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星期一

來自台灣高中生的一封信:當你用成績定義一個學生的優劣,你已不再把人視為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你覺得這個想法落伍了嗎?事實上許多老師、家長依舊用「成績」定義一個學生的優劣,讀書和競爭占滿很大一部分台灣學生的童年。一個高中生的心聲,大家都該好好思考關於「讀書」這件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獨立評論@天下 文:Austin.Jin 2019-03-28




(我看見的未必客觀,也不會反映所有人的情況,我只是,在這裡寫下我看見的、體會到的。僅此而已。)

一個成績代表成功的世界


時間回到4年前,國中時候,導師對我的評價是這樣的:很會做人,但不用心讀書。

當時我是這樣想的,我只是做好幹部分內的工作、跟老師交流想法、在同學有困難時給予聆聽與一點建言,或許再加個有禮貌。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我只是自然的這樣做,並不覺得那有什麼意義。

我做人如何,對於我的成功與否──成績,並沒有關係。成績差,得到的就是家長的責備,老師的擔憂。在我看來,有資質但不認真的我似乎也是班上問題學生的一員。那句評語,重點還是第二句吧?就是成績不夠好。




小學的補習班,成績好的同學會在全班面前受到表揚,拿著集點卡收集優秀的印章。中學校門外,掛滿了一張張榜單,宣示著辦學的成功。成績好受到老師的表揚與同學的稱羨,也是理所當然。補習班中,一張張名校學長姐與主任的合照,一片片的榜單貼滿了整面的牆壁。一位位滿級分的學長姐經驗分享,老師表揚學科競賽表現優秀的同學,將醫科視為成績出色的學生理所當然的目標。一個個勵志故事,一張張紅筆改過的考卷。背後都在傳遞著一個核心價值:成功=優秀的成績。

讀書是學生的本分,但沒有人跟我說過讀書不是學生的一切;競爭是必然,但沒有人跟我說過不是每個人都要做第一名。

當我們成為學生的一刻,目標就被定好了:取得好成績,往上爬。


當我說想讀職校,所有人都來勸阻


許多人都喊著讀書不是一切,好像喊著喊著,就會懂得身為人其它方面的可貴。




但當你用成績定義一個學生的優劣、用薪水定義一個人的成功,你已不再把人視為人,只不過是用著一套品管標準審核著眼前的商品罷了。

國三那年,我將一切的精力投入在讀書。並不是自己有所期望,而是來自於他人的期許。當我說出想讀職校的想法,得到的只是詫異的眼神與勸阻。





欺騙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我在筆記本的前面寫下了:目標雄中。

在好幾個夜晚,我獨自面對著一道道解不開的題目生氣、翻著一頁頁看不懂的詳解哭泣。每日的行程就是學校與補習班,與同學的交流什麼的並不重要,興趣什麼的只不過是阻力。我不再用心經營人際關係。曾經熱愛拍照的我,相簿內的照片不再更新;曾經樂在繪畫的我,筆下只剩下筆記的無奈。

幾個月後,我「成功」了,從校排幾十名成為全校第二;從班上第七名變成班上第一,從第三志願的分數升到了第一志願。

公布成績的隔天,經過相隔8個教室的班級,還有同學叫住我表示稱羨。老師一個個給予讚美與獎勵。

我貢獻了補習班牆上的一張照片,站在學弟妹面前做經驗分享。然而,在榮譽的外表下,內心有一份空虛、一份不真實。

興趣?我有過那種東西嗎?


享受著成功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高中生活。在無意識中,我已經把成績視為評斷自己與同學的唯一標準。生活彷彿只剩下了讀書。為何而讀?我不知道,也不重要。漸漸的,我封閉了自己的內心,跟他人討論想法的心已不復存在。

興趣?我有過那種東西嗎?班排32的我,又有什麼價值? 說到底,人可以用「價值」來形容嗎?拋棄了興趣,失去了自我的,到底是誰呢?






此刻的我,在電腦前組織著這篇構思許久的文章,左手邊是畫了一半的草圖,電腦存著做了一半的備審作品,新拍的一張張的照片更新著我的相簿。

我很幸運,有個朋友開導了我,讓我看見了忘卻的可能性。有部影視作品讓我意識到設計這行業的存在,讓我有機會正視了自己的興趣。

但是我想,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運。

「成績」成就了多少學生,又讓多少人陷入絕望?


昨天晚上,與一名好友通了電話,她還是在體制下不知如何生存的學生。對讀書沒有興趣,不知道讀書的理由。在這風氣下,所謂的自信早已被侵蝕殆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如何往前邁進?

這樣的學生有多少?她不是第一個與我訴說的同學。成績代表成功的風氣成就了多少學生,又讓多少學生陷入絕望?當學生被成績所定義的成功遮蔽了雙眼,又有多少人能看見成績之外的可貴?

不可否認的,不論是師長抑或親友,也會倡導所謂的讀書不是一切。誠實、助人、禮貌、貼心,太多所謂的「美德」,人之所以為人,不就是因為這些難以量化的特質嗎?



但,難道舉辦個班級德行評分,辦個模範生選舉,就能反應學生們的心理素質嗎?能用一套標準評分的,那不是人,而只是生產線上的產品而已啊。

現在的社會風氣未必全然是錯的。名校學長姐的分享也許能幫助一些人找到方向;榜單也許能激勵更多人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但我們不能無視為此痛苦掙扎,找不到方向,痛苦著、迷茫著的吶喊。其中又有多少是這種風氣要負責的呢?

作為一個學生,這是我看見的教育,一個成績代表成功的世界。

喊著讀書不是一切的口號並不能解決問題,學生真的體會到了其它事物的價值了嗎?那麼多學子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又是為什麼呢?

若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為何物,聽不見內心的吶喊。請試著,給自己一次機會,面對內心真實的想法。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是最嚴重的,不知道還什麼都不做才是。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往往就在自己身邊。

(作者為台灣高雄中學三年級學生)



來源:「獨立評論@天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