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8日星期四

哈佛啓示錄:現在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幾個星期前聽了場演講,主題是關於「評量」(Assessment)── 或者說的更直接,是關於考試。主講者是哈佛物理學的教授 Eric Mazur。演講中,他強烈主張21世紀的考試方式需要大幅度地改變。他不認為考試領導教學是問題。只要有考試,學生們就會把拿到好成績當成目標,而老師也鼓勵學生用功讀書,這些都理所當然。換言之,不管到哪裡,考試總是領導教學。




真正的問題是,考試到底要怎樣領導出怎樣的教學?


他用了一張照片來說明自己的論點。照片中,所有學生在教室內低頭振筆疾書。他問說,這樣的考試有什麼問題







 
他說,問題大了。為什麼?他問在座的觀眾,你們出了學校之後,有什麼時候會像這樣,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完全孤立於外在世界,不能查資料、不能上網、不能跟人討論?

換句話說,我們考試的手段,完全脫離現實情境。這種考試領導出來的教學,能夠交出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學生嗎?不能。

除此之外,現在流行的考試還有另一個問題,他說,現實世界裡頭「解決問題」是什麼意思?現實世界的解決問題是,你有個「問題」,然後你知道「解答」是什麼。比方說,你今天錯過了往加州的班機,這就是「問題」;而你知道解答是:你要飛到加州。「問題」和「解答」,都很清楚。未知的是中間的「過程」。

但是現在教學與考試,並不訓練學生這樣的能力。相反的, 今天的教學是,如果你在課本某一章學了一些公式,這一章最後就會有一些題目。學生要做的,就是把公式套進去,把答案算出來。考試也是如此。換句話說,我們的考試是,老師出了「問題」,學生在課堂中學了「過程」,而考試只考你那麼未知的「解答」。(延伸閱讀:不用腦袋思考,你就一輩子領死薪水:培養問題解決力

看出來問題在哪裡了嗎?





在現實世界裡,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知道解答是什麼,未知的是過程──因為現實世界沒有公式。或者說,要讓現實世界的問題,跟課本裡的公式對上,往往需要做許多大膽的假設,考慮各種變數。這就是過程棘手的地方。問題是,老師在出題時,總是傾向把假設講的清清楚楚,好讓學生能按圖索驥,找到公式,得出答案。可是,現實世界可沒人幫你做這些假設啊。

 
我們有一種幻象,以為自己在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倒頭來,這些訓練的能力可能完全與現實脫節。所以,他說,我們要重新思考如何設計各種測驗,要避開上面所說的問題,要讓考試導向正確的方向。(延伸閱讀:芬蘭教育這樣改:考試越少,學得越多

演講後幾天,我在一頓早餐中跟朋友講到這件事,彼此都認為很有啟發。但後來仔細想想,又覺得演講的內容,似乎還是太理工傾向了一點。

 
 
我想起曾碰過一些很會解決問題的,非常聰明的人,但有時總覺得那裡不太對勁。有些人好像會很執著於解決問題,有些甚至會很得意於此。有時他們甚至會自己創造出一個問題,以便凸顯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有時候,哪個被解決問題本身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或者說,那個解答其實並不是最好的解答。

因為現實世界也有很多時候,我們連問題和解答是什麼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像上面那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訓練,好像又不夠完整。





似乎還有一種能力,是要在一片混沌的現實生活中辨認真正關鍵的問題,或者洞勢問題的輕重緩急。此外,在現實世界解決問題的過程,往往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終究不可能像公式那樣簡潔明快。人性帶來的各種意外,也讓妥協與調整成為必要的技能。更不用說,處理現實世界的事務,特別是公共事務,往往會觸及倫理議題──不同價值觀孰輕孰重,如何取捨,其實都需要長期的累積和學習。

這些又該如何教給學生呢?那又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了。不過我猜想,或許,這就是人文社會學科應該提供的訓練吧。
 
by 涂豐恩 2013/11/18 From: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3684
台北長大,目前在哈佛大學讀博士班,研究身體、感官與科技的歷史。每天的功課是努力做研究,在被遺忘的世界裡尋找靈光。
他有一個部落格
(http://histopolitan.blogspot.com)
以及一個網路電台。
(http://www.myaudiocast.com/ihistory/)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