一地兩檢的討論充塞輿論。有點弄不清楚:高鐵、《基本法》,兩者本身都不是爭議之點。假如如此,一地兩檢要做到既有高鐵,又不損《基本法》,只是一個技術環節。我們的法律界、政界朋友,為何不是運用香港人特有的聰明才智,探索出一個可以兩全其美的方法?而是把一地兩檢變成戰場;高鐵本來不是一個政治問題,現在卻變成政治爭拗。為什麼?為什麼?
本來,一地兩檢很多地方都有──加拿大與美國交界,美國的入境檢查,就是在加拿大境內進行的;英國通過隧道前往法國,也是一地兩檢;很早以前,還沒有歐盟,從荷蘭乘火車進入德國,半夜是德國人員上車以電子儀器檢驗入境的;即使在香港飛往以色列前,也必須經過以色列人員的嚴格檢查,甚至可以拒絕上機,那是在香港機場,他們也是在香港執法!
特色學校 嶄露頭角
為什麼那些地方可以毫無爭議,還是跨國呢!香港高鐵卻引起風波?人們會說,因為美、加之間互相沒有入侵的擔心;說到底,都是擔心內地的執法入侵。張達明說是北京「項莊舞劍」,可以說是一語道破:看到的是「舞劍」,就想像「志在沛公」,只是根據自己對共產黨的認知,純粹地猜測推斷,把尚未發生的事情,想像為可能發生,甚至必然發生,於是一地兩檢上了香港前途的「綱」,非黑即白;而高鐵本身,已完全渾忘了,沒有人再討論。
本欄專注教育,以上並非打算做政治評論,而是有感而發。最近幾周,因緣際會,在內地參加了數個會議,也訪問了一些機構,拜訪了一些老朋友,也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在事先完全沒有特意設計的情況下,不意窺見了一些全局的變化,不無驚異。這裏略舉一兩個例子。
驚異之一,一直認為中國內地學校的一個突出之處是沒有「特色學校」。這是內地的用詞,是針對「千校一面」的學校一律化而言的;也就是我們香港叫的「另類學校」。長期以來,不管學校如何出名,最終還是圍繞着公開考試(「統考」)為主軸,但是最近卻出現不少特色學校。雖然絕對不是大多數,唯到底為整個教育體系增添了色彩,讓一些另類的理念得以發揮,也讓家長多了一些選擇。
例如不少名校開設國際部,專攻IB(國際教育證書);也開始有國內外合作辦學的供中國學生念的,本地學校在江蘇常熟還開了中國第一所聯合世界書院(UWC),創辦人還是UWC的校友。也有由有心的教育家主辦的學校群,像「教育30人論壇」發起人之一的朱永新,就以全面的新教育理念,在全國已建立50多所學校。
驚異之二,新型辦學。以前還是試驗,現在幾乎所有大城市都已經成為建制的一部分。委託管理:由一所辦得成功的學校,同時管理其他幾所學校,希望把成功的辦學經驗傳播出去。更多的是官方促成的集團辦學,由一個企業集團形成一個各類學校的聯合簇群,可以公辦、民辦的,強的、弱的學校一起,用意是取長補短。
驚異之三,不少學者、教育家雖然沒有辦學,但是為學校下了不少改革工夫,不少還有長遠和推廣的空間。中國教育界元老顧明遠,在眾多弟子的推動下,成立「明遠教育書院」,是運用他的教育觀點,組織各式活動,改革學生的學習;顧老已經89歲,最近拜訪他,步健聲洪。
學習經歷 漸趨多元
一直關注現代科技、而且對政府政策頗有影響的唐敏,最近深入各地農村,專門在農村小學校推展平板電腦和遙距教學,聽他的報告視屏,嘆為觀止;他已經跳出純粹的科技推廣,現在是提倡小學校,是大約150名學生的小學校。驚異之四,學習個人化。最近又訪問了上海「成功教育」的劉京海校長,每次訪問都有新猷。他的最新發展是創造不少電子平台,把可以自學的部分盡量放上平台,這就解決了學生學習的快慢差距。他的十幾個平台,已經得到專業機構的質量鑑定。
驚異之五,學校以外。本欄介紹過專門組織學生「研學旅行」的世紀明德,全國11個中心,11年有160萬學生參加。後來才知道,2016年,由國家11個部門聯合頒發一個文件,專門推動研學旅行,包括:教育部、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文化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旅遊局、保監會、共青團中央、鐵路總公司,也就是說,與學生旅遊有關係的部門都參加了,一整頁的11個紅章,甚為罕見。
這也是世界少見的,聯合如此多的部門,就是為了旅行成為課程必修。我的內地朋友說,這是集權政府的好處,只要不是幹壞事,集權的效率非常高。世紀明德因此非常出名,她的年輕領導人,到處看到給人家豎拇指。
驚異之六,網上教育。在三藩市認識了一位非常斯文的年輕人,是「滬江教育」的主持人之一。提起「滬江教育」,內地幾乎無人不知,筆者孤陋寡聞,問:「是什麼業務?」答是主要提供「小語種」的網上學習,即除了英語之外的語言課程,幾乎遍及全球的語種;再問:「用戶大概多少?」他細聲地答:「超過1億。」後來上網看看,目前是1.6億。聞者無不咋舌,這可是一個非常有組織、有理念、講實效的巨型機構。
禁區不少 無礙繽紛
驚異之七,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在一個會上碰到這個「中心」的成員,聽他們的報告,有點吃驚。這是教育部的一個中心,是一個專門的政策研究機構(時髦的名稱是「智庫」),與教育部有關政策法規的部門互相呼應。不過,由於沒有行政功能,研究方向可以比較靈活與前瞻。聽過他們的報告,很能結合社會的變化,預見對教育的挑戰。與筆者的研究走向不謀而合,有點相逢恨晚。華東師大的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在地方與上述「中心」互相呼應。
驚異之八,一帶一路。原本覺得一帶一路彷彿只停留在外交、政治、商業、基建方面,最重要的「交朋友」,似乎沒有多少人注意。去年12月初在北京參加一個一帶一路的教育研究研討會,是中國國家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出席的國家代表接近60人,都是各國教育研究機構的主要人員。茶餘飯後交談之中,這些國家,尤其是中亞和東歐的,似乎對一帶一路頗有好感,都寄予希望。12月底,在華東師大講課,一個國際碩士班48人,全部英語授課;學員大部分來自非洲,都是各國的精英,有些還擁有博士學銜。去年港大的高等教育暑期學院,就有幾位一帶一路國家的學員,來自內地各地師範大學類似的國際碩士班。
驚異之九,青年企業家。這一陣在不同的教育場合,遇到不少的青年企業家,他們本身的業務本來不是教育,但是都想辦法對教育作出貢獻。聽過一個報告,是處理水的亞都集團,卻原來花了不少工夫,研究學校直飲水、綠色校園、純水機及24小時智能咖啡。不止研究技術,還研究這些設置的最佳商業模式。還有不少30歲左右的企業家,賺了錢以後,特別成立教育基金,專門向教育項目投入。
有點奇怪,內地政治敏感的禁區不少,但是禁區以外,人們開闢的天地愈來愈大,所以有上述的驚異。香港本來可以有更大的發展天地,但是人們的視線,彷彿給政治議題遮蓋了,事事加上政治色彩,其他可以做的事情都停頓下來了。真可惜!
摘自真知灼见,原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