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世界靈敏度 作者:趙靈敏 日期:2018-06-26
撰文:潘星華(新加坡《聯合早報》前資深記者)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想方設法為每一個學生尋找出路,確保天資、智商不同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Pixabay) |
2018年6月12日,舉世矚目的特金會在新加坡舉行。在短短兩個星期的籌備期裏,新加坡將兩個重量級人物的會晤打理得井井有條,沒有出任何差錯,特朗普和金正恩都對新加坡表達了感謝和讚賞。新加坡能PK掉瑞典、瑞士等強勁對手,承辦這一國際峰會,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加坡非常安全。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就曾經說過:「民眾要的是一個女性和兒童,在夜間放心走在街上的自由!」2017年3月,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公布的全球城市安全指數報告中,新加坡以97.05的高分位列全球60個城市的首位,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
對於把子女送去海外留學的家長來說,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考慮因素。在美國頻發槍擊案、歐洲恐怖襲擊此起彼伏的情況下,安全的新加坡可以說是海外留學的避風港。而且,新加坡教育的好處,還遠不止安全這一條。
新加坡教育遠超歐美
談到好的基礎教育,中國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英美、日本、芬蘭這些地方,其實,新加坡的基礎教育與他們相比毫不遜色,近年來更有超越碾壓的趨勢。
經合組織(OECD)自2000年起,每3年組織一次對各個國家15歲學生的能力測試,也就是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被稱為「教育界的世界盃」。自2009年起,新加坡受邀參加測試。這幾年的成績如下:
另外,新加坡自1983年開始參加由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簡稱IEA)主持的學生數學科學能力測評,過去多年的成績如下:
以上可以看出,新加坡基礎教育在國際上是一流的,而且在持續進步中。
公平為先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選擇英文作為工作語言,其中的一個重要考量是,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國家,如果選擇人口佔多數的華人的語言作為工作語言,對其他族群來說很不公平,而英文不是任何一個種族的母語,大家都從頭學起,非常公平,對什麼人都沒有優勢。於是,新加坡的學校都以英文為教學語言,也因此,學好英文在新加坡是廉價的,不像亞洲在很多國家那樣,取決於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和財力。
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加上新加坡屬於英聯邦國家,使得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和英國、加拿大、澳洲等英聯邦國家是相通的,新加坡學生可以在各個階段轉入上述國家讀書,完全是無縫對接。由於新加坡教育的良好表現,新加坡的課本已被翻譯成7國文字,新加坡的數學課程,也有39個國家採用。
而在教學、行政領域通用英文之外,由於新加坡的華人佔了總人口的75%左右,日常交流使用普通話完全沒有問題,飲食上也以中餐為主,公共設施的各種標識也基本都有中文,這使得中國學生初來乍到,不會有明顯的文化衝突,日常生活也完全能適應得來。很多中國學生到了歐美國家,在強烈的文化衝突之下無所適從,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這種情況在新加坡就好很多。
在語言的公平之外,新加坡在教育理念上,特別強調通過提供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機會,選拔人才,實現社會公平。李光耀雖相信優生學,但面對「祖先都目不識丁,沒有土地」的新加坡國民,卻執意要通過後天的教育,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來扭轉乾坤。他一視同仁,致力為三輪車夫的兒子和百萬富翁的兒子,提供同窗讀書的機會。誰的成績好,誰的表現好,誰就有升學的機會,誰的前途就光明。
為此,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投入巨大,多年來一直佔GDP的4%、財政收入的23%左右。2018年新加坡教育總開支為128億4,000萬元(¥642億)。用在60萬名小學至大學學生身上,每名學生的撥款是:
巨大的投入使得新加坡的公立教育水平整體上遠遠高於私立學校,同時,政府對每間學校的硬件設施有統一的要求,這使得即便是普通的鄰里學校,校舍環境也不見得比名校差。在師資方面,新加坡基礎教育階段的所有老師均要求有本科學歷,由教育部統一招聘,學校校長定期輪換,名校校長會經常派到水準一般的鄰里中學。這些都是為了盡可能保證每個學生獲得同等教育機會。
新加坡華僑中學為首批提供提供直通車課程的學府。(Wikipedia Commons)
讓每個學生都有出路
為了保證社會穩定,新加坡在至關重要的住房、教育領域,確保每個人都不會掉隊。在住房問題上,新加坡政府推行的組屋制度保證了每個人都有房子住,誰都不會露宿街頭;同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想方設法為每一個學生尋找出路,確保天資、智商不同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同時在每個階段設立了進階和退出機制,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
新加坡小孩7歲入小學一年級,六年級的10月份要參加小六會考,這是新加坡學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試,考試結果直接決定了日後的走向:學生按照成績被分成快捷和普通兩個源流,兩者各佔50%,其中普通源流又分為學術(40%)和工藝(10%)兩種。
快捷源流的學生,中學念4年後,參加O水準考試(The Singapore-Cambridg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rdinary Level examination),成績優異者讀初級學院,兩年後通過A水準考試(The Singapore-Cambridg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考試升讀新加坡本地的6所大學或國外大學;O水準成績一般的讀新加坡本地的大專,則進新加坡本地的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建設學院等大專院校。畢業時,仍可以通過在大專的優秀成績,申請進入大學深造。
新加坡理工學院於1954年建校,着重於培養與訓練工程技術型人才。(Wikipedia Commons) |
普通源流的學生,都要在中四時參加N水準考試。不同之處在於:學術方向的,通過後再讀中五,之後參加O水準考試,升讀大專,3年後也可以申請大學;工藝方向的,通過N水準考試後,再讀兩年的中專就直接就業。遲開竅者,可以再接再厲,參加O水準考試後讀理工學院,再以優秀的理工學院畢業成績申請進入大學。
這一系列的安排,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個學生認清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未來的職業和人生方向;在選拔精英的同時,也讓普通人能在社會上找到一席之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斯蒂格里茨(Joseph E. Stiglitz)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對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讚賞有加。他認為,新加坡深明孩子無法選擇父母,在無法改變家庭教育的情況下,為了要讓孩子擁有發展內在潛力的權力,在學校教育上下工夫,建立了一個社會流動力強、有活力的動態社會。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哥倫比亞大學教員。他在資訊經濟學上有重大貢獻。(Wikipedia Commons) |
而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投下巨資,最終希望培養出這樣的人:
充滿自信,能分清是非黑白,有應變能力,適應力強,了解自己,有洞察力,能獨力思考,有批判思維而溝通能力強的公民。
自律自發,勇於發問、自省、自我檢討,有毅力恆心學習的公民。
積極主動,能與團隊合作,能估計風險,創新又精益求精的公民。
關心國家,有公民意識,能接收各方訊息,樂於改善周遭人的生活,根植祖國的公民。
新加坡教育特色
正統英聯邦教育
新加坡的A水準考試,相當於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的高級水平。
憑A水準考試成績可申請英美高校。
各階段轉學去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聯邦國家無縫對接。
重視中文教育
政府公立中學均設有母語課,與留學英美相比,可接受到高質量的中文教育和母語環境薰陶。
不影響孩子回國接受教育,進退自如。
申請一流大學有優勢
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亞洲排名前三。
上述兩間大學80%的本科生來自本地生源,16歲之前通過AEIS考試就算本地生源。
安全無憂,生活便利
新加坡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地方。
華人佔人口多數,生活習慣、飲食上和國內相似。
中國7歲(1月1日滿7歲)到18歲半的學生,到新加坡有四條學習之路:
報讀補習班,通過專門招收國際學生的AEIS(Admissions Exerci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考試,考進新加坡公立小學或中學;
14歲以上學生,修讀O水準會考預備班,考進新加坡初級學院(高中)、理工學院、藝術學院,之後再升讀新加坡的大學;或直升讀美國、加拿大的大學,英國、澳洲、紐西蘭的大學預科。
16-18歲半的學生,通過修讀新加坡校長學會所舉辦的中學學術水平鑑定考試J-PACT預備班,進入新加坡的初級學院(高中),再升大學。
15歲以上學生,還可以修讀新加坡建設專科學院(BCA)三年大專文憑課程,再升讀新加坡、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新西蘭的大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