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星期五

數學是什麼?

數學是什麼,這可不是簡單的問題,就連專業數學家也難以回答。

作者:Ron Aharoni(以色列理工學院數學科學中心教授)

這本書是你從新學好小學算術的起點,也是你幫助孩子認識數學之美的契機。(天下文化)

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天文學家



科學的皇后

數學是科學的皇后,而算術是數學的皇后。──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1855),數學家

在小學二年級的課裏,我想要解釋數的重要性,就給小朋友講個故事,述說有位國王非常痛恨數字,甚至禁止在王國裏使用數字。我和小朋友一起努力想像沒有數字的世界會怎樣,結果發現生活會非常受限制。因為不准提兒童的年齡,所以各種年齡的兒童一律歸到同個年級。此外,你無法付錢買菜,也無法安排約會,因為你不准提在幾點或幾分。

這只是舉例說明數學在我們生活裏的重要性。隨着文明與技術的進步,我們的生活愈來愈需要倚賴數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溫柏格(Steven Weinberg)在他寫的《終極理論之夢》(Dreams of a Final Theory)書中,專門花了兩章討論物理以外的題材,一章是數學,一章是哲學。在書中他說,他一再出乎意料的發現,數學多麼有用,而哲學多麼白費氣力。

美國物理學家溫柏格於197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要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必須理解數學是什麼,這可不是簡單的問題,就連專業數學家也難以回答。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經說數學家「都不懂自己在搞什麼。」(他對哲學家的批評更嚴苛,在他的眼裏,哲學家「只是瞎子在暗室裏尋找根本不存在的黑貓。」)他的說法在某種意義上確實為真:就是絕大多數的數學家都懶得自問數學是什麼,確切一點的說,沒想解釋他們到底在忙什麼。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3 + 2 = 5 的意義是什麼?

在一年級班上,我請小朋友檢查 3 枝鉛筆加 2 枝鉛筆,結果有多少枝鉛筆。他們懂得「加」的意思就是「放在一起」,因此他們把 3 枝鉛筆與 2 枝鉛筆放在一起,然後再數有多少:答案是5枝鉛筆。接着我問:「當你把3枚鈕釦加 2 枚鈕釦,會得到多少鈕釦?」他們毫不猶豫的回答:「5 枚鈕釦。」我再追問:「你們怎麼知道?」「由前一個問題就知道啦!」「但是前一個問題是關於鉛筆,也許會跟鈕釦不一樣啊?」他們就都笑了。這個問題並不是毫無意義的,恰恰相反,它隱含了數學的秘密 ── 抽象。問題裏的東西是鉛筆、鈕釦,還是蘋果,都沒有關係,答案都相同,這也是我們可以抽象的說出 3 + 2 = 5的理由。





這是基本但具代表性的例子:數學是從思想過程中精煉出來的。很顯然,思想或多或少都是抽象的,然而數學的獨特性在於它把最基本的思想過程抽取出來。在3 + 2 = 5的例子裏,涉及的過程是把東西放一起:3個東西與2個東西。對於這些東西可以問很多問題:是鉛筆還是蘋果?在你手裏還是在桌子上?如果在桌子上,那麼是如何擺放的?數學忽略掉所有這些細節,它要問的問題與這些細節無關,僅僅關於東西放在一起的事實:最終的數量是多少,也就是總共有多少東西?



人類能宰制環境的秘密就在於具有抽象思維,抽象的威力幫助我們有效率的活在世上,換句話說,就是可以省點力氣。抽象能幫助我們跨越「此時此地」的局限 ── 此時此地發現的東西,也可以在別的時間與地點使用。如果 3 枝鉛筆加 2 枝鉛筆等於 5 枝鉛筆,那麼蘋果也該這麼加,明天來算也一樣。花一次氣力就能提供整個世界相通的道理。

如果一般而論抽象有用,那麼數學會更有用,因為數學把抽象做到極致。於是乎,數學如此有用又切合實際,就不令人吃驚了。

每個人都該學數學嗎?

別人在知道我是數學家時,常常會露出一絲苦澀的微笑說:「數學不曾是我的強項。」正因為太多人學習數學的經驗是那麼倍感煎熬,所以每個世代都會問同樣的問題 ── 學數學所為何來?為什麼有必要接受這種折磨?大多數的人是不是應該乾脆放棄學習數學?今日的計算機可以即刻算出各種數學運算結果,學習乘法表或長除法還有什麼意義?




有一個答案是,眾多職業都需要用到精確科學的知識,而數學是開啟這些知識的鑰匙。其實數學很重要,並不只是因為要用它來理解實存世界,而是數學能提供更多東西 ── 它教導用精準有序的方式進行抽象思維。它能改善基本的思想習慣,例如區分本質性與非本質性的能力,以及得出邏輯結論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學校教育所提供最有價值的資產。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回答──為什麼學數學會那麼困難?數學注定要讓人受苦嗎?現在流行的答案是「並非如此」── 問題出在教學上。一般的見解是認為,很多遭遇「學習障礙」的孩童,其實是遭遇「教學障礙」,但是問題不可能那麼單純,只是責備教師有點太簡化問題,而且也不合理。任何主張千百年來數學教師都教得一塌糊塗的人,必須為此提出解釋,同時說明為什麼別的科目不會如此。

數學教學的特殊問題在於傳達抽象觀念很困難;你能告訴別人智利首都的名字,卻不能幫人們進行抽象化。這是每個人必須親自完成的過程,每個人必須走過從具體到抽象的每一個心理步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在於引導學生按照正確順序,逐步完成體驗原理的經歷。這不是容易學的簡單技藝,然而也不是全無可能學會。本書的目標之一,就是模仿蘇格拉底所謂的「接生婆教學法」,逐步介紹一些可用的原則。

文章来源:
《灼见名家》專欄:書海尋珍 作者:編輯精選 日期:2018-07-11



编按:来自岳林品質大觀園

蘇格拉底教學法

蘇格拉底對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貢獻,應屬他的辯證法;這種方法是屬於假說消除的被動法,隨著受問者承認進一步的假說,在消除先前假說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矛盾,用這種方法逼使一個人檢視他自己的信念和這種信念的真實性,因而從中得到啟發。

將這種方法用於教學時,就成為所謂蘇格拉底的教學法,那就是教師用一連串相關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思考,他從不給學生現成的答案,他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修正觀念,接受他的思想影響。此時,教師所扮演的是知識「接生婆」的角色,而不是「填鴨者」。下面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甚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蘇格拉底運用這種辯證法,從正反二面切入事象本質,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證明真理的具體性與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

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其他文章

7日最高点击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